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命脈與根基,是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因此,對傳統文化傳承進行分析,對文化傳承意識淡薄、傳承人才減少以及文化傳播方式單一等問題進行研究,并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領域的結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3-0115-02
目前,我國正處于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和發揚傳統文化是復興道路上的重要部分。在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同時,更應該融入當今的時代消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知識相結合,擴大傳統文化內涵領域,加強文化自信,探索中華傳統文化新思路,從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
(一)文化傳承意識匱乏
在互聯網時代,接受文化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各種外來文化紛紛涌入,人們對新事物、新文化產生新鮮感,反而對中華傳統文化變得冷淡起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文化傳承意識匱乏,導致很多年輕人不知道我國有特色、有文化內涵的東西存在。所以,目前需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可以通過學前及幼兒啟蒙,逐步向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發展,讓他們學習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特點,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這樣加強傳承文化力度和保護傳統文化意識。其次可以利用互聯網的發展,加大力度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現代年輕人和更多的國外友人了解中國文化,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給百姓帶來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能夠改變生活質量,這些都是其他外來文化不能相比的。從根本意義上講,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于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二)傳承人才減少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尤為重要的部分。在傳承的過程中,人才減少、人均年齡偏高、文化傳承停滯不前等問題逐步出現。在很多地區,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不能融入生活,從而使傳統文化市場減少。由于學習傳統手工技藝的時間較長、學習后工資水平較低,導致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個行業,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度,使傳承人偏于老齡化。同時,在新時代的發展下,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動性增加,具有優秀傳統文化氛圍的鄉村缺少年輕人,不能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縮小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空間。
(三)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單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華傳統文化并沒有完全得到網絡的傳播,仍然處于以紙質傳媒為主的時代,人們只能通過購買書籍、報紙和雜志等方式獲取相關知識。而對于現在的電子網絡時代來講,這些方式只能針對老年人,新時代的年輕人很少接觸到這種媒介,造成了文化傳播局限,嚴重影響效率。目前紙質傳媒的發展也受到了互聯網時代的影響,印刷減少,編輯內容簡單化,信息量不豐富,導致紙質傳媒吸引力降低,這也促使紙質傳媒拓展領域,了解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擴大傳統文化領域,讓更多的國外友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解決優秀文化傳播方向單一的困難。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精神
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僅弘揚中華民族特色,更增強了民族文化精神。目前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影響,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摒棄糟粕和落后的傳承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在文化自信的領域下,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同時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神上,以團結友愛、勤勞樸素、奮斗不息、愛國愛民等精神感染每一位中華兒女。當代在校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領頭人,能夠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標桿,增強民族文化精神。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推動經濟區快速發展
自古以來,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正是有了傳統文化深入骨髓的引導,中華民族才能經久不衰。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借助網絡工具,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和發揚,讓傳統文化產業得到新型模式發展,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加大民族經濟區發展力度。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全面學習互聯網中傳統文化知識,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和技術,引導傳統文化和互聯網結合,推動傳統文化對經濟區的發展,帶動經濟區的產品和產業走出新的運行模式,開拓更廣的市場,擴大區域產業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文化自信傳承下去。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國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應該結合新時代的發展,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相結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必須認真學習借鑒全國各地人民的優秀文化,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豐富人民精神文明家園,讓國家更好地發展起來。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思考
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前提,實現與時俱進為原則,堅持古為今用的目標,必須在革新傳承思想、創新傳承方式、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下功夫。
(一)順應時代要求,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傳統信息,包括四書、五經、歷史典籍。最基本的文化傳承方式是對歷史和經典文獻進行解釋。人們需要開放思想,改變傳承方式,做到靈活運用,不斷創新,讓傳統文化“走出來”和“傳下去”,使中華文化得到保護和開發利用。在現代化發展中,有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藝作品都受到了冷落,甚至有的損壞和拆除了,這就使優秀文化逐漸減少和消失了,因此應該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這樣才能繼續將優秀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而且現在存在嚴重的抄襲現象,不管是企業文化,企業品牌,掛著傳承優秀文化的標志,并未做到傳承文化的工作,這就使文化自信的意義消失了。因此要杜絕這種現象存在,加強傳統文化真實性,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少年強,則國強,加強在校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提倡傳統文化精神,要堅持古為今用,結合時代的變化,讓文化的傳承逐漸信息化、網絡化,使文化的傳承沒有國界,并且快速發展。
(二)加強互聯網傳播,創新傳承方式
目前,互聯網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隨著時代發展,帶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大眾、走出國門,就必須利用“互聯網 +”這一新的傳播形式。因此,要做好傳統文化傳承模式的構建、強化傳統文化知識要素以及改進傳統文化傳播系統。
首先,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數據信息資源建立數據庫,以特色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信息庫中心,實現傳統文化的資源共享。比如:在我國傳統文化較多的山東和江蘇等地,建立傳統文化產業的網站,成立傳統文化宣傳部,進一步加大力度進行文化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的文化知識,通過互聯網將文化傳承到世界各地。與此同時,也可以引進外來文化進入,互相學習,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特色,為實現國家偉大復興做出貢獻。另外,還可以將傳統文化進行信息整合,融入新媒體技術,利用網絡虛擬現實技術,實現3D效果的傳統文化場景,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眾人所了解。因此,利用互聯網和新興技術,讓傳統文化能夠“源遠流長”,加強文化交流,創新文化傳承方式。
(三)利用政府保護作用,打造傳統文化品牌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也是當代開展一切文化建設工作的基礎。政府是推動優秀文化產業的引導者,它有權利對傳統文化事業在社會發展中進行管理。同時,國家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也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政府將對其重點保護和傳承。例如,政府大力支持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全力打造新型文化品牌,打開文化品牌知名度,來促進當地第三產業發展,加大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同時利用網絡宣傳,如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創新傳播傳統文化的宣傳方式,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在國家政策上,明確規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保護,真正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
四、總結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要加強傳統文化傳承力度,提高傳統文化資源利用率,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通過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優勢,強化文化自信,擴寬文化傳承廣度和深度,朝著社會主義強國方向邁進。加大力度培養傳統文化人才,擴寬文化知識領域,加強宣傳文化產業,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
參考文獻:
[1]魏小利.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探析[J].今古文創,2021,(07):82-83.
[2]左麗麗.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大學生美育探析[J].漢字文化,2021,(02):164-165.
[3]馮研.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幾點思考[J].散文百家(理論),2021,(01):158-159.
作者簡介:
王娟,女,漢族,陜西乾縣人,碩士,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副教授,就職于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應用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