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瀟菲,張 暢,李小江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2.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08)
前列腺癌為發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惡性腫瘤,是老年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2]。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中國癌癥統計數據[3]顯示:2015年我國前列腺癌發病人數約為7.2萬例,發病率為3.35%,已迅速攀升至第6位,位居泌尿系惡性腫瘤的首位,嚴重危害我國男性的健康。
前列腺癌屬于中醫學“腎巖”“癃積”“淋證”“尿血”等范疇。現有的西醫療法主要以手術治療、放療、化療及內分泌治療為主,這些療法存在一些弊端,其不良反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目前西醫對于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療尚缺少有效對策。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具有多方面的優勢[4]:可明顯改善前列腺癌患者臨床癥狀,有效延長觀察等待期患者的PFS、TTP;應用于前列腺癌“放化療、內分泌治療”階段能輔助增強治療作用,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用于前列腺癌“去勢抵抗性”階段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近年來,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以及中醫藥的快速發展,加強前列腺癌的中醫藥治療研究,使其臨床價值更好地發揮,進一步揭示其科學內涵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5]。但是,現階段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文獻梳理和數據挖掘仍存在方法學上的落后,難以科學直觀地呈現該領域的研究脈絡、熱點及前沿,不利于研究學者準確把握研究方向,從而限制了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5]。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對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相關文獻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1.1 數據來源與檢索策略 以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檢索文庫限定為期刊文庫,檢索詞設定為“前列腺癌”OR“前列腺腫瘤”OR“前列腺惡性腫瘤”,文獻分類目錄選擇“中醫學”“中藥學”與“中西醫結合”,檢索時間設定為2001—2020年,共檢索到相關文獻673篇,通過閱讀文章摘要及關鍵詞,人工剔除信息不完整及不符合要求的文獻,最終納入583條有效記錄,并以Refworks格式導出。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主題并公開發表的期刊文獻。排除標準:(1)重復發表的文獻;(2)征稿通知、行業指南、人物專訪等與主題不相關的文獻;(3)作者、年份、期刊等題錄信息缺失的文獻。
1.3 數據分析 利用CiteSpace 5.7.R3分別對作者、機構、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并對突現詞的變化情況進行探測,參數設置:時區切片自2001—2020年,每2年1個分區,節點類型分別選擇作者、機構、關鍵詞,閾值(TopN)設定為50。
2.1 年發文量分析 對2001—2020年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文獻發表量進行統計分析,圖1顯示,近20年來該領域的發文數量雖有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2001—2006年該領域的研究較少,文獻發表量處在較低階段,年均發文量僅約為7篇;2007—2020年發文量呈“階梯狀”上漲,前列腺癌的中醫藥治療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年均發文量約為39篇,其中以2020年文獻發文量為最高,為71篇,但相較于其他癌種的中醫藥研究而言,現階段該領域的文獻發表量仍處在一個較低水平,仍待更多學者的研究和挖掘。

圖1 文獻數量變化趨勢圖
2.2 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 5.7.R3對核心作者及其合作網絡進行統計分析,繪制共現圖譜,以反映該領域的核心研究人員、團隊及其合作關系。(見圖2)共線圖譜密度(Density)為0.007 8,節點數為337個,連接線為444條,其中每個節點代表一位作者,節點數即發文作者數量,節點間的連線代表作者之間存在合作關系,共線密度則代表聯系的緊密程度。研究結果顯示,發文作者形成了多個大小不等的自然聚類,提示該領域存在多個研究團隊。表1列出了發文數量前10的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4個研究團隊,其代表學者分別為陳志強、李小江、張亞強和曹宏文。其中陳志強研究團隊的研究學者數量最多,發文量≥10篇的學者共有4位,各個節點之間連線多而密,團隊內部合作密切;李小江研究團隊研究學者數量相對較少,但代表學者發文量高,發文量最高的為李小江,發文數量為20篇,其次為賈英杰,發表相關文獻18篇。但統計分析的結果亦顯示,該領域的研究尚存在一些問題:(1)研究力量相對分散,暫無影響力大、貢獻突出的領軍人物出現,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體系;(2)不同研究團隊之間合作較少,優勢資源不能得到良好的整合與利用,導致該領域尚未出現突破性進展。

