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芬
(福建省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 福建 龍海 363100)
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確保學生在上課時間以及課余時間的充分利用,開展家庭與學校之間雙向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結合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優勢和長處,彌補不足,從而形成家庭與學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合作教育。
2.1 學生因素。首先應該從學生自身的影響因素出發,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當學生處于小學一至四年級時,家長能夠與老師之間保持較高頻次的溝通,在學生出現學習或人際交往上的問題時,能夠出現及時的溝通與交流并反映問題;但是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頻次逐漸降低,其部分原因是由于當小學生升入五年級之后,已經擁有了部分自理能力,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有了較強的適應性,因此家長們就會認為不需要再過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全權交給老師和學校。
2.2 家長因素。家庭作為學生們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加上往往擔任了孩子的啟蒙老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此過程中,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經常會受到家庭因素的相關影響,家長的教育觀念、經濟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結構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除此之外,對自身子女抱有較為先進教育觀念的家長往往會積極主動尋求與老師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家校合作的逐漸發展;但如果家庭經濟水平較差、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導致教育觀念落后傳統,就很有可能忽視同學校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例如部分家長的文化教育程度較低,無法滿足參與家校合作的知識水平要求,不能夠直接參與到學生的日常教育當中來;而單親家庭和離異家庭往往會忽視家庭教育,從而阻礙了家校合作的良好展開。
2.3 教師因素。家校合作的另外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學校中的教師,為了能夠達到家庭與學校的良好教育合作,教師必須首先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除了具備基礎的教學素質以外,還需要擁有足夠的溝通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們的優缺點和特點,并能夠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合作。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老師認為家長缺乏足夠的專業教育素質和技能,因此無法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幫上忙,因此很容易在合作的過程中忽視家長的地位和作用,最終形成了老師向家長單向指導和教育的現象。這種不良的合作關系,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失聲”,無法真正實現有效的合作。因此教師因素在家校合作的影響因素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3.1 促進家校合作的規范化。經過較長時間的探索,我國的家校合作模式已經有了較為先進和全面的發展,能夠在學生的日常學習、課后作業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題解答方面,提供較為有效的合作幫助。但是現階段仍然需要進一步促進家校合作的規范化,從而提升教育合作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具體做法如下:首先,需要將家校合作的相關規范和要求在日常的教學工作和任務中展現出來,不再像傳統的家校合作依靠自覺和零散的合作狀態進行,從而進一步提高制度化的水平。其次,學校作為主要的教育一方,還應該加大對于家校合作相關領域的研究,從而結合現有的教育經驗,對合作實踐進行深化的改革和升級。
3.2 拓寬家校溝通渠道。傳統的家校合作往往只注重了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信息溝通,而這種信息溝通的渠道僅限于手機、社交軟件等,交流的內容也僅限于通知,還沒有在學生的具體學習內容和課程上形成完整合力。因此需要拓寬家校溝通的渠道,借助現有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和媒體平臺,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設置專門的合作專欄,并定期向家長們推送相關的教學要求和任務,以及家庭教育中所需要注重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家校合作的溝通有效性。
3.3 提供更多家庭教育指導,減輕家長教養壓力。在家校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往往占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但是家長自身往往會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工作繁重、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無法實現理想的合作效果。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同家長之間的溝通,通過開設關于家庭教育的相關講座和教導,從而為家長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