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婷婷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學 安徽 滁州 239000)
兒童的認識結構不僅包括已有的“結構性”知識,還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經驗背景,兒童特質的數學理解有著非成人的思維方式,有其獨特的心理與生活基礎、學習經驗和學習能力。
第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難以準確把握兒童的“本”,存在著兒童思維和高階思維的沖突。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豐富的教學經驗則是屬于高階思維的范疇,兒童學習中的思維方式則是兒童思維的內容,如果將成人化思維強加于兒童思維,也不利于兒童思維的發展,甚至還存在著一定的限制作用。
第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弄不清楚兒童學習的“脈”,存在著兒童思維和程式思維的沖突。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才能有效激發幼兒思維的發展,而過于強調傳統的“教師編程”的思維方式,則不利于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第三,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無法弄清楚兒童學習的“理”,造成過程思維和結論思維的沖突。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更加重視教學結果,告知兒童的最佳解決方案,但忽視學生對于問題求解過程的思考過程,這樣則不利于幫助兒童的數學學習,反而存在著一定的傷害。
2.1 利用“兒童視角”巧妙的設計引入環節,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活的經驗較為缺乏,但是對于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因此如果能夠利用孩子熟悉的童話、故事,挖掘其中隱含的數學素材,相比于生活的素材,或許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例如教師可以在《體積與容積》課堂教學中,先引入了烏鴉喝水的動畫片段,讓孩子初步感知體積的概念,這個動畫的呈現起到了非常好的活躍氣氛、引出數學思維和數學活動的效果。當然引入的方法并不僅限于童話、老師親身經歷的故事,也可以是精心準備的數學探究活動,數學游戲或數學小魔術等等。利用孩子好奇的心理來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欲,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關心學生成長實現思維智化。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該遵從幼兒的好奇心,體現出兒童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但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總是忽視兒童的感性內容。兒童具有生性活潑,思維跳躍性較強,雖然思維缺乏一定的系統性,但往往具備很高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按照自身的程式化思維來開展教學,而應該充分重視教學中兒童的個性、天性和本性。
比如,在進行“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教師所布置的整理生活中的人民幣的預習作業,并積極在課堂展示相應的預習成果。就在要結束的時候,有個學生站起來,問道,“老師,請問為什么沒有3元、4元的人民幣呢?”在這個時候,老師并沒有置之不理而繼續開展新課,而是組織學生來進行簡單的演算,“同學們,通過用1元、2元、5元的加減運算組合,還能得到幾元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悉心計算,能夠得到結論,1元、2元和5元的組合能夠得到其他數值的人民幣。正是考慮到兒童在課堂活動中的突發奇想,結合兒童的思維特點,不僅能進一步有效熟知各種人民幣,還能鍛煉學生的運算、對比、列舉以及推理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的提升。
2.3 用“兒童視角”打破教學設計常規,嘗試分享式教學。教師可以改變課堂方式,讓學生當“一日導師”教師可以將數學課本中的其中一課交給孩子們來上。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最后每組上臺講解。讓他們自己進行課前分工合作,梳理知識點、制作PPT、設計思維導圖板書等。學生通過對課程“備課”的過程中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甚至能做到“終生難忘”。而通過“備課”過程,也能體會到一堂課背后老師的付出,會更加珍惜課堂時間。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及舞臺能力。而每個學生對同一課程看待的角度不一樣,每組的講解側重點也會不同,這樣可以在一堂課中收獲成倍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分享式教學”打破設計教學常規,讓學生們爆發出潛力,讓教師驚喜的看到孩子們充沛的動力和“分享”的魅力。
總之,要使數學課變得靈動、主動,那么我們就要學會站在兒童的視角上去考慮問題,而要使數學課有更大的收獲,就必然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滲透數學思維和數學本質。數學本身是認識和理解生活現象的一種由淺到深、由具象到抽象的認識方式,而為了培養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我們的課堂也需要變得生動活潑、充滿思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