姚宇晨
(江蘇省常熟市崇文幼兒園 江蘇 常熟 215500)
在幼兒教育階段,只有讓幼兒主動去接觸材料,和材料進行有效的互動,才能充分的調動起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體驗中感受快樂,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和積極性,使得幼兒可以更好的融入到探究的活動中,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從而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這樣可以從多方面調動幼兒的感官系統,多方式為幼兒提供一定的物質條件。所以幼兒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科學并且豐富的材料,要支持幼兒和材料進行積極主動的互動,這樣才能實現幼兒全面的發展。
1.1 循序漸進的原則。幼兒園階段兒童的生活經驗會隨著探索的增加而不斷地提升,因此教師所投放的材料應該具備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樣可以滿足幼兒在操作上面不斷提高的要求。比如為了能夠讓幼兒認識到磁鐵的特點,我們就可以階段性的進行材料的投放。在幼兒小班階段可以只投放磁鐵和金屬這些材料,這樣可以讓幼兒去了解磁鐵最基本的特性,也就是具備磁性,它能夠把鐵塊吸引住。但是到了中班之后我們就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其他的材料,比如回形針或者木板等等,這樣能夠引導幼兒自己探究磁鐵所具備的穿透性或者傳遞性。到了大班以后教師可以準備水瓶還有米粒等材料,幼兒可以借助磁鐵具備的吸引鐵的性質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隨著幼兒經驗的豐富和年齡的增加適當的增加投放的材料,可以根據幼兒成長的規律特點讓幼兒真正的學習到知識。
1.2 探究性原則。我們現階段的教育是更側重于培養幼兒的能力,希望幼兒可以獲得全面的發展,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師需要投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材料,因為只有這些材料能夠引發和支持幼兒參與到更多的探究活動中,才能讓幼兒和材料還有環境進行積極地互動,這樣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對客觀的事物去完成操作和思考,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每位幼兒其實都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那么教師在投放材料的時候如果做到了探究性的原則,其實可以更好的發揮出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幼兒的個性,這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1.3 投放材料多元化原則。為了讓幼兒可以更好的參與到操作活動中。班級需要創設一定的活動區域,同時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而且教師也需要考慮到這些材料的應用價值是多元和廣泛的,這樣才能涉及到更多的教育領域。比如在科學探索區域,我們使用廢舊材料能夠制作一些樂器,讓幼兒參與打擊樂的表演,而在美術區就可以使用這些材料完成一些藝術設計。比如我們使用兩個紙杯可以讓幼兒完成美術設計活動,同時也可以借助兩個紙杯制作傳導聲音的小電話等等。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借助材料,對材料進行再創造,就給到了幼兒思維一個連續性,能夠多元化的發展幼兒的思維,構成一個知識的網絡,這樣可以有效的實現幼兒科學素養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
2.1 使用延續性材料,激發幼兒探究興趣。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著一定的延續性,那么在區角中投放的材料也最好具有一定的延續性,這些延續性的材料很多是幼兒操作過的,更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所謂材料延續性的操作其實就是一個材料在某個活動區使用過以后,可以把成果投放到另一個區角中,那么這時候使用的材料是上一個成果的延續,這樣可以進一步挖掘幼兒的興趣點,從而也體現出了材料延續性的價值。比如我們把稻草投放到了生活區,引導幼兒使用稻草編制一些生活用品,然后可以把幼兒編織的成果再投放到美工區,可以讓幼兒使用這些編織物去創作一些粘貼畫,制作各種小動趣,也可以放到科學探索區,讓幼兒完成測量活動等等。為了能夠讓材料獲得最大程度上的延續,挖掘幼兒操作的興趣,教師要對使用的延續性材料做好相關的記錄和整理,可以把幼兒在操作中的一些興趣情況進行登記,也可以拍攝下幼兒活動的畫面,這樣可以為后面幼兒參與活動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也可以對原有的材料價值進行進一步的挖掘。通過使用具備延續性的材料,能進一步激發幼兒對材料的興趣,也可以讓幼兒不斷地操作和探索出材料具備的更多用處,能夠減少教師尋求新材料的精力,也能有效的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2 投放適宜的材料,實現幼兒異趣互補。材料本身就是引發幼兒探索有效的刺激物,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橋梁。所以在區角活動中,教師必須要符合適宜的為幼兒提供一些操作的材料,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幼兒的興趣,提升幼兒參與到區角活動中的積極性。