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偉
摘 要 馬麗華的《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通篇散發著璀璨奪目的話語色彩:感情色彩上的陰郁昏暗拓寬了文本的厚度,使其披上了一層蒙受苦難而超越苦難的悲壯面紗;形象色彩上的形神兼備涵養了文本的氣質,以“我”觀各拉丹冬而萬物皆著“我”色;語體色彩上的靈動多變疏通了文本的交際通道,基于不同的角色定位而甄選不同的語篇話題。因此,此文實為語用解讀之范本,教者該多加重視為上。
關鍵詞 話語色彩;《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語用價值;語用功能
所謂“話語色彩”,指話語語篇在話語本身、話語結構和話語關系中所含有的某些附加色彩,這是超越話語理性意義之上的一種非理性內蘊。語用學觀點認為:文本中閃爍的話語色彩是作家出于某種特定的交際意圖和創作目的的結果,不同的話語色彩可能凝結著作者不同維度的情感偏向。質言之,文本中不同的話語色彩具有不同的語用內容,彰顯著不同的語用價值,附帶著不同的語用功能。
被選入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八下的《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散發著璀璨奪目的話語色彩,閃爍于詞語、句子和句群之間,在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語體色彩上璀璨綺麗,五彩斑斕。基于此,筆者擬從語用學的角度欣賞《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以下簡稱《長》)的話語色彩,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指語用主體在語篇中作出超越理性意義的主觀傾向和個性評價,帶有或愛、或憎、或褒、或貶的附加意義。在《長》文中,作者多處提及她身體狀況的逐漸惡化,幾近麻木或窒息,感情色彩一度昏暗或陰郁。即便如此,作者對格拉丹冬的認識卻越發到位,感受越發豐富,審美越發精致。在不斷地“悖反”與“順應”之間,文本的內在張力持續顯現,思想內蘊逐漸凸顯。摘錄原句,闡釋如下:
①這樣的身體狀況真是大煞風景。
②“我要死了。”我少氣無力地說,聲音空空蕩蕩,隨即散失在冰原上。
③而我似乎已經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氣上不來,就長眠于此吧。
①句承接上文介紹格拉丹冬的地貌、海拔和氣候而來,寫患有高原反應和發燒疼痛的她在進行一場艱苦的旅行。此句的感情色彩偏于灰色調,但她卻希望“不要影響心態”,格拉丹冬在她眼里是一種力量、誘惑和希冀,令人神往。于是,她義無反顧地向“高高尖尖的山峰”竟發,感嘆于雪山的高峻、雄偉與神秘莫測。②句承接上文在冰塔林摔斷“嬌貴而無用的尾椎骨”而來,寫她拖著沉重的身體置身于冰窟之中而發出“我要死了”的懊惱或哀怨。此句散發著晦暗的感情色彩,但她卻并不感覺到寒冷,甚至要比想象中來得溫暖,思緒也隨著紛紛揚揚的雪粒到處飛揚,進而被這“靜穆的晶瑩和潔白”深深震撼。如果說①句折射的是從“糟糕的身體狀態”到“喟嘆自然的偉大”的“正向”聯系,那么②句呈現的則是一種“逆反”的關聯。③句承接上文作者欣賞瓊瑤仙境的鬼斧神工而來,在對生命的存在意義有了深刻理解和獨到體悟之后,抒發她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思考或領悟:面對死亡,坦然相視,何不就長眠于此呢?此句彌漫著一層黑暗陰晦的感情色彩,陰森可怖,但極具“戲劇反轉”意味的是——即便身體“似乎已經衰竭”,她仍在想象著長江的古老故事:冰雪化作甘泉,四處流淌,長江又將此化作乳汁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可見,感情色彩上的陰郁昏暗使《長》文浸染上了一層悲壯雄渾的話語色彩,正如有人說:“她以關注心靈的方式參與了對人終極命運的思考,在一種潛在的憂患意識的感性書寫中閃耀著理性的光芒。”[1]自稱“苦難美至上主義者”的馬麗華就是這樣,在身體的痛苦中堅持心靈的行走,在肯定苦難的同時尋求真我與自由,延展了超越苦難與生命的思想之路。
二、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指語用主體在語篇中呈現的話語(包括詞語、句子和句群)有著超越理性意義之外的描繪性或比喻性的意義。在《長》文中,作者描繪的自然景物都帶有濃郁而強烈的主觀色彩,無論是寫實亦或是寫意頗具形象性。一方面,作者力求描繪事物的逼真、生動與形象,在“繪形”上表現卓絕;另一方面,作者善于運用修辭以此捕捉事物的內在神韻,在“寫神”上表現非凡。摘錄原句,闡釋如下:
①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
②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地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
③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
①句巧用擬人,生動刻畫出格拉丹冬主峰的“壯美”。比如,“骨骼”二字寫雪山的峭拔挺立,“如刀削一般”寫山體的光滑無痕,“棱角與層次畢現”寫映入眼簾時的視覺沖擊力。通過上述這些形象色彩濃郁的語句表現出的“壯美”是作者駛向格拉丹冬的主要印象,是主觀情緒的原始表達,更是雪域高原的主導審美風格。②句抒發了作為長江奇觀之一的冰塔林帶給作者無窮無盡的震撼以及對自然神奇偉力的由衷贊美,有著她深深的烙印,這一切源于她的“審美眩暈”和“自然崇拜”。其中,“奇美”二字足以見得這個出生于齊魯大地的馬麗華被雪域高原的壯美奇詭所吸引、陶醉和癡迷,由此產生了審美層面上的不適和昏迷;“無所不能”寫出了她對大自然的膜拜與仰望,賦予了他如同神一般而成為一個有生命、思想和靈魂的獨立存在的特殊意義,正如文中還提及到“各拉丹東是男性神”等。③句妙用比喻,形象描繪出冰窟內冰體下垂成穗子一樣的“柔美”形態。作者以遺世而獨立的女性視角,將寫實與抒情有機融合,在別樣的韻致中呈現出充滿詩情畫意的審美表達,恰如句中的“徐徐垂掛”和“長發披肩”意味著各拉丹冬在作者眼里儼然是一位典型女性,而非世人心中的“男性形象”。
可見,形神兼備的形象色彩使得《長》文中的景物描寫偏向于主觀化、印象化和個性化,正如有人說:“她以一顆敏銳的靈動的纖細的洋溢愛戀的心和一支美麗的色彩繽紛的細膩柔美的筆,搖曳出西藏自然令人心醉的美麗。”[2]的確,馬麗華以她獨具特色的詩意語言和獨到深刻的審美表達呈現出對美景的迷戀、對異域的思索以及對自然的尋味。
