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凱
(廣西靖西市安德鎮三合中心小學 廣西 靖西 533815)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務工,導致他們成為了留守兒童。該群體的教育問題也就成為了廣大人們關注的首要問題。對此,我們需要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并正確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健全的人格和道德素養,使其能夠健康的成長和學習。
1.1 有利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根據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逐漸呈現出了不良的趨勢。對此,國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政策,其中最為有效的便是精準扶貧政策,它的出現讓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有了新的轉機[1]。精準扶貧政策能夠較好地實現對農村留守兒童一對一幫扶教育的問題,而且還能有效識別需要幫助的農村留守兒童,以及精確地了解到留守兒童的相關信息,并對其制定針對性的精準扶貧教育的策略。
1.2 有利于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的文化水平。精準扶貧的存在便是為了能夠有效地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想要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第一步就是要解決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簡而言之便是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才能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也才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3 精準扶貧策略可以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若是能夠有效落實精準扶貧策略,便能讓外出務工的年輕勞動力回到家鄉,自然也就能夠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而且還能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關心和呵護,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留守兒童今后的成長和學習。另外,實施精準扶貧策略,也能優化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師的薪資待遇,從而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畢業生返鄉授課。
2.1 安全教育落實得不夠好。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基本上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親戚朋友代為照顧,其思想觀念等較為落后,對學生并未進行正確地引導,使得留守兒童在學習和成長中極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不好的思想理念[2]。對此,農村學校需要重視安全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引導,并將其融入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中,以科學化的引導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且健康的思想和心理。
2.2 城鄉差距過于明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以教育資源、師資團隊等方面來看,基本上都是先滿足城市學校的需求,在多余的情況下才會運用到農村教育中,使得農村學校教育各個方面的資源相對匱乏,一些學生所接受到教育質量也無法與城市教育的質量相提并論,所以也就間接導致許多的農村青少年會走向城市務工,而他們的孩子也就成為了農村留守兒童。
2.3 留守兒童兩極分化現象較為嚴重。在當前階段下,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一個問題便是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十分嚴重,與城市學生更是有著較為明顯的差距。除此之外,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問題也有著較大的缺陷,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他們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心,所以才會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出現了極端。其次,便是成績較好的留守兒童自身的心理承受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以及學習負擔,其性格也比較早熟。另外,父母無法在身邊陪伴,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呵護,以及老人對他們的過度溺愛,又加之生活的壓力等,都會使得留守兒童對學習逐漸喪失興趣,甚至輟學。最后,心理、情感方面的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導致留守兒童容易出現自卑、孤單等情況,極其不利于留守兒童未來的發展和學習。
3.1 落實素質教育,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養。首先,加大資金的投入和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幫扶力度。在精準扶貧政策背景下,要多鼓勵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單位等對農村教育投入資金,以此來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辦學的構建以及生活條件。其次,落實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建立強有力的師資團隊。學校可以從優化教師的薪資待遇,辦公環境等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返鄉進行教育建設,并嚴格按照城市教育的形式和模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歷史,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手段。最后,完善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如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的建設,讓學生們能夠通過多媒體了解外面的世界。
3.2 加快農村青少年返鄉的進度。首先要鼓勵大學生能夠返鄉充實職業。在精準扶貧政策下,可以針對大學生返鄉充實職業制定相關的扶持資金,以此來加快大學生返鄉的進度。其次,推動農民職業化教育理念,并將其變成常態,讓以往傳統的農民務工走向現代化,從而解決外出務工的問題。最后,加強對農民工技能的培訓,并且當地政府還要為當地地區配置兩名左右的技術人員,幫助當地農民解決技術問題。
3.3 加強父母監護的職責和意識。首先,需要加強父母的監護意識和職責,最好能夠讓父母中留下一人在家中照顧、陪伴小孩,以此來解決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問題。其次,建立社會愛心人士的關心呵護平臺。由鄉村、監護人、學校、社會愛心人士和當地政府共同合作建立關心、呵護留守兒童的網絡社交平臺,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下,實施民主化的管理[3]。該平臺可以定時定期的開展關于“呵護、愛護留守兒童教育”的活動,比如“面對面送溫暖”、“愛心交流會”等等,以此來保障留守兒童能夠與外界人士,朋友親戚等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從而緩解留守兒童的負面情緒和壓力。最后,組建幫護、幫扶小組,當地政府出資,社會愛心人士募捐,結合所有的力量來保護留守兒童的心靈,使其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3.4 組織心理課程教育,呵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學校要盡可能的設置心理教育課程,當地政府、教育部門也需要重視該問題,并組織專業人士,根據當地的民俗風情編寫教材,策劃適合的活動,以試點的形式展開心理課程教育[4]。其次,了解家庭監護人的心理情況,以面對面、一對一教學的形式提高監護人的心理文化素養。最后,構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績效考核體系,以此來激發基層組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還可以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等建立專門的檔案,并對檔案進行嚴格的管理,這樣既能充分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也能對癥下藥,從而對留守兒童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措施。
總而言之,在精準扶貧政策背景下,當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門需要盡快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并再此基礎上,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為留守兒童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