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城 于永梅
【摘要】 《貧女吟》被收錄在《本朝文粹》第一卷雜詩中,作者是平安前期漢學家紀長谷雄,其內容描寫了一個富家女淪為貧女的經過,其塑造了何種貧女形象,社會背景如何,與同時期中國晚唐盛行的貧女詩在表現手法、表達情感和塑造貧女形象上又有何異同?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 《貧女吟》;貧女形象;形象研究
【中圖分類號】I31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3-0038-03
一、引言
紀長谷雄(845—912),15歲師從都良香,33歲改從菅原道真為師,894年奉命為遣唐副使卻由于第二年遣唐使制度就被廢除因而沒能入唐,911年官至中納言因此也被稱為紀納言,詩集主要在《紀家集》中但只留下一些斷簡殘篇,除此之外在《本朝文粹》和《扶桑集》中還能看到一些。此篇《貧女吟》則是收錄在《本朝文粹》第一卷中的內容,著于何年暫不可考,其內容描寫了一個女子擇偶失敗導致的人生變故——由富家女變為貧女,作者由此警戒世人慎重擇婿。關于此《貧女吟》的研究,中日兩國都很少,中國主要是對晚唐時期貧女詩進行探究,雖然對晚唐貧女形象具有了一定把握但是其中涉及日本漢詩《貧女吟》的只有一篇胡潔的《白詩和平安文學的女性形象》,其文學地位將它闡述為“轉型期”(從空想的異國“閨情”到具有完整敘事內容)代表作,主要將其與白居易的《議婚》做了對比研究,指出其中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和今昔、貧富對比的寫作手法是受到白詩的影響,并對該時期的社會背景做了探究。日本方面關于《貧女吟》的研究,在管見的范圍內有高橋和夫的《源氏物語——それが貧女吟とならないために》,其第一章節指出了日本貧女產生的原因是大化改新后律令制度的解體和貴族家庭的衰變,沒有對此詩進行詳細的分析或者是把貧女形象單獨拎出來做專題研究。關于此漢詩還存在很多需要具體探究的問題,比如塑造了怎樣的貧女形象?其背后的婚姻制度和社會背景?和晚唐盛行的中國貧女詩比較有何不同?本文將從《貧女吟》出發,結合當時的婚姻形態對《貧女吟》中貧女形象進行探討,并與中國晚唐貧女形象做初步對比。
二、《貧女吟》解讀
全詩如下:
有女有女寡又貧,年齒蹉跎病日新。紅葉門深行跡斷,四壁虛中多苦辛。
本是富家鐘愛女,幽深窗裹養成身。綺麗脂粉妝無暇,不謝巫山一片雲。
年初十五顏如玉,父母常言與貴人。公子王孫競向挑,月前花下通慇懃。
父母被欺媒介言,許嫁長安一少年。少年無識亦無行,父母敬之如神仙。
肥馬輕裘與鷹犬,每日群遊俠客筵。交談扼腕常招飲,一日之費數千錢。
產業漸傾遊獵裹,家資徒竭醉歌前。十餘年來父母亡,弟兄離散去他鄉。
聟夫相厭不相顧,一去無歸別恨長。日往月來家計盡,飢寒空送幾風霜。
秋風暮雨斷腸晨,憶古懷今淚濕巾。形似死灰心未死,含怨難追舊日春。
單居抱影何所在,滿鬢飛蓬滿面塵。落落戸庭人不見,欲披悲緒遂無因。
寄語世間豪貴女,択夫看意莫看人。又寄世間女父母,願以此言書諸紳。
文章大致內容是:有個女子年輕時候家中富有也生得美麗,應婿之人數不勝數,然而父母被媒人的夸大其詞欺騙,招婿了一個沒有品行沒有見識的京都公子,男子整日打獵飲酒作樂,家業逐漸耗盡。父母去世兄弟異鄉后丈夫也拋棄了她,只留下年老珠黃的女子孤零零一人在饑寒交迫中度過余生,心懷怨恨卻也無法追溯年輕時的美好光陰。在最后作者叮囑世間的女子以及她們的父母謹慎擇夫/擇婿,要注重男方的品行而不是只看外貌決定結婚這樣的終身大事。
三、貧女形象
(一)《貧女吟》中的貧女形象
在此篇《貧女吟》中,塑造了一個因父母去世、丈夫放浪不羈導致自己由富變窮,最后只能空房怨恨的思夫貧女形象。主人公父母去世兄弟離開后丈夫也就隨之“一去無歸別恨長”了,盡管丈夫離開后對其心生怨恨但是女主依然抱著丈夫能回來的念想:“別恨長”“含怨”“斷腸晨”“單居抱影”,都強調了一個人待在破碎冰冷的房間里的寂寥悲傷。饑寒交迫下兩鬢在寒冷的風中零亂的猶如蓬蒿一樣,與父母在世時候的“綺麗脂粉妝無暇,不謝巫山一片云”形成強烈對比,從之前的“公子王孫競相挑”到后來的“落落戶庭人不見”,更是突出了富女變為貧女后的心理以及所處環境的落差之大。
