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曉
(江蘇省無錫市錢橋中心小學 江蘇 無錫 214151)
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活動,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基本途徑。教師要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學生設計一些有價值、能起到鞏固并提高作用的練習。就我看來,教師在設計練習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貼近生活、新穎有趣、應生而異、綜合運用、富有內涵。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必須植根于生活。”數學練習的設計不能僅局限于現有資源,要拓展思路,擴大視野,將一些現實的題材改編成有新意且貼近生活的練習,同時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
例1:學校決定組織學生春游,老師需要先將我們班49位同學分成4組,便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散游玩,你能幫老師來分一分嗎?
例2:快過年了,媽媽為小明準備了新的衣服和褲子,衣服用去308元,而褲子的價格是衣服的3倍少20元,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當數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學習數學的創新思維。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在設計練習時,應該抓住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數學練習,“寓練于樂”,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練習,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鞏固數學知識。
例:在學習完《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后組織練習。(1)請一位同學站起來報出自己的學號,請學號是剛才同學學號倍數的同學迅速站起來并報出自己的學號。(2)請同桌兩位同學起立分別報出自己的學號,請學號是他們兩位同學學號的最小公倍數的那位同學起立,并請其他同學猜猜其學號是多少。
學生在充滿趣味的氛圍下練習,避免了機械重復練習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學習興趣高,變“要我練”為“我要練”,在達到鞏固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能夠感受學習數學帶來的樂趣。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數學練習的設計同樣需要因生而異,滿足差異發展,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為了兼顧各方面的學生,開放性練習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開放性問題具有很高的創造教育價值,極富挑戰性。它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同時又能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例1:(來源于區統考卷)
( )×( )=1800,( )×( )=1800
( )×( )=1800,( )×( )=1800
例2:小明和媽媽去商店買鉛筆和鋼筆,鉛筆一支2元,____________,小明一個買了2支鉛筆和3支鋼筆,一共要用多少元?
開放性練習,在兼顧全體學生的同時也不失其練習的鞏固作用。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加以不同難度的條件限制,因生而異的設計,能給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吸收并運用知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感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崇高起來的力量,這是興趣的重要來源。”只有當一個人對數學有一種需要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他才會喜歡數學,才能將“理論化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從而真正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工具、一種本領。
例:我們班有男生20人,女生比男生多8人,平均分成8小組,每2位同學一張課桌,老師在每位同學對應的桌子上放上了3本練習本。①每組有多少人?②全班要用多少張課桌?③老師要準備多少本本子?
帶有生活氣息、學生有興趣的綜合性練習,既減少了學生對練習的倦怠感,也讓他們能夠綜合掌握多個知識點,促進他們理解和運用這些原本結合不緊密的知識。讓學生在鞏固之余,也能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將數學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系起來,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如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文遺產)來創設情境,利用數學解決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可見,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倘若能在練習中進行學科滲透,那么,數學練習將會脫去僵硬的外衣,顯露出生機。學生徜徉在濃濃的人文氛圍中,潛移默化,便能形成一定的人文素養。學生在這種學科滲透又富有內涵的數學知識的熏陶下,會更加樂于去探究數學,去感受生活,從而使他們更加容易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例1:請用百分數表示下列成語 百里挑一( );百發百中( )。
例2:回收1噸廢紙能夠制造800千克再生紙,相當于少砍17棵樹,而沒人每月能夠回收2千克的廢紙,請你計算一下如果全班50名同學都去收集廢紙,那么需要多少個月就能少砍17棵樹了?
學科滲透,富有內涵的數學練習設計完全能夠還學生一個趣味數學,接受教育的同時也不失練習的本質。學科滲透,讓知識更有內涵,也讓學生收獲到更多、更廣的融合性知識。
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的、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自己有效課堂的同時,為學生再量身設計一些個性化的練習,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發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讓學生在更簡單、更輕松的數學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