表1 發文數量前10的作者及發文數量

圖2 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作者共現圖譜
2.3 機構分析 首先對納入機構信息進行合并整理,將醫院各個科室合并至以醫院為研究單位,學校各個學院合并至以學校為研究單位,數據整合后,繪制可視化圖譜。(見圖3)其密度(Density)為0.004 3,節點數為228個,連接線為110條,這說明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研究機構雖多,但機構間合作較少,大多數為機構內單獨研究。表2列出了發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機構,其中發文量最高的研究機構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文量為23篇,其余發文量≥10篇的研究機構依次為天津中醫藥大學、廣東省中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南京中醫藥大學。圖3中每個節點均代表1個研究機構,節點的大小代表該研究機構的發文數量,節點間的連線代表不同機構間的合作關系。圖中各研究機構多獨立分布,部分存在合作關系的機構多為中醫藥院校及其附屬醫院,不同院校之間的合作較少。

圖3 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機構共現圖譜

表2 發文數量前10的研究機構及發文數量
2.4 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可概括反映文章的主題,高頻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該領域的研究熱點[6]。運用CiteSpace 5.7.R3對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為提高統計的準確性,將意思相同或相近而表述不同的關鍵詞進行合并,如pc3細胞、pc-3、前列腺癌pc-3細胞統一合并為pc-3細胞,中醫藥治療合并為中醫藥療法等,得到共現圖譜,其節點數為383個,連接線為520條,密度(Density)為0.007 1,圖譜中節點的大小代表了關鍵詞出現的頻數,節點間連線代表了關鍵詞的共現關系。(見圖4)表3列出了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高頻關鍵詞,其中出現頻數最高的關鍵詞為前列腺癌(300),出現頻數排名前5的高頻關鍵詞依次還包括凋亡(118)、pc-3細胞(55)、抗腫瘤作用(44)和增殖(41)。

表3 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高頻關鍵詞

圖4 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關鍵詞共現圖譜
運用CiteSpace的LLR算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繪制聚類可視化圖譜,其模塊性值(Modularity Q)為0.332 3(>0.3),證明該聚類結構顯著;輪廓性值(Mean Silhouette)為0.974 9(>0.7),證明該聚類令人信服[7]。圖中相同顏色代表一個聚類,共得到14個聚類標簽:#0 pc-3細胞、#1凋亡、#2前列腺腫瘤、#3作用機制、#4腫瘤、#5研究進展、#6中藥、#7 lncap、#8增殖、#9中醫藥療法、#10前列腺癌、#11抗腫瘤作用、#12淫羊藿苷、#13槲皮素。每個聚類均由多個緊密相關的關鍵詞組成,表4分別列舉了14個聚類的規模、輪廓值、年份及代表性關鍵詞等信息。其中聚類規模最大的聚類#0、#1、#2(Size=34),其主要圍繞中藥復方、有效成分等對前列腺癌細胞凋亡、細胞周期等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展開;輪廓值最大的為聚類#9、#10、#11(Silhouette=1.000),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中醫藥療法、前列腺癌、抗腫瘤作用、內分泌治療等;年份距今最近的為#12(Mean Year=2017),表明淫羊藿苷等有效抗腫瘤成分的機制研究為近幾年的研究重點。(見圖5)

