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晶
(河北省三河市高樓第二小學 河北 三河 065200)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想象力是學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小學美術教學方案調整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想象力培養的重視,將培養學生想象力作為教學考核標準之一。但是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對想象力等能力培養的重視相對不足,需要相關教師改進教學觀念,將學生想象力培養工作作為日常工作重點開展,逐漸提高學生想象力。
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影戲其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與學生成績和各項能力提高等具有直接聯系。只有學生對美術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可以主動探索、主動拓展自己的想象力。過去的美術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只依據老師的示范進行模擬創作,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實踐內容和要求較為粗糙,學生的想象力沒有發揮空間,美術創作變成了美術練習,缺乏創新力等的有效指導[1]。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需要教師變革原有的教學模式,在對學生進行簡單示范之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對相關繪畫內容進行調整,引導學生獨自思考,自由創作,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美術課程充滿興趣后,將會主動展開思考與探索,創作出富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作品。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插入多樣化視頻和動態圖片等,將該類內容組合成故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需要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因素,將美術教育與生活實際緊密學習,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向生活靠攏,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在創作中多添加與生活相關的元素。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畫一畫身邊生活中人物或者風景等,鼓勵學生自由的創作,充分釋放自身想法,不斷在自己的美術作品中加入想要加入的元素。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引導下,自主思維能力和意識得到了強有力的發展,同時也掌握了美術作品和生活情景等相關的融合技巧,開展自己創作過程中的主動性明顯增強,對于激發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于學生來說,為美術創作積累素材實際上是用量變推動質變的過程,學生日常積累素材越豐富,就越容易在固定事物上進行多方向延伸。積累創作素材的途徑有很多,在大自然中感悟與思考是學生最容易積累創作素材的一種方式。如果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親近自然,體驗自然,那么學生的感悟與體會就會更多,從而會有更多的創作素材,激發更多的想象力。如果學生不注重親近自然,那么就難以擁有豐富的創作素材,想象力缺乏生活的沉淀,很難實現新的發展。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師教學過程中,只有努力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增加學生親近自然的機會,才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從而不斷激發其想象力[2]。例如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學習與積累,并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積累素材的具體應用,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習借鑒老一輩藝術家的經典作品不僅是快速提升學生創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不同的作品會帶給學生不同的啟示,同一幅作品也會給不同的人帶去不一樣的感受,這是一種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在觀看相關作品時產生的感悟,引導學生在感悟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激發自身想象力。此外,學生只有真正明白了一件作品的好壞,才能夠真正懂得評價標準,從而明確自身的創作方向。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年齡較小,經歷相對也較少,對事物的理解也不深入,因此模擬優秀作品是提高小學生創作能力以及激發想象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需要讓學生學習、模仿、體會一些經典作品,鼓勵學生以其模仿的經典作品為基礎,結合自身想象進行調整改進,充分發揮其想象力[3]。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的優秀作品要給予肯定,及時進行表揚與贊美,對于有待改進的作品要給出指導意見并加以鼓勵,在學習完一篇作品之后要組織學生們進行交流與討論,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路與理念,促進思想交流,鼓勵學生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小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多方面的問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想象力培養的重視,結合學生想象力培養和美術技巧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引導學生從生活、從優秀作品出發,了解美術知識并不斷實踐,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繪制出來的作品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