不難發現導致此富家女人生出現轉折的一大重要原因是親人相繼離開后丈夫的拋棄。其丈夫在消耗完她娘家家業以后一去無歸,正由于此“蕩子”的行為作者在最后也一再強調擇婿需謹慎這一道理。在《日本靈異記》中卷第34緣中雖然也有寫到一未婚女子因為父母去世而財亡家貧獨守空房,但是因他虔誠敬拜觀音所以后來嫁給了當地一富有的鰥夫,最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比兩貧女,一個由富變窮,一個由窮變富,由富到貧經歷了父母去世和婚姻破裂,而由貧到富是因為她嫁給了一個可靠的丈夫,從這一點也可看出來擇婿失敗比父母去世更是導致女性變貧。當然媒妁之欺也可以說是導致其成為貧女的間接原因,“父母被欺媒妁言,許嫁長安一少年”,如果當初沒有媒妁之言的欺騙,女主父母應該也不會讓這個浪子應婿最后導致自己變為貧女了吧。《本朝文粹》中大江朝綱的《男女婚姻賦》中“始使媒介,巧盡舌端之妙”(開始請媒人盡力夸大男生的優點),也可見在平安時期媒妁在男女戀愛、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媒妁之言的欺騙和夸大虛無之物往往會導致女性“嫁錯郎”,從而淪為貧女。
(二)中國晚唐貧女形象
而在同時期的中國晚唐也掀起了一股貧女詩的熱潮,潘學軍在《論晚唐詩中的兩類貧女形象》中將晚唐貧女詩分為兩類:寫實型和自喻型。有不堪重負的織婦田婦、親人出征的征人婦、窮困難嫁閨中抱怨的貧女。由于晚唐時期安史之亂征伐不斷導致夫婦分離常年不得團圓,征人婦一邊要忍受常年異地的痛苦一邊還要帶著孩子維持生計,如果丈夫戰死沙場了那更是失去了家庭唯一經濟支柱苦不堪言。晚唐時期紡織業極度發達,織婦們常不計日夜地生產桑織物,而支付的費用根本抵不上她們為此付出的汗水。此外由于晚唐崇尚把金錢財物作為男女訂婚的必要條件,所以窮困潦倒的貧女自然就沒錢去找良媒,即使找到了良媒在當時的這種風氣下面也難以找到另一半進行婚姻締約,導致貧女難嫁只能閨中怨恨。
自喻型貧女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秦韜玉的《貧女》,“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人益自傷”,良媒不問蓬門女導致其難嫁,寄托了作者對寒士不能得到考官認同或者寒士難舉的苦悶和哀怨。貧女雖美麗勤勞但是因為出身貧寒沒錢籌集嫁妝只能“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此境遇正好引起了當時晚唐科舉腐敗下的文人墨客的共鳴,自喻型成了晚唐貧女詩題材的一大特色。
四、社會背景
要分析貧女產生的社會背景,首先要對紀長谷雄創作此《貧女吟》當時的婚姻形態進行研究。盧捷、喬瑩潔在《從〈萬葉集〉看日本古代母權對子女婚姻的干涉》中指出《萬葉集》(收錄4c—8c中葉和歌)的戀歌中很少能看見對女方父親對女兒婚姻干涉的描寫,“父母”常被反過來寫成“母父”,“兄妹”寫作“妹兄”,“父母”也常常最直接被訓讀為親(おや)用來專指母親,《古事記》中“御祖”(みおや)也專指母親或者祖母。可見那時候女性在兒女婚姻上更有說話權,家庭地位也更勝一籌。而在此《貧女吟》詩文中一共出現了五次“父母”,不僅僅只是出現“父”或者“母”字,在小島憲之校對的詩文中對父母一詞的注釋也是“ちちはは”,當然不排除作者為了模仿漢詩的語言寫作習慣而加上了“父”字,但從成于8世紀后半葉的《萬葉集》到9世紀的紀長谷雄的《貧女吟》,從詩詞中對“父母”的不同注釋中我們是否可以大膽猜測當時正處于由母系逐漸轉向父系的社會形態下呢。
日本婚姻制度總體上是經歷了四個階段:訪妻婚、招婿婚、嫁娶婚和戀愛婚。后兩者都是武士時期以后的婚姻狀態這里不做闡述。訪妻婚最明顯的特征是存在于母系氏族社會,男女暮合晨分、來去自由,基本處于分居狀態,為對偶婚即一夫可多妻制,婚姻極不穩定。招婿婚為個體婚,女方父母為女兒選婿,男性住在女生父母家同居生活,大約產生于大化改新之后。此外高群逸枝在《招婿婚的研究》中提出“前招婿婚”這一概念:訪妻婚到招婿婚的過渡階段,也即從母系轉向父系的階段。時間跨度在大化改新前后到平安中期,也就是父權思想開始萌芽發展、女性地位逐漸衰弱的階段。因此是不是可以認為此漢詩文也是前招婿婚制度下創作的呢。此制度下男性即使婚后依然一段時間內實行走婚,男性可以走訪其他女性但女性婚后卻不能和多位男性走訪,女方父母為了留住女婿往往不遺余力去滿足他們,女方娘家成了新婚夫婦倆經濟關系的紐帶,這種婚姻關系極不穩定,一旦父母去世丈夫又是“浪子”,失去了妻子娘家的經濟來源后就會直接離開留下女子獨守空房怨恨。
