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曙光
(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實驗中學 山東 東營 257334)
勞動作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和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對于現代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物理產生于勞動,物理學科與勞動教育的關系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物理學科本應該農業的生產勞動、現代社會的機械勞動、學生的每日勞動相互結合,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取物理知識,樹立勞動精神,落實發展勞動教育對理物學科的現實意義。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雖然人工智能已經逐步取代了一些人工勞動,但是在勞動中的問題解決能力、情感交流能力、思想創造能力是不可取代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勞動的場所和機會其實是隨處可見的,同時物理學科的知識也存在于日常勞動中。普遍認為,勞動教育對物理學科具有三大作用,首先它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從而激發了學生對于勞動的熱情,弘揚了學生的勞動精神;其次,它可以可以使學生在勞動中積累一定的勞動經驗和勞動智慧,學會在勞動中去觀察、反思、學習、創造、模枋,并且將物理原理應用其中;最后,它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與勞動品質,養成探索創造、觀察反思、決解決問題的能力。[1]
例如:在教師傳授初中物理知識時,將物理原理在日常勞動中體現出來。在進行《摩擦力》這一課程時,可以在進行基礎知識講解后,讓學生相互討論,去發現日常生活勞動中的摩擦力都體現在什么地方。或者組織學生進行一場搬運重物的比賽,將同學分兩組,一組在比較光滑的地面拖運重物,另一組在滿是沙粒的地面拖運重物,讓學生感受到減少摩擦力可以使搬運重物更加容易。使用諸如此類的方法,不僅可以將勞動教育融入物理學科,還在勞動中有效地樹立了重視勞動教育的思想觀念。
在我們的日常勞動中,經過人類幾千年的智慧與經驗的累積,形成了許多使勞動更加容易的小技巧,這些小技巧的產生,或多或少都運用了物理知識,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將物理知識作為基礎,傳授學生一些相應的勞動小技巧,讓學生在勞動中感悟物理原理,同時也有效將勞動教育與物理學科進行了有效的結合。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物理教師教授的小技巧,應該應用于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才能讓學生在日常勞動中常常感悟物理知識,不斷的理解與復習知識,這不僅將勞動教育滲透到物理學科中,并且有效的提高了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2]
例如:利用凸透鏡成像的物理知識規律,向同學介紹拍照時景物的縮小和放大與此規律的關系,讓同學深刻的記住拍照時景物的縮小和放大就是因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帶領學生騎自行車,在省力滑行時,向學生解釋這是應用了慣性的物理知識;在往保溫杯中倒開水時可以根據聲音來判斷水位的高低,向學生解釋這是利用了物理知識中,當水量增多時,保溫杯中空氣柱的長度會減小,使得振動頻率變大音調升高;不灌滿保溫杯可以使保溫效果更好,是因為空氣是熱量的不良導體,保溫杯中留有一定量的空氣,會使熱量不易散發出去,可以有效延長水的保溫;在搬比較重的物體時,在物體下放幾根木棍,就可以很容易的推動物體,利用了變滑動為滾動可以減少摩擦力的物理知識。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有多種多樣,物理教師可以結合實際與學生日常生活,將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勞動中進行教學。
要將勞動教育融入到物理學科中,僅僅在教室中進行知識的講授是源源不夠的,需要讓學生在農業勞動中切身體會到勞動教育與物理學科的密不可分,同時也能更好地在勞動中展示物理學科知識,因此物理教師要打破物理課堂場所局限性,走出教室,將物理課堂融入到勞動場所,才能真正的將勞動教育滲透入物理學科中。[3]
例如:初中物理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將學生帶人到與此節內容相關的勞動場所中,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取物理知識。除此之外,初中物理教師舉行一些勞動的活動,如,舉行磨刀比賽,在磨刀這一勞動過程中,在磨刀的時候,刀口發熱是因為摩擦生熱的物理原理;刀變得更加鋒利,是運用了相同壓力下,接觸面積越小越壓強越大的物理原理;磨刀的時候不停的澆水,讓到口的溫度降低,是運用了熱傳遞的物理原理。物理教師可以經常舉辦這樣的小活動,讓學生去感受這些物理原理,就像磨刀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驚嘆,一個簡單的磨刀過程,竟然可以涉及到如此之多的物理原理,不僅有內能的知識,還有壓強,能量轉換,摩擦力的知識,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物理的魅力,還能將勞動教育融入到物理學科之中。
重視勞動教育對物理學科的重要作用,培養和發展學生勞動教育的學習觀,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勞動可以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我們要將物理科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同時,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堂上的教學與學生的自我學習也是一種勞動,讓學生感悟勞動對于物理學科的重要性以及勞動教育在物理學科中的不可或缺。作為物理教師,需要積極去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以及勞動態度,使得勞動教育與物理學科知識相互融合,互相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