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根
(廣西河池市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龍巖鄉(xiāng)中心小學 廣西 環(huán)江 547110)
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已不是當下小學生們所需要的了,取而代之的是合作與自主并存的學習方式,以及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模式。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且重要的學科,如果依然按照陳舊的教學方式方法來授課,會使得自控力不足的小學生感到枯燥,從而缺乏學習該科目的興趣,達不到包括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動手能力、記憶力、判斷能力等在內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相較于傳統(tǒng)班級教學而言,以小組活動為主體,是它的本質特征。而且以教學展開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是以此為核心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適應能力,學校是一個小社會,每一個小學生將來都要走出小社會去面對大社會,去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那么小組內合作學習無疑是給將來的美好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
其次還有助于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當老師布置一個主題讓學生們組內討論時,學生們在組內積極發(fā)言,獨立思考,將自己的思考用語言組織好傳達給組內成員。同時還能提高小學生的傾聽能力,在課堂里,不光是要將自己的觀點和思考表達得讓其他同學能聽懂和理解,同時也要認真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1]。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既摒棄了傳統(tǒng)陳舊的教學方式,又能提高了小學生們的綜合能力,是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重要方法。
2.1 小組的組建不夠合理。在農村小學課堂中,不僅僅是數學課堂,老師留給學生的獨立思考時間很少,即使是在組內討論,也僅僅只是以4或6人為一個小組,為了方便起見,前排同學向后轉到后排同學的桌子上,如此便簡單的組成了一個小組。老師根本沒有考慮到每個小組的成員安排是否恰當,是否能夠推動整個小組的討論進度。
2.2 班級學生人數多,不利于管理。在農村的小學,一個班有四五十人,由于人數過多,給分組帶來了一定的麻煩,同時也不利于有效的管理,這樣讓本來就不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生厭學情緒更濃,終日渾渾噩噩,老師指導起來也很復雜。
2.3 小組成員積極性不高。一般在小組內討論,優(yōu)生有絕對性優(yōu)勢,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強,對問題有獨特的看法,他們能自信的向其他同學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而相對于成績沒那么好的學生,他們往往只是在一旁觀望,優(yōu)生的觀點就是他們的觀點,優(yōu)生的答案就是他們的答案,從而差生更不愿去思考,他們知道任何問題一出來,優(yōu)生都會有答案的。這種模式將會導致優(yōu)生更優(yōu),差生更差的現象更嚴重。
2.4 組內討論流于形式。很多時候,組內討論只是課堂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忽視了合作學習的目的,學生之間的討論與合作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最多也只是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面上,小組內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沒有真正發(fā)揮出來。
2.5 缺乏有效性的評價。有效評價即為有幫助有價值的評價,可是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組內討論中,老師往往沒有能及時的給出有效性的評價,對組內的發(fā)言僅僅停留在膚淺的批評或表揚層面,對學生的成長幫助意義不大。
3.1 優(yōu)化小組分配。在農村小學課堂中,雖然班級人數較多,分組困難,而且老師管理眾多小組也很吃力,但是就數學課堂而言,老師可以在考慮所有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性別、文化、背景的不同,將學生分成4~6人為一組,只有在上數學課的時候才按這個分組,當上數學課時學生可以帶著自己的書和學習用具按組坐,其它課時可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坐[2]。
3.2 每組民主選舉一個小組長。由于小組眾多,老師一個人管理不過來,老師可在每組推選出一個負責人,負責整個小組的討論情況,確保人人參與其中,以提高整體學習質量。
3.3 老師改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相較于其它學科而言,數學的學習比較枯燥乏味,老師長時間的“灌輸式”教學,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如果老師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將課堂變得有意思,相信學生們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同時學習成績也將顯著提高。
問題導入:比如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是單位換算的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在上課前,老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你們現在的身高是多少?待同學們回答后再問下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走一步路的距離大概是多遠嗎?這樣先讓學生們對長度有一個基本認知,讓他們明白:哦,原來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生活當中。我現在的身高大概是1.5米,我每走一步大概在30~50厘米。有的學生在還沒學習長度單位時,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沒有概念,當時可能會鬧出一些所謂的“笑話”出來,這也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
老師引導,重視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同樣以學習長度單位,以及長度之間的換算為例:老師以引導為主,通過組內合作學習的形式,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們走出教室,小組內分工合作,有的學生拿尺子,有的做記錄,有的拿粉筆做記號,有的則當指揮……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有事可做,每個人都開開心心的,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將知識學扎實,這不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更讓學生們受益終生嗎?
3.4 組內交流、討論。任何流于形式的組內討論都沒有意義,例如:在比10小的數里,( )既是3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一題中,每個組員都應該說出自己的答案,由于差生有等著優(yōu)生說答案的習慣,那么小組長可以先讓差生說答案并說出解題思路,然后讓優(yōu)生說答案以及解題思路,這樣也能讓組內的同學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3.5 評價的策略性。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評價應該包括老師評價、學生個體評價和學生群體評價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是很重要的[3]。正確的、恰當的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得到保護。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小組目標是要讓每一個成員都取得發(fā)展,成員間有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定向。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小組目標與全班目標都緊密相連在一起。在當下的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這種小組內合作學習的方式,是帶領農村孩子提高數學成績和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