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祥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第一小學 貴州 習水 564600)
評價一堂數學課的好壞,首先要看知識目標的達成情況,關鍵看教師是否正確地講解了教材的基本內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點及解決了教材的難點,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是做好教學工作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能力的表現。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小學數學教學成功的關鍵。往往我們為如何解決重難點而絞盡腦汁,甚至上公開課時,要么學生茫然,原地打轉,要么教師茫然,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破難點是每位教師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數學課堂的難點,多數出現在新課中,可能是課堂初、可能是課堂中,可能是課堂末,也有可能出現在練習中。在教學中,突破難點要因學情而定,要因教材的內容而定,沒有固定的方法,也不是一味的照搬。教學方法沒有萬能的方法,別人成功用過的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只有適合學情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突破難點時,采用提問方式突破難點,要求問題要精準,不模糊,不籠統。老師問問題時,學生一聽就能回答,在師生問答過程中完成目標知識的學習。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目標明確,層次分明,邏輯清晰,語言簡潔,問題明了。
在突破難點時,采用邏輯推理突破難點,要求內容由淺入深,層次要分明,板書要簡潔,邏輯思路要環環相扣,學生一看就懂,在邏輯推理過程中完成目標知識的學習。
如:在教學圓面積公式中,出示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引導學生將其中一個圓轉化成已學過的近似長方形,觀察圓的面積和長方形面積大小的變化,并引導學生觀察寬與圓的半徑的關系,長和圓周長的關系,把長方形的長和寬替換成圓的半徑和圓周長的一半,層層深入推出圓的面積公式。
讓學生通過操作,從中觀察、記錄相關數據,發現數據邏輯,找出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最終揭示其本質。
如:幾何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1)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讓學生在擺出不同的圖形,數出圖形的邊長塊數和面積數,通過有規律的板書讓學生發現其特征,得出結論。(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讓學生動手割補,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長方形),要求學生上臺展示,找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系,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入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精確數到概數,由數據到圖形,由數據到字母等,讓學生在知識遷移中達成目標。
如:用字母表示數,先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加減乘除的分類列式,教師又適時地在原題中改動數據,并要求學生進行列式,最后對特殊情況:字母與字母相乘、字母與數相乘、平方的簡寫進行強調和練習。讓學生在無意中既掌握了知識,又突破課堂的難點。
引導學生提煉數學語言,建立等量關系式,在模式框架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設成未知數(多個未知數的要找出未知數之間的聯系),并根據已學知識,引導學生根據等量關系式建立方程,并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解答,實現目標知識的達成。
如:在分數除法應用題、和倍差倍應用題、行程問題和工程問題時,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數學信息提煉數學語言,建立等量關系式,引導學生觀察哪些量是知道的,哪些量不知道,不知道的量有幾個,不知道的量之間有什么聯系(相同的或相互聯系的),從而找出未知數,并設立方程解答。
引導學生難察不同的數據、圖形、算式、方程等,通過轉化,最終找出共同的地方,并提示其共同的特征,突破本堂課的難點。
如:稍復雜的分數除法應用題。讓學生認真理解題意,引導學生得出不同的等量關系式。為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分小組進行討論解答,讓學生按教師規定的地點板書在黑板上,并引導學生觀察過程,找出相同的地方,師并進行強調從不同到相同的實質,實現教學課堂難點的突破。
事先設置錯誤,讓學生觀察,提出質疑,采用小組討論等形式,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如: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師引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后,可事先出示自己設置的錯誤對位的豎式,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發現教師問題,提出錯誤的地方,并讓學生說出錯的理由,再讓學生說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從而突破課堂的難點。
總之,因教學內容類型不一,教學難點也各式各樣,所以教師要綜合各種因素,課前要準確把握每堂課的教學難點,合理設計課堂教學,選擇靈活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敢于突破,勤于思考,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有效突破難點。同時突破一堂數學課的難點,有時一種方法即可,但有時要多種方法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