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曼·艾則孜
(新疆伊寧市巴彥岱鎮東巴扎村幼兒園 新疆 伊寧 835000)
最近幾年,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農村的外出務工人員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導致農村留守幼兒數量也在持續上升。[1]另外,相關人員經過調查發現,很多農村留守幼兒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因此,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幼兒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關注。
1.1 性格比較孤僻內向。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存在的最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是性格比較孤僻內向。具體來講,很多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其的關愛程度不夠,導致幼兒出現恐懼、焦慮等情緒,外在表現就是性格孤僻內向,不擅與人交流。很多留守幼兒在看到其他幼兒都有父母陪伴的時候,自己就會產生自卑情緒,逐漸變得不合群,嚴重時還會引發其他心理問題。
1.2 逆反心理比較嚴重。農村留守幼兒因為缺乏父母陪伴,在生活中難免會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人和物都不能完全信任。另外,還有一些留守幼兒經常會受到其他幼兒欺負或者是冷待,這些都會導致留守幼兒出現逆反心理。除此之外,一些幼兒在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有父母接送,自己卻很少有父母陪伴,在羨慕的同時也會產生對自己父母的怨恨心理,這些都需要教師加強關注。
2.1 加強和幼兒家長的溝通。教師在學前教育中需要加強和留守幼兒家長的交流和溝通,及時發現幼兒的心理問題并向家長匯報,通過家校溝通來消除留守幼兒的消極心理,實現其心理健康發展。[2]例如,教師可以組建家長群,利用當前比較常用的微信、QQ等聊天工具實現和家長的及時溝通。教師在每天的工作結束后需要在家長群里進行幼兒的情況總結,具體可以從身體、心理兩個方面入手,保證所有的幼兒家長都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如,教師在當天的教學工作中發現了有一名幼兒出現了不愛吃飯和不午睡的情況,針對此問題,教師及時和家長進行了電話溝通,了解到幼兒性格內向,比較排斥和其他人交流,也不會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問題。為此,教師經過和家長商議以后,主動和幼兒進行了溝通,結合幼兒喜好安排飲食,并進行了心理開導,最終有效解決了幼兒不吃飯和不睡覺的問題。
2.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師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點,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例如,教師設置了“悄悄話活動”,讓幼兒將自己想說的話放進信箱,然后教師再進行統一整理,進而及時掌握幼兒動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現了一名幼兒對自己的認知存在偏差,有自卑心理。為此,教師為該名幼兒設置具體的檔案,并通過家訪的手段,了解到幼兒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其的關懷不夠,導致幼兒在看到其他幼兒都有家長陪伴,而自己卻沒有,進而產生了自卑情緒。基于此,教師在和幼兒溝通以后,設置了“幫助幼兒自信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開導,讓幼兒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實現了幼兒和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并重新樹立了自信。
2.3 加強教育內容日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班主任自己的工作,同時也是所有教師的工作。因此,各個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的時候,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日常滲透,注意在教學活動中幫助幼兒認識自己。[3]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也需要其在整個教學工作中持續滲透。例如,教師組織了“認識自我”的活動,為所有的幼兒發放紙張,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利用簡單地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在繪畫完成以后,教師又安排了所有的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時間為三分鐘,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名幼兒出現了情緒低落的情況,且繪畫作品也較為潦草,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大。這個時候,教師通過和幼兒的溝通,了解到幼兒存在焦慮憂郁的心理問題,導致對任何的教學活動都提不起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對幼兒進行了開導,并在幼兒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滲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時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教師還聯系了幼兒的爺爺奶奶,讓兩位老人在對幼兒進行撫養的時候,也注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幼兒的關懷,最終緩解了幼兒的焦慮情緒。
綜合而言,國民經濟的增長也造成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向發達城市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農村留守幼兒問題。因此,在學前教育中,教師就需要加強對留守幼兒的關注,及時發現幼兒的心理問題,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