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靜 成都體育學院外國語學院
第一,體育的來源和開端。“體育”是一個外來詞匯,其來源于“教育”。18世紀,法國盧梭的《愛彌兒》成為那個時期的第一部小說體教育著作,也因此“體育”一詞開始在西歐等資產階級國家出現使用、流行;19世紀,“體育”一詞開始普遍應用于教育發達國家,“體育是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理念逐步被提倡;20世紀初,“體育”被定義為以身體活動為主要手段的教育。
在眾多關于體育起源的學說里,最早出現的是“模仿起源說”,其受到了眾多學者的支持,例如為了獲取食物,人類捕獵充饑;為了躲避危險,人類學會了爬樹;人類在生存中進行了體育的鍛煉,強健了體魄,可視為由勞動產生的“體育”活動;此外,“體育”與原始社會的宗教、祭祀關系密切,比如基督教學校在宗教改革之后,注重培養基督徒健康、強壯的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因此一些體育項目如冰球、馬術、歐洲足球等體育項目成為學校開設的基本體育課程,并由此不斷演變和發展。
第二,體育指的是什么。“體育”最早指的就是人的身體活動,是人通過四肢進行的實踐活動,簡單地指為“身體的活動”。在20世紀中期,《體育名詞術語》中“體育”的概念為:體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1960年前后,“歐洲體育用語統一國際研究”定義“體育”還包括身體休閑、消遣、娛樂、競技等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的內涵不斷豐富,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活動都被囊括為體育的概念。在我國,許多學者將“體育”分為狹義的體育和廣義的體育,其包括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和狹義體育。
第三,體育的社會價值。體育有兩種價值:第一,強健身體,愉悅身心;第二,“體育”具有衍生功能。體育的發展有利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進而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例如在2022年張家口冬奧會籌辦之際,如何通過冬奧會這一國際體育賽事平臺拉動張家口自身的經濟發展、提升崇禮滑雪旅游的知名度、將奧林匹克精神與張家口城市文化相結合,凸顯地區特色,以冬奧會為契機增強中國的綜合實力;此外,體育還促進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耐克、阿迪達斯、彪馬等運動服飾品牌的發展,健身房、瑜伽館、武術館等實體產業的發展,體育電影等不同領域的發展;同時,學校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體育培養水平,開設眾多體育課程,一方面增強學生的體質,另一方面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此外,高校中的關于體育的二級學科豐富了我國人才培養的學科體系,凸顯了體育院校的專業性,實現了“體育+”的學科特色建設,為國家培養了綜合性的體育相關人才,比如體育賽事翻譯、體育新聞、運動醫學與康復、體育管理專業的開設等。
“身體教育”是指以人的物質身體與精神身體全面協調發展為最終目的的教育[1]。學者長洪潭指出,“身體教育”是蹩腳的漢語表達,不符合漢語的表達邏輯[2]。身體教育側重于人的兩方面的教育:一,身體。比如在學習武術、擊劍、長跑、滑雪、跳高、游泳等體育項目時候,要經歷過一定的身體訓練,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身體的協調平衡,開發身體的潛能,達到身體的訓練;二,心理。比如在進行滑雪體育項目訓練的時候,訓練對象要克服對滑雪環境、滑雪配具等不適應的心理狀態,培養自身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的決心、永不放棄等優秀品質,實現心理的強大。通過身體和心理上的教育,實現“身體教育”。以第一代滑雪醫生為例,滑雪醫生在掌握醫療救治技能的同時,要熟練運用滑雪技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運動員身邊進行救助,所以,滑雪醫生在上崗之前要經歷滑雪技能的培訓,筆者認為此為對滑雪醫生的身體教育。首先,滑雪醫生要克服身體上的不適。在滑雪道上救助運動員對滑雪醫生有兩大挑戰:一是滑雪醫生的滑雪技術,二是滑雪醫生在滑雪道上的醫療技術。因此,滑雪醫生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掌握身體的平衡,熟練運用滑雪技術,以最快速度穩穩到運動員身邊,快速準確地為運動員進行插管等醫療救治。其次,滑雪醫生要克服心理上的不適。滑雪醫生不是職業滑雪運動員出身,對滑雪的環境、設備、社會評價或將產生不適,學習的過程或 將產生困阻,在訓練過程中同樣培養了滑雪醫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體育教育”的“體”指的是“身體”,“育”指的是“體育”,所以就是“身體的教育”,這是一個有語病的表達詞匯,但是因其使用長久而普遍,現在被人們所接受。體育教育以身體活動為主,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我國的體育院校開設了體育教育的專業,旨在培養學生的專項技能的同時,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體育人才。
“體育”“身體教育”和“體育教育”關系,筆者認為,“體育”主要包括“體育教育”,而“身體教育”可視為基礎的“體育”的概念。“體育”的概念由于來源的復雜性、思維認知的差異性等原因造成其泛化,根據“體育”的來源、發展及功能,“體育”不僅僅指的是“體育教育”,而應是包括體育教育在內的一種人類文化活動。比如,國家倡導的全民健身,由此衍生出的眾多的體育項目比賽,以中老年柔力球比賽為例,參與柔力球團隊比賽的人群大多是退休后的中老年人,其通過參與柔力球比賽,增強了自身的體質,使得“身體”受到了“教育”,滿足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此外,中老年柔力球比賽具有“娛樂”性,其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應、文化效應、社會效應,這與“體育教育”所表達的內涵不同,但卻應屬于“體育”的概念。再例如,體育院校所開設的體育教育這一專業,如學校在培養游泳專業的學生時,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專項游泳技能,在此過程中可視為對學生的“身體教育”,既鍛煉了學生的專項技能,使學生的身體得以健康發展,又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教育意義;除此之外,為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綜合性體育人才,學校會培養游泳專業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開設英語、體育史、體育基本理論等文化課程,全面培養學生發展。
“體育教育”與“身體教育”是兩個相近的概念但是卻并不相同,“體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其目的是為了培養有關專業的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教體育的教師;“身體教育”關注于“人的體”,包括“人的身體”和“人的心理”的培養。目前學術界關于這一問題百花齊放,沒有統一的定論,“體育”的概念隨著動態的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豐富。
“體育教育”和“身體教育”存在著目的性、本質性的差別,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二者的概念在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展現著差異,同時在我國歷史文化中二者概念的界定也經歷了爭議、重合、發展。在當今社會條件下,更需理清“體育教育”與“身體教育”的概念,把握二者的發展歷史、目標內容等相關方面,明確教育學具體領域學科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