表4 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關鍵詞聚類標簽列表

圖5 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關鍵詞聚類圖譜
2.5 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分析 以引文發表年份為X軸、聚類ID為Y軸,繪制2001—2020年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研究熱點時間線圖譜。(見圖6)結果顯示,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發展緊跟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腳步,網絡藥理學、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等作為新興的研究手段被應用于該領域的深入研究。近幾年來,該領域的關注點則主要集中在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下尿路癥狀、前列腺癌骨轉移的治療,以及探討中藥治療前列腺癌的作用機制等方面。Wnt/β-catenin信號通路、Notch1信號通路、batman-tcm、前列腺癌骨轉移等成為近兩年的代表性關鍵詞。
突現詞是指通過對詞頻的考察,探測特定時間內詞頻變化率較高的關鍵詞,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未來趨勢[8]。如圖7所示,持續時間最長的突現詞為前列腺腫瘤、細胞周期和pc-3細胞,持續時間均為6年,且三者均較早出現。突現強度最大的關鍵詞為前列腺癌,強度為9.165 1,同時前列腺癌也是出現時間最早的突現詞。近幾年來,作用機制和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等成為突現詞,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基礎實驗的機制探討和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中醫藥治療兩個方面。

圖7 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突現詞分析圖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來我國的前列腺癌發病率迅速升高,前列腺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中醫藥在前列腺疾病治療方面的應用和優勢也受到了越來越多醫生與學者的認可。但與其急劇增加的高發病率相比,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文獻發表數量卻相對滯后,雖總體呈上漲趨勢,但基數較低,最高年發文量僅為71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存在滯后性,亟待進一步深入、系統、全面地挖掘和探索。
發文作者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以李小江、賈英杰、陳志強等為代表的作者團隊發文量較多,不同的研究團隊的研究側重點各有不同。李小江、賈英杰研究團隊主要側重于名醫經驗的傳承[9-11]。相關文獻統計分析[12]發現,前列腺癌多為虛實夾雜之證,病變臟腑主要責之腎與膀胱,涉及肝、脾、肺等,基于前列腺癌“脾虛濕困、氣虛毒瘀”的關鍵病機,賈英杰結合自身臨證經驗自擬“健脾利濕化瘀方”[13-14](黃芪30 g,刺五加15 g,補骨脂15 g,姜黃15 g,王不留行30 g,生大黃5 g,蛇六谷15 g,白英15 g),健脾以補先天,利濕以祛濁邪,化瘀以消癥積,共奏“黜濁培本、扶正抗癌”之效,臨證效果顯著。陳志強研究團隊的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前列腺癌,側重于分子機制和臨床試驗的研究,如參附注射液[15]、蜂毒注射液[16]、補腎抑瘤湯[17]、重樓皂苷Ⅰ[18]等中藥注射液、中藥湯劑及中藥單體的實驗研究,為中醫藥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
研究機構的分布結果表明,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重點研究機構多集中在天津、廣州、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這一方面與各地區科研水平差異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前列腺癌的發病因素密切相關,前列腺癌被認為是一種“時代病”,其發病率的激增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關。臨床研究[19]發現,高脂血癥與前列腺癌發生與臨床進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是前列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流行病學統計數據[3]顯示,我國城市前列腺癌發病人數為5.3萬人,農村前列腺癌發病人數為1.9萬人,城鄉差異明顯。這也與研究機構的分布結果一致。各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較少,這可能與不同專家學者對前列腺癌中醫藥治療的學術思想各有不同相關,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領域的合作發展。
關鍵詞的統計分析發現,近幾年來前列腺癌的中醫藥研究大多圍繞分子機制等基礎實驗展開,臨床研究及名醫經驗等占比較少。近兩年來,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研究除了基礎研究之外,更多集中在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療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作為前列腺癌的晚期階段,患者預后差、生存期短的現狀一直是困擾臨床醫生的難題,西醫治療中的新型內分泌治療、化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手段并未給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帶來良好的生存預后,中醫藥的介入則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20],扶正法[21-22]、補腎法[20-22]、健脾法[23]等治法的辨證用藥,以及中藥湯劑[24]、中藥注射液、中成藥的應用有效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5]。目前,中醫藥防治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尚處于初級階段,缺少用藥靶點及分子機制的深入研究,其理論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25]。
本研究通過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展示了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領域的發展現狀,探究了該領域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為相關研究人員對該領域的認識提供了參考。目前有關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研究還比較少,尚處在探索與發展時期,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建議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治療在前列腺癌各個階段的深入研究,加強團隊間的合作,共同推動中醫藥在前列腺癌治療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