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華 李國用
(山東省利津縣北宋鎮實驗學校 山東 東營 257439)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分層次教學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種教學方式,不論是在教學會議上還是在教研討論會上總能聽到。從理論上講分層教學是一種在集體教學形式下的個別化教學的策略,它包括分層講課、分層設計問題、課堂練習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分層等方面,激勵低層次學生不斷進步,使高層次學生有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間。下面我就分層次作業談一下我的一點體會。
數學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需要大量的練習輔助,每晚布置點作業是少不了的。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像“作業幫”“小猿搜題”等軟件的出現導致了一種現象——晚上的作業大多數同學都能“完美”地完成,而一到考試的時候就傻了眼。這幾乎成了所有老師的困擾,雖然老師們也想了種種抵制的辦法,比如講道理、開家長會等等,但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次我在批閱作業的時候,正在為同學們“完美”的作業哭笑不得的時候,看到了小冉(化名)同學的作業,相對于前面的“完美”作業來說,這可以說是一份相當“糟糕”的作業了:根本就沒完成!空著大約三分之一的題目,卷面也顯得很凌亂。我在心里無奈地苦笑了一下,心說這孩子就這樣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小冉這孩子本來是班上前幾名的好學生,但這學期以來迷上了看小說,經常不完成作業,各任課老師和班主任以及家長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沒有取得多大的效果。所以我在看到她的作業的時候只能是在心里哀嘆了。可仔細一看,發現卷面亂是因為她在選擇、填空題的間隙中寫了演算過程,而做上的解答題中有一道題目的解法很新穎。顯然,這份作業的效果比前面的“完美”作業要強百倍。上課的時候我說:“今天,我要特別表揚一名同學。”我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她就是小冉同學!”同學們都轉過頭看著她,她也用疑惑而不敢相信的眼光看著我。我說:“我表揚小冉同學是因為她的作業是自己認真做的,雖然沒有全部完成,但是每一道做過的題目都留下了她思考的痕跡,特別是第2道解答題,她的做法簡單、新穎……”從那以后,小冉同學的各科作業都能完成,尤其數學作業每次都做的很好,上數學課時也總是聚精會神。
經過這件事情我就經常反思:是什么讓小冉同學有了這么大的轉變呢?思來想去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她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老師的肯定!由此我改變了作業的評價辦法: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對他們的作業進行評價。比如一個學習很優秀的學生,他的作業都完成了,但在過程中出現了兩個甚至多個低級的計算錯誤,那這就是一份失敗的作業;相反一個學習很差的學生,如果把自己力所能及的題目都認真做了,并且做對了,那這就是一份優秀的作業。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完美作業”少了不少。這就是分層次評價的開始。
在分層次評價的過程中單憑感覺有時很難斷定作業的等級,實際上這是一種粗放式的評價辦法,為了更容易斷定作業的等級,我試著分層次布置作業。
對于后三分之一的學生布置“模仿性作業”一般是課堂學的概念、法則、定理等知識的直接應用,學生通過復習回顧教材有關內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較簡單的層次。
對于中間三分之一的學生布置“理解性作業”這類作業一般要求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能對知識進行一定的“再加工”。
對于前三分之一的學生布置“探究性作業”,這類作業一般要求學生能對所學知識能進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綜合能力,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首先,教師要精心選習題,分量恰當、難易適度,增加探索和創新題。根據目標層次和學生層次,制定對應的分層練習題,使相關練習置于各種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當然這樣做會很累,需要同年級備課小組的分工合作,單憑個人有較大困難。
其次,作業分層要有梯度,在學生自主作業、自愿達成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向高層目標發展。然后設計每個學生作業學分制,能自主完成比自己原有的更高層次的作業,可以“加分”予以鼓勵。
再次,鼓勵優生和后進生結為幫扶對子。各組的學生在作業本上把當天的知識進行小結,爭取當天作業當天清理,通過小結當天的知識點、解題方法以及解題時的獨到見解,積累方法,優化解題策略。對于那些大膽研究高一級題目的同學,對他們成功的嘗試給予大膽的鼓勵和表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悅,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提高學習興趣,讓他們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對于幫助后進生的學生,更要表揚獎勵,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