三、語體色彩
“語體色彩”指語篇中的話語根據各自的適應范疇而劃分出不同的類別,分別帶上語用主體所附著的不同語用色彩。在《長》文中,作者時而化作西藏社會生活的參與者,搭起牛毛帳篷并喝起長江源頭的水;時而成為西藏特有風貌的記錄者,濃墨重彩地描繪冰塔林的奇美;時而變成西藏地域文化的傳播者,飽含深情地謳歌那座有脈有靈性的圣山。于是,這一切使得文本基于不同的交際需要而形成了不同的語體風格。摘錄原句,闡釋如下:
①1987年3月上旬,我隨電影攝制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東,在它的腳下安營扎寨。
②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
③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
①句交代了創作背景,《長》文誕生于作者在擔任人文記錄電影《萬里藏北》的編劇期間;此外,文中多次提及的“大部隊”便是該電影攝制組。30多年來(1976-2003),作者用寶貴青春和旺盛精力積極投入到西藏的社會生活之中,致力于藏民族的區域性改革發展,并自覺關注民生與經濟,還時常自詡“西藏人”。②句引發了深邃思考,作者面對冰山上的波紋,聯想到周而復始的時空年輪,進而叩問對永恒生命的哲學思考。如果說冰山裂紋的橫向與縱向表征著空間的遠方與近處,那么冰川的前進與后退無疑就象征著時間的過去與現在。因此,作者在看似死寂沉默的冰川世界之中卻看見了生命的神奇跡象,感受到生命的微微顫抖,領略出生命的蓬勃力量。質言之,在廣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里,亙古不變的是息息的生命,即“寧靜中生命的躁動”。③句書寫了深情禮贊,作者在礫石堆上細細辨別“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感受到那是有節奏感的轟鳴聲響,是生命的脈搏在跳動,是輝煌的文明在發揚。不禁讓讀者去觀摩、去品味、去膜拜這位養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長江!她以實地踏勘的一手資料和滿腔熱情的深情摯愛,將一個遠離現代文明的藏地文化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世人眼前,其璀璨絢麗的文化氣質驚艷了歲月,滌蕩了靈魂,澄清了人心。
可見,靈動多變的語體色彩賦予了《長》文豐富多彩的交際功能,滿足了各式各樣的交際需要,正如有人說:“作家十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就是不斷地深入西藏的自然、歷史、社會與文化之中,不斷地縮小‘距離……”[3]這是馬麗華“做西藏的歌者”的最好詮釋,她以文化擺渡人的先鋒形象譜寫了這首雪域高原的華美樂章。
一言以蔽之,《長》文的話語成分及其關系之間彌漫著璀璨奪目的話語色彩,在補充理性意義的同時附著著多種語用功能:陰郁昏暗的感情色彩拓寬了文本的厚度,形神兼備的形象色彩涵養了文本的氣質,靈動多變的語體色彩打通了文本的交際。這些話語色彩所蘊含的語用義豐富了文本承載的內蘊,疏通了情感抒發的渠道,點亮了文化傳承的花火。因此,教者應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中多加重視和研習。
————————
參考文獻
[1]謝麗.真情與理性寫就的雪域高原——馬麗華紀實散文論[J].當代文壇,2006(5):89-90.
[2]張呂.雪域高原的審美沉思——馬麗華與她的西藏寫作[J].唐都學刊,2004(1):5.
[3]馬麗華.靈魂像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9.
[作者通聯:江蘇無錫市梅里中學]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
建立校外培訓機構底數核查機制
記者 高毅哲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雙減”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校外教育培訓綜合治理的精準化、科學化、信息化水平,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部署建立校外培訓機構底數核查機制。
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發揮“雙減”機制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對市、縣核錄情況進行巡查,確保底數無遺漏、信息摸準確。各縣(市、區)要組織開展拉網式自查,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全面摸排、分類建檔、逐一標記,應納盡納,不留死角和遺漏。
通知指出,各地要通過“互聯網+監管”的方式,對線上線下校外教育培訓開展常態化、智能化監管。教育部已建設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各地要通過平臺,形成校外培訓機構底數。校外培訓機構要通過平臺,完善機構、培訓人員、培訓材料、資金等信息并實時更新。同時,要注意嚴格區分線上教育和線上教育培訓。
通知明確,2021年10月31日前,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確保本地區所有校外培訓機構在平臺上登記入冊。11月15日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對轄區內校外培訓機構填報的信息進行逐一核查,標記運營狀態,形成本地區校外培訓機構底數。11月中旬起,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底數核查情況組織抽查,并對各地完成情況、數據質量等進行專門通報。
通知強調,各地要充分認識摸清校外培訓機構底數的重要性,務必提高政治站位,從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精心組織,加快推進,確保“賬賬相符、賬實相符”,對于數據不清、弄虛作假、瞞報欺騙、不擔當不作為的,將嚴肅問責。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