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妹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中心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法治,這個詞語起源于《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現代漢語詞典》將“法治”解釋為:根據法律治理國家和社會。法治素養,是指人所具備的法治品格和能力,是法治認知、法治觀念,法律知識、法治行為及法治習慣、法治情感的綜合體。
2016年,《道德與生活》和《道德與社會》課程名稱改為《道德與法治》,“道德”與“法治”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與我國的治國方針相匹配的,即“以德治國,以法治國”。黨的十八大大提出,用道德滋養法律,用法律支撐道德?!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提出,小學階段要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
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的第8課《我們受特殊保護》中的主題二《專門法律來保護》中,當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時,老師可以用以下典型案例去幫助學生提高法治意識,在無痕地去促進情感行為認知。
案例:小李今年14歲,學習成績不好,小李再也不想去上學了。小李的父母覺得繼續上學也不會有前途,送他去酒店當服務員。后來,他結識了一些不良青年,學會了賭博,曾因偷同事少量錢財受到酒店警告。某天晚上,他進入客房盜竊,觸犯了刑法,在逮捕歸案時,公安人員特意不開警車,不穿警服,不擴大知情面,并對小李進行了不公開的審問。
出示案例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1:“小李的父母違反了《中華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必須讓適齡未成年人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的規定?!崩蠋熆梢赃m時出示相關法律條文。并引導學生談感受。學生1說:“我發現保護未成年人,不能僅僅依靠司法人員。”
學生2:“我感悟到一點要加強道德修養,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謹慎交友?!?/p>
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加以引導,對學生常見的違法犯罪行為,例如校園欺凌、打架、斗毆、盜竊、破壞公物等,繼續用典型案例的方法深入探討學習。這樣,學生技能熟悉掌握、分析理解常見的違法犯罪行為的表現、危害、后果,又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爭當守法公民。
盧梭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崩蠋熢诮虒W的過程中,創設情境,強調法治內容的有機整合,體現了育人價值,立足真實情景的問題解決。
如在主題三《特殊關愛 助我成長》中,當講到感受來自學校和社會的關愛時。老師整合課文四幅圖,創設出四個情境“交通警察到學校講解交通安全知識”“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火災逃離’現場演練”“多數博物館、紀念館、公園等場所對未成年人實行免票或者票價優惠”“避免未成年人受網絡侵害”。老師適時引導“一個社會對未成年人的態度,可以反映出他的文明程度?!币龑W生談感受。
學生1:“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對,未成年人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保護好未成年人就是保護好自己國家的未來?!?/p>
學生2:“我認為咱們國家的文明程度就很高,因為侵害我們權益的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的態度及關愛。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是表面的熱熱鬧鬧,而是以問題作為導向,以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內容為中心,以情景為載體,以對話為引領,以育人價值的深度開發為追求。讓學生尊重法律、認同法律,堅定法治信念,培養法治意識。
法律不同于道德,具有明顯的邊界和條例,具有規范性和強制性等特征。人的法律知識并非天生的,知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用法,要想更準確地知法、懂法、用法,就需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
如在主題三《專門法律來保護》中,在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時,老師可以創設一個模擬法庭,給學生相關法律條文的資源包,讓學生在辨析探究中學法。
這樣的學習是邁向深度學習的教學主張,包括學習結果的深度,學習方法的深度,學習參與的深度。更深刻、更真實地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樹立法治思維,啟思明理。
把法治意識轉化為法治行為和法治實踐是培育法治素養的關鍵。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做法律的宣傳者、監督者、建設者和應用者。平時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宣傳法律,讓身邊的人都知法、懂法、守法。在學習中,我們知道我國的法律都在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國務院等制定一些法律法規條例時,經常會在其官網公開征求意見。作為有責任的共鳴,我們可以建言獻策,發表自己的建議,參與推動國家法制的不斷發展。
最后,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合理的結構。道德與法治教育要雙向滲透,道德教育中要滲透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也要滲透道德教育。這樣的相互滲透,道德教育才會有力度,法治教育也會更有境界、更有溫度,讓人們生活更美好。也可以說:只有道德與法治達到相互交融的程度,我們教育的目的才能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