但是因為幼兒在認知水平還有興趣喜好和個性特點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在進行材料投放的時候肯定不能單純的依靠自己的智慧去選擇符合幼兒的材料,因此必須要發揮出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的作用,爭取實現人人參與和共同收集,進而實現幼兒的異趣互補。[1]幼兒階段的孩子年齡偏低,所以對于材料操作控制能力較弱,尤其是對于一些新的材料,在進行操作的時候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遇到了都喜歡的,彼此會出現爭搶好打鬧。那么在科學區角這個比較開放和自由的空間中,教師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考慮到幼兒的需求,對材料完成適應性投放。教師在進行材料投放的時候需要控制好前后兩個材料投放的時間。考慮材料的大量還有數量和種類,以及投放的位置。比如一個時間內投放了太多的材料造成了幼兒不知道應該玩什么,或者無序的擺弄。最好教師在投放材料的時候考慮到幼兒數量,人手一份是最為適宜的。另外就是區角活動材料最好集思廣益,也就是可以結合幼兒和家長共同的力量,準備更為豐富的材料。
2.3 投放情景性材料,優化幼兒興趣結構。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師在落實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努力把游戲和教學的內容進行整合,教師可以準備一定的具有情景性的材料,這樣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優化幼兒的興趣結構,讓幼兒能夠在愉快地氛圍下和游戲情景下去體驗和積累,從而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通過游戲情境化可以促進幼兒之間還有幼兒和教師之間互相的感染和互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到科學區角活動中。為此創設游戲化的情境是至關重要的。比如我們讓幼兒探索海底世界,教師可以延伸出一個新的游戲活動,即“海底世界”,讓幼兒把自己制作的海洋動物張貼在展板上面,然后融入到游戲中,這樣的活動形式得到了幼兒的青睞。[2]又比如在探索小小蛋兒把門開的活動時,在一開始進行材料投放的時候我們所選取的材料還是和主題相關的一些下蛋動物和一些和蛋相關的拼圖,幼兒可以對這些內容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模擬真實的情境,進一步了解下蛋動物,能夠對蛋和下蛋動物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這時候教師可以轉換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完成匹配游戲,把下蛋動物和它的單進行匹配,但是在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幼兒會遇到一些問題,很多幼兒可能已經搭配好的動物和蛋會被其他的小朋友打亂,這樣就很容易讓幼兒失去信心和興趣,匹配好的成果也無法進行展示。這時候我們教師可以把握幼兒一個特點,就是對于周圍的環境具有著一定的敏感度。教師可以在科學區改變材料投放策略,設計一個這是誰的蛋的操作板,在操作板上面可以創設草地還有池塘和大樹這些情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識,去判斷不同下蛋動物生活環境,然后對相關的場景進行拼圖,這樣可以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也能實現對材料快速的整理和收放。
2.4 加入選擇性材料,培養幼兒自主意識。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為了能夠讓不同生活經驗和學習方式的幼兒有目的的去選擇不同的材料,培養幼兒自主意識,教師一定要做好對材料的準備工作。因為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對于材料的取舍也存在著差異性。那么教師就應該根據目標去提供各種材料方便幼兒選擇。[3]這樣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材料,選擇材料操作的方式,同時可以促進幼兒完成設定好的目標。比如我們讓幼兒比大小。教師在區角投放了2-10的撲克牌還有數字卡,幼兒就可以自己選擇材料,自己自由的結伴完成比大小的游戲活動。比如數字大的小朋友就可以輕輕拍一拍或者撓一撓另一個數字小的伙伴的手心等等,這樣的方式也可以讓幼兒自己去決定。
2.5 注重同階段同材料不同的游戲形式。為了方便幼兒能夠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游戲材料,教師在科學區進行材料投放的時候要保證材料的可操作性,體現出幼兒的個性,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4]比如在開展喂蛋寶寶這個游戲時,幼兒就可以在區角中自由的選擇圖形還有點數,也可以把數字貼在蛋寶寶上面喂食物。這樣的操作能夠有效地鍛煉幼兒拿勺子取物品的能力,而且還能鍛煉幼兒自身的能力,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對于能力較高的幼兒,也可以讓他們嘗試選擇點數和圖形結合的方式去喂蛋寶寶,這樣可以有效的訓練幼兒手口一致點數的數學思維能力。
概言之,使幼兒主動、活潑地學習,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主體地位,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目前科學區角活動得到了我們的重視,而科學區角中材料的投放至關重要,在幼兒科學區角的活動中,我們要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材料,使他們自主的創作、探索和學習,才能使幼兒獨立、自信、自主等個性品質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主動探索和學習中得以實現,真正達到幼兒全面快樂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