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新疆兵團第四師第一中學 新疆 835000)
信息技術的發展呼喚信息技術素養的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分為信息技術理解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對于教師而言,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利用多元信息資源對知識進行整合,轉變過去僵化、單一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打造高效課堂。特別是當前信息技術化時代下,如果能將多媒體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就能搶占現代教育的“制高點”和“突破口”,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添彩”。所以對于歷史教學而言,使用多媒體教學比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再現歷史”要有效得多,也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雙邊活動。在實際歷史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離不開多媒體,甚至是依賴多媒體,從而表現出三種不同的境界。
過去多年,主流教學理念重視的是教學結果,無論是從課堂教學環節還是教學理念,所圍繞構建的課堂教學核心始終都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填鴨式”教學成為主流。同時,即便是應用了多媒體教學,但是其教學內核仍然固守在傳統教學領域之中,只知道怎樣為學生播放大量的多媒體課件,而沒能重視學生的主觀學習體驗,導致對多媒體教學成為了填鴨式教學的補充材料,僅僅停留在第一重境界,所以亟待破除這教學壁壘[1]。
例如,在講解“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課程中,就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第三產于和‘新經濟’的出現”等不同教學板塊,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進行集中展示。比如在講解國家壟斷經濟時,包括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多種壟斷實體發展過程,從字面上看,由于都是音譯釋義,學生有時很難理解西方壟斷資本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這時教師在結合多媒體教學時,就不能單純為學生播放大量的多媒體,而是需要結合重點知識講解這些知識和概念,始終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備課和講解,學生才可以結合自身理解去將這些知識內化吸收,擺脫僅將多媒體作為手段的教學模式。
第二重境界的歷史教學,主要指教師能夠打破填鴨式教學模式,并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對知識講解進行組織、整合,徹底改變傳統歷史教學“原因、背景分析、發展介紹、過程、影響評價深化”的教學模式。在突破原本的教學結構中,教師可以依據自身理解對教材進行表層分析,實現更深一層的教學遞進[2]。進一步結合多媒體教學,立足自我歷史解析并運用其中的教學資源作為有效補充,實現歷史高質量教學。
例如,“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這一課,教師可以結合“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洋務運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三個板塊,將中國近代歷史的經濟發展用時間線進行串聯,同時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包括上述三個教學板塊的歷史時間、空間關系發展過程,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的縱向、橫向對比。比如自然經濟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結構,中國的男耕女織生產狀況。或者是“洋務運動”,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演示過程中,通過講解洋務派“自強”“求富”口號下的民用工業發展,以及官督商辦模式與后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相互關系。通過借助信息技術,將圖片和資料按照邏輯關系進行排列組合,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化,學生才能深刻認識到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變。
第三重境界的歷史教學,指能夠對歷史五要素有一個整體把握,對教材的把握更加精準到位,并且在課程講解中始終融合歷史核心素養理念,追求優質高效的教學目標。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能夠在組織和整合教學資源中樹立高屋建瓴意識,對多媒體資源的利用進行科學整合分析,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發展[3]。
例如,課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具制作幻燈片,將“經濟”作為核心,串聯“偉大的歷史轉折”“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等三個板塊,對中國過去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做一個梳理。
通過對兩種經濟制度做出制度和時間上的梳理,學生就可以從多種角度了解到為什么中國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借助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從而可以構建整體歷史學習意識。這樣在進行多媒體歷史教學中,無論是學生的思維品質還是歷史素養都得以有效提升,以教促學,使二者的融合得到充分融合,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