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教育局電教站 江蘇 揚州 225000)
人工智能是當下社會生活中很常見的名詞,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人工智能,盡管人工智能的話題在生活中如此普遍,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人工智能只是“天貓精靈、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代名詞,他們并不理解其中更深層的含義。因此教師要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為學生講解有關人工智能的知識,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要不斷思考與改進信息技術課程的授課方法,使得信息技術課程發揮最大的效用。
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這會使得學生厭倦學習并且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借助電影視頻等方式為學生呈現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引發學生的思考。在觀看電影《人工智能》時,教師向學生進行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在電影開始之前,教師引導學生產生對電影內容的興趣:“這部電影是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作品,這是一部關于人工智能的影片,影片的背景是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相當高,故事內容是一個小機器尋找養母,并且為了縮短機器人和人類差距而奮斗的故事。”通過教師的介紹,學生對影片內容擁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與學生一同觀看影片。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會對“人工智能”這一話題產生自己的思考,教師要善于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向學生提問:“在觀看完電影之后,你對人工智能有哪些新的理解呢?你能暢想一下未來的生活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展開思考,不斷擴展自己的思維。在學生日常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尋找相應的影視資源,引導學生借助影視作品進行知識的學習,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教學,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教學情景的模式適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能夠使學生形成對某事物的正確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們討論關于“人工智能”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善于提出問題:“你認為的人工智能是什么?你周圍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人工智能?你憧憬人工智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然后通過播放電影《變形金剛》和實際生活中人工智能的部分視頻,對有關問題進行討論,最后進行討論,教師要及時總結。這種讓學生帶著問題邊看邊思考的學習方式,有利于讓學生從“要我學”逐漸變成“我要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情景要與日常生活相關聯。播放教學媒體材料時,教師要注意把控時間。討論時,教師應激勵學生踴躍發言。教師要注重改變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現有的教學模式更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教”式教學模式,教師來說,學生來聽,這種模式下教師傳授知識的途徑尤為單一,違背了認知學習理論,教師亟待改進。
學生是從生活中接觸人工智能的,但是學生所了解到的概念來源于感性的認知,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展開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例如,教師組織實踐活動“尋找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在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激發對課外實踐的興趣。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生活中見過哪些有關人工智能的場景呢?”這個時候學生會展開積極的討論,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對人工智能話題展開積極的思考。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針對人工智能這個話題,我們要開展一堂科學課,你們需要借助小組合作,從生活中積累相關的知識和實例,并將這些積累到的知識分享到課堂中。”學生接收到教師的任務以后,自主開展小組合作,與成員一起借助課后時間展開對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展開調查,學生們在調查知識時可以借助網絡、圖書館、詢問他人等方式。借助這些直觀的方式,學生能夠積累很多有關人工智能的知識,不斷擴充自己的素養。在課堂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更加深層次的思考。教師向學生提問:“根據這些調查,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嗎?你對人工智能是否有新的認識呢?”借助這些問題,學生在班級內積極討論自己的收獲,對人工智能產生新的認知。總之,借助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豐富自己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拓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得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技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人工智能是多學科融合在一起的學科,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總之,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得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能夠應用到自身的生活中。借助“情景課堂、社會實踐”等方式吸引學生對人工智能知識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