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霞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北街小學 甘肅 定西 730500)
本論文旨在探討在我國加快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將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引入英語聽說教學,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和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構建網絡環境支持以語音溝通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有效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試驗主要在網絡教室環境中進行。一般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教室瀏覽互聯網,每個學生都有一個上網終端。
本論文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何可康教授提出的“主觀”教學理論和“語音知覺”理論,遵循了以語音交流為中心的設計思想。研究表明,在語言輸出活動中,要想得到有效的語言輸出,必須依賴于大量的語言輸入,特別是對初學者而言。所以本研究的教學設計集中在:
2.1 營造語言學習環境,即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信息輸入,彌補外語學習環境的不足,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同學們可以獨立聽讀上下文。本研究要求教師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在風格、難度、語言直覺、可理解性和英語學習能力等方面不同的情況下,選擇或設計與教材主題相關的網絡課件。通過網絡課件的形式,進一步擴大了網絡課件的應用范圍,增加了學生的英語學習信息。
2.2 教學活動的設計,即在擴大聽、說范圍的基礎上,在接受大量信息輸入的基礎上,設計各種多層次的“語言交流”活動或任務,為學生創造語言交流的條件,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有勇氣、有意愿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積極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英語思維習慣。
3.1 試驗概況。本試驗最早在蘭州市進行,目前已發展到全國8個試驗區。我們在啟動較早的幾個試驗區重點選取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學校的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一所為臨洮縣局直屬第一實驗小學;一所為臨洮縣洮陽鎮中心小學臨洮縣南街小學;另一所為臨洮縣鄉村優質小學八里鋪小學。雖然實驗一開始,我們沒有計劃做對照研究,但是由于實驗學校的領導想知道定量實驗的實際效果,所以建議我們選擇對照課程。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每個學校都選擇了一個實驗班和一個非實驗班。就教師和學生而言,兩班的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時間和進度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實驗班學生和非實驗班學生的在線課堂學習資源相同。除教學材料外,還提供符合教材主題的網上課件。實驗性課程采用新的教學模式,非實驗性課程采用原模式。
3.2 實驗結果分析。結果表明,不僅實驗班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實驗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尤其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一群優秀的實驗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成長起來,并由研究者面對面地指導。新加入這一工作的一些年輕實驗教師很快就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一些老教師也逐漸接受了現代新型的教學觀念,逐步理解和認識概念、方法和實驗方法,并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
雖然試驗研究已取得初步結果,但實驗探究卻遠未結束。從整體上將這方面的研究依然欠缺一定的深度。另外,無論實在實驗的初期還是實驗過程中都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亟待解決。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
4.1 對網絡課堂學習環境下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開放學習環境與自主學習程度之間的矛盾,以及網絡環境下小學生自制力低等問題,是網絡環境下制約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雖然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組織實驗教師做了一些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如何將學習策略有機地滲透到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方面,還缺乏有效的網絡學習環境,由此將導致學生難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不利于強化網絡背景下的課堂組織管理。現在,該團隊的另一名教師正在就這個問題展開進一步討論。
4.2 關于對學困生的資助。雖然實驗大大提高了大部分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但實驗結束后,仍需進一步探討如何更加有效地關注不同類型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的發展難題。在未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通過互聯網技術下實現對學困生的優化幫助將成為重點研究內容之一。
4.3 拓展學習資源有效利用研究。以網絡課件的形式,圍繞課本主題,向學生提供拓展學習資源。但實驗發現,雖然一些擴展的學習資源也以圖片和文字的組合形式出現,但仍有一部分學生,特別是能力較弱者,依然在認知上存在理解困難的現象。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擴展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在拓展學習資源的學習中,必須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能力、支持和形式,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