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麗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第二幼兒園 寧夏 永寧 750100)
在幼兒剛進入幼兒園進行學習教育時,多數幼兒對上課學習知識存在著一定的抗拒心理,如果教師過于強調學習新知識,而忽略其本身的情緒問題,就很容易讓幼兒形成抵觸心理,甚至演化成厭學情緒。所以為了能更好的帶動幼兒的積極性和學習情緒,通過互動教學法,可以讓師生在教學中擁有同等的心理地位,讓幼兒積極響應教師的教育,也讓師生關系更加親密,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
因為幼兒群體年齡尚小,吸收核心知識的效率有限,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幼兒園教育者都采用傳統的故事教學法,把要教導的知識融入到故事當中,再用故事向幼兒輸送知識。但就目前看來,我國的幼兒園故事教學法存在著以下問題:
1.1 故事教學時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目前,我國的傳統幼兒園故事教學法大部分還是“教師講,幼兒聽,問問題”的教學模式。在完整一個故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的用語言對幼兒進行引導,并且語言重復率高,毫無新意可言,而幼兒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只能單純的聽教師從故事的開始說到結尾。而這種沒有師生之間互動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幼兒的個別差異性,很容易引起幼兒之間學習水平差異過大的問題,也忽略了幼兒園教育中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引致幼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不能發揮自身的思維創造力。
1.2 故事教學時缺少思維能力培養。從我國以往的故事教學法案例來看,多數幼兒園教育者在進行故事教學時,都是把幼兒對故事的聆聽和復述作為教學重點,并沒有引導幼兒展開思考,讓幼兒對故事本身進行想象和再創造。而正是因為這樣,幼兒的思維總是被關在一個固有的框架之內,這樣不僅對幼兒的擴散性思維的培養有害,并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幼兒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
教師使用互動教學法就可以創造多邊互動的教學條件,使得師生雙方能夠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探討,從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以提高教學效果。互動教學法中包含了明確的教學主題,清晰的教學條理,可以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可以培養幼兒思維的多向發展。以下兩點是對幼兒園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應用與實踐的討論:
2.1 分組互動教學。總所周知,在我國的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的數量是遠遠少于幼兒的,這就會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略掉某些幼兒的情緒變化和學習接受程度。而將幼兒合理分組,能夠讓教師因材施教。如果教師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就可以及時收到幼兒情緒上和學習上的反饋,也就能及時對幼兒進行引導,增加教師幼兒之間的互動,也促進了幼兒的綜合素質發展。另外,分組也可以改變傳統“教師講臺上,幼兒講臺下。”的教學布局。因為分組,所以教學時可以分為好幾個小圓形,不僅方便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而且師生之間更加親昵。
例如,在教師講述完互幫互助解決問題等小故事之后,就可以按照小組為單位進入到游戲環節。通過前面小故事的鋪墊,讓幼兒們開展類似獨木橋的團隊合作比賽。在教室內教師指導幼兒搭建比賽場地,小組組員共同通過獨木橋,教師參與其中并計時,用時最短的小組勝出。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幼兒都不是獨立的,通過小組的關系,每個幼兒都是一體的,并且通過這個比賽活動也加強了幼兒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同時,作為裁判的教師和參與比賽的幼兒處于同一個地位,拉進了幼兒和教師的距離,也促進了師生互動更為順利的進行。
2.2 多元互動教學。教師對幼兒園幼兒之間除了知識上的互動教學,還應該存在情緒、素質、思維上的互動教學。師生之間的互動并不僅限于問題的問與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多關注幼兒情緒、素質、思維上的變化,及時引導幼兒,以防止幼兒產生消極態度。教師在與幼兒交流時,要更加注意自身措辭的難易程度,同時交流時也要用具有親和力的身體動作和表情來減弱幼兒對教師的畏懼心理,讓幼兒從心理信任教師,遇到問題時能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而當幼兒向教師提出問題時,無論問題大小,教師都應該用平常心去對待,以免讓幼兒感到不適,在幼兒對教師展示技能以求表揚時,教師應給予鼓勵,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以促進師生互動更好地開展。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幼兒園教學質量問題,互動教學法必然會被廣泛的應用到幼兒園教學中。為了能讓幼兒擁有高質量的幼兒園教學,教師在使用互動教學法時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進,以求能包含教學內容和幼兒的心理特點,讓互動教學法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以此達到提高幼兒園教學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