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鈞炎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初中物理是一門集現象觀察、實驗設計、結論歸納的學科,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空間想象與計算能力。初二學年結束后,學生成績極易兩極分化,許多同學就此喪失信心,甚至放棄物理,除了客觀條件外,主要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學習物理的正確方法。以下是一些學習規律與方法希望與同學們分享,指導大家進行更好的物理的學習。
[1]學好物理,理解是第一步。學生應該對所學的知識有確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識是在分析物理現象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或是推理得來的。獲得知識,需要有一個科學思維的過程,若是不重視這個過程,光記住一些繁瑣的公式與概念,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識,也不能真正實現思維的提升。
例如數學中y=c/x表示y與x成反比。在初中物理中,求電阻阻值最常用的是歐姆定律的變形式R=U/I。為了解題方便,學生通常會把公式背下來,直接套到計算題中進行使用。由于對于公式的刻板印象,學生會下意識覺得R與I成反比,即通過電阻的電流越大,電阻阻值越大。事實上,R與U、I的大小無關。電流與電壓不能決定電阻阻值大小,這兩個要素只能幫助我們在特定情景中求得阻值大小。在“探究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實驗中,學生很容易得到結論: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阻值大小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種類有關,最終得到電阻定義式R=ρL/S。
很多學生覺得物理概念難理解,主要是因為學生不能就物理概念建立相關體系。教師應該針對概念的不同類型,應勢利導,幫助學生從形式不一的物理現象中將物理概念提煉出來。例如在蘇科版物理八下《液體壓強》課后練習部分有一個實驗,在礦泉水瓶不同高度、不同面扎了幾個小孔,然后將水倒入瓶中,觀察現象。初次實驗學生都能發現水從洞中射出,說明液體壓強的存在,但是大部分學生都不能觀察到不同位置水流射程的遠近。這就需要老師進行設問,并進行二次實驗,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實驗現象,從而得出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沒有前期引導與設問的實驗都是沒有意義的,就此可知學生的觀察與思考應該更加具有指向性。
相關心理學家指出:“學習成效,與學習者可遷移的數目與質量有最直接的聯系”,由此可知,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方法遷移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樹立“為遷移而教”的教學宗旨,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利用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學習和探究未知的領域。
在蘇科版八上初中物理中,學生通過“探究音調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2]學習領悟了控制變量法,而這個實驗方法貫穿于初中物理的始末,可以說只要掌握這種方法,初中物理實驗的進行就成功了一半。
初中生所處的年齡段直接決定了理解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較弱,并且物理知識本身不好理解,所以學生普遍覺得初中物理難學。例如針對人推不動桌子這一個現象,很多同學會下意識地認為推力小于摩擦力。然而實際上,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推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學生的慣性思維很難改變。如果學生先了解桌子在推力的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桌子處于平衡狀態,推力與摩擦力大小相等,那么學生很容易抓住平衡這一關鍵詞,進行知識點遷移,得到桌子靜止情景下正確的結論。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預示著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由于物理學科的教學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重負之下,教師一般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訓練增強知識點的記憶、使解題操作機械化,以此來降低錯誤率。可以說,當前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向學生灌輸所需要的物理基礎知識和針對考題的基本解題技能。然而新課改在課程的開展實施上,要求學生從實際生活現象入手,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引導學生觀察、從生活實際情景入手靈活地思考問題,然后從理論角度試圖分析,努力實現知識的理解、深化與提升。
在力學中,對于繩類與棒類的受力分析,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繩子所施加的力只能沿著繩子方向,而棒不是。許多學生知其然不知其,為了應試只能背下來,這為初三復雜機械的受力分析埋下了隱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繩與棒的特點。繩子柔軟,只能產生拉力,而棒屬于硬物,不僅能施加拉力還能施加支持力,所以力的方向可以在沿桿方向也可以不沿桿。
很多時候理論來源于實際,又可以運用到實際中。通過搬運工通過動滑輪抬舉重物,學生有動滑輪可以省力這個意識。通過對動滑輪進行受力分析,學生都很容易知道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只要通過簡單的實驗,學生便會發現理論數值與結論有很大的區別。大多數學生通過思考與觀察模型,會發現在實際生活中,摩擦力與滑輪自重都會影響所需拉力的大小。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的關于指導學習方法的一些心得。希望大家在教學中能以學生出發,根據物理概念與物理規律的特點,結合本文提出的一些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