高橋和夫在《源氏物語 : それが貧女吟とならないために》中還提出了另一個貧女產生的社會原因:大化改新后律令制度的解體和貴族家庭的衰變。由于大化改新中實行班田收授法與租傭調制,班田農民每年需要上交租稅和徭役,剩下的才能為自己所有。土地所有者對農民的剝削也會導致貧女產生,再說貴族階級,由于律令制解體使其失去了氏族制紐帶,經濟生活上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而不是氏族,國家沒有足夠的生活保障,而貴族一貫的娛樂等方面開支又巨大,很有可能直接導致家庭結構的崩潰和衰敗,由此貧女也就誕生了。《日本靈異記》中卷第14緣的標題中的“窮しき女王”(貧困皇族的公主)也可以看出來,皇族子女尚且能淪落貧困,百姓更不用說了。
五、中日對比
對比《貧女吟》和晚唐的貧女詩,在表現手法方面,本《貧女吟》只是單純的敘事并沒有用到什么詩詞表現手法,而在晚唐的貧女題材的詩文中,尤其是自喻型貧女詩中采用語義雙關等修辭手法將貧女內心的苦楚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表達的情感方面,晚唐的貧女詩更多的是借“貧女難嫁”這一現象或者是通過富女和貧女的鮮明對比去凸顯財婚風尚對貧女的不公平或者是對寒士難舉、政治黑暗的諷刺之類,而《貧女吟》從頭到尾一個主人公,通過對其一個女子的今昔貧富對比,表達了對貧女的同情心理。由于兩國當時的婚姻家庭形態并不同,雖然都是女方經濟實力可以決定女方找到另一半的難易程度,但是婚姻形態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前招婚制一個是嫁娶制。
在塑造的貧女形象方面,中國的更加豐富多彩,日本則更注重于強調因個人原因如父母去世由富女轉變貧女,強調的是前后境遇的變化。而中國貧女詩更強調的貧富女的對比,從而凸顯社會的不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并不是完全照搬中國的貧女詩,由于受其本土社會文化、婚姻制度、家庭形態的影響,塑造了一些中國晚唐詩文中沒有的貧女形象,強調的重點也是不同的。
六、結語
本文從紀長谷雄的《貧女吟》出發,對其中的貧女形象以及當時的婚姻狀態及社會背景做了一個探討,對此漢詩以及平安時期的婚姻形態也有了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將《貧女吟》和中國晚唐貧女詩從表現手法、表達情感和形象三方面做了一個初步的比較。雖說日本平安時期的漢詩文的確很大程度受到中國的影響,但是由于兩國不同文化背景,“貧女詩”展現的內容和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高橋和夫.源氏物語:それが貧女吟とならないために[M].日本群馬縣:群馬大學教育學部紀要人文·社會科學編,1983.
[2]小島憲之.懷風藻 文華秀麗集 本朝文萃[M].日本東京:日本古典文學大系巖波書店,1979.
[3]春日和男,遠藤嘉基.日本靈異記[M].日本東京:日本古典文學大系巖波書店,1978.
[4]高群逸枝.高群逸枝全集:第二卷·招婿婚的研究[M].日本:理論社,1953.
[5]潘學軍.論唐詩中的兩類貧女形象[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113-115.
[6]胡潔.白詩和平安文學的女性形象[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06):73-78.
[7]盧捷,喬瑩潔.從《萬葉集》看日本古代母權對子女婚姻的干涉[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S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