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琪
(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幼兒園 山東 東營 257091)
近年來,人們逐漸將教育的關注點轉移向家庭,研究者們主要探討家庭經濟地位等外在客觀因素對幼兒創造力的影響,鮮有人將家庭文化資本與幼兒藝術創造力聯系起來進行探討。本文主要從家庭文化資本的角度來闡述其對幼兒藝術創造的影響和如何培養幼兒藝術創造力。
1.1 家庭文化資本。根據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一些研究者認為家庭文化資本是指家庭成員通過相互交流和實踐所積累起來的,占有特定的社會資源(如學歷、文化商品以及實踐中所表現出的文化知識、文化技能、文化修養等),并具有相對較穩定的態勢,表現于家庭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家庭文化資本是以家庭文化環境的形式對幼兒施加影響,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和無形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相關性,起至關重要的指引、促進,乃至阻礙作用。
1.2 藝術創造力。一直以來,創造力是一個十分復雜、頗有爭議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因為觀點、側重點和判斷標準的不同,對創造力的定義多達百余種。概括來說,創造力可以用創造性過程、創造性產品、創造性個人、創造性環境這四個短語概括。幼兒的藝術創造力則是指幼兒在藝術活動中表現出對幼兒自身來說較新穎的觀念或物體的一種潛在能力。
2.1 家長的文化程度影響幼兒的藝術創作環境。幼兒的藝術創造力的發展需要自由且安全的環境,包括心理和物質環境。家庭是幼兒最早的、最基本的生活場所,是幼兒重要的環境。當幼兒的家長文化程度較高,他們就會有良好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為幼兒藝術創造性的發揮提供空間。如果幼兒的家長文化程度較低,一方面會在對幼兒的教育觀念上存在偏差,也會因教育方法不得當阻礙幼兒藝術創造活動。
2.2 家長的文化活動影響幼兒的藝術創造內容。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活動也逐漸走進大眾的生活。一方面,家長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是具有文化資本的重要特征,家長的文化資本會通過積累、保留和代際傳遞給幼兒,使不同家庭的幼兒擁有不同文化資本,從而影響幼兒的藝術創造力;另一方面,離園后的幼兒大部分時間是與家長一起,如果家長有豐富的文化活動,幼兒就會有機會一起參與,為幼兒藝術創造提供內容、素材。
2.3 家庭的客觀形態文化產品驅動幼兒進行藝術創造。客觀形態的文化產品是家庭文化資本的一種形態,包括書籍、文化耐用品、古董、字畫等。家庭所擁有的這些資本,除了讓子女繼承或者轉化為經濟資本外,子女在使用這些資本時,必須自身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才能使用和消費這種文化資本,在這個過程中子女逐漸形成自身化的文化資本。
2.4 家庭社會化模式影響幼兒藝術創造個性。當幼兒家庭的社會化模式較好,幼兒的家庭生活與幼兒園生活很接近,就有利于幼兒學習與發展,幼兒園開展的有關培養藝術創造力的活動對于這類幼兒便是雙倍效果;當家庭社會化模式處于不利境地,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相差甚遠,許多幼兒會出現“5+2=0”的情況,不利于幼兒藝術創造力的培養。另外,面對有些家庭對幼兒采取聽之任之或集權教養態度,對幼兒有意無意暗示自己家庭地位與身份,都會以社會化的形式傳承給幼兒,會使得幼兒在本應掌握的藝術創造上缺乏毅力和追求。
3.1 深化認識,增強家長培養幼兒藝術創造力的主動性。通過文本分析和近幾年家長育兒焦點可以看出,很多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藝術創造力的意義,但是由于閑暇時間較少、對如何培養幼兒藝術創造力的認識不足,以至于效果并不明顯。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認識,為幼兒營造寬松良好的環境,為幼兒提供機會進行學習與創造。
3.2 加強學習,重視提高家長自身文化水平。在家庭藝術教育上,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地位影響家長對培養幼兒藝術創造力的認識和態度、實施引導的主動性、培養的條件創設等。家長要樹立終身生學習的觀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在培養幼兒藝術創造力上就會越科學,對幼兒形成良好的藝術創造力更有利。所以,家長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以身體化文化資本來彌補制度化文化資本的不足。
3.3 提高修養,優化家長閑暇行為方式。大多數家長都明白促進幼兒藝術創造力的重要性,但是沒有充分利用閑暇時間,也忽略自身素質的培養對幼兒的促進作用。如果父母好學、樂學,對藝術欣賞有獨到見解,對藝術創造有個性,將會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應該提高自身的修養,發展健康的興趣愛好,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以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自己,對幼兒便是一種啟發和熏陶。
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最初階段,對于他們來說,藝術教育剛剛踏出第一步,家庭與幼兒園根據自身的特征為培養幼兒的藝術創造力做出努力。每個家庭應盡可能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不論是家長還是幼兒教育者,都應該遠離功利,遵循科學的方法,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及需求,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環境,通過藝術熏陶,幫助幼兒建立以藝術創造力為核心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其人格完整,為今后的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