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通過對比分析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觀點,發現了兩者的觀點存在根本差異,即在有限的自然下,德謨克利特持聽天由命的“無自由之定在”的宿命論觀點,伊壁鳩魯則持人定勝天的“無定在之自由”的唯意志論。馬克思在繼承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基礎上進行了發展,他認為應該將必然性與偶然性結合起來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堅持天人合一的“定在中的自由”的和諧論觀點,而這也是馬克思生態致思的初次顯現。
【關鍵詞】馬克思;必然性;偶然性;和諧論;生態致思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2-0050-03
當前,學界對于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研究,而忽略了馬克思《博士論文》等其他著作關于生態思想的闡述,本文將試圖從《博士論文》來闡釋馬克思生態致思的初次顯現。
一、“無自由之定在”——聽天由命的宿命論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分析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兩位哲學家的自然哲學觀點時,首先分析了德謨克利特聽天由命的無自由之定在的宿命論。
(一)必然性思想的生成邏輯
德謨克利特持完全肯定必然性,全盤否定偶然性的決定論,而這一必然性思想的形成也有其內在的生成脈絡可循。
1.古希臘時期,崇尚天體進而神化自然
崇尚天體,是希臘所有哲學家的思想遵循,主要通過神性與自然相結合的方式來體現。他們認為“原始物質天生具有神性,即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的事物不僅僅表現為它自身的本質,而且還被賦予某種超自然的靈性。在希臘神譜里設有標志自然界的基本元素的神位,諸神分別代表一種自然力量。”[1]對于古希臘的多神教,恩格斯認為“大自然的每一個完美無缺的單獨部分都有自己的神,每一條河有自己的河澤女神,每一片森林有自己的森林女神,古希臘人的宗教就是這樣創立起來的。”[2]這種自然力量的神性化和靈性化,也使得人們沉浸在自己的神話故事中,認為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普羅米修斯的創造,而想要存活于世間,就需要聽從神的安排,順從神的指示,接受神的庇護。
2.師從留基波,繼承并發展必然性思想
幼時的德謨克利特做過瑪伽僧侶和迦勒底星相家的學生,接受了神學和天文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是在濃厚的希臘神學氛圍中成長起來,其思想的形成不可避免地會受神學的影響。之后德謨克利特師從留基波,繼承其師的必然性思想。留基波提出“沒有什么事情無緣無故而發生, 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有原因和必然性。”[3]留基波用因果原則來解釋事情發生的必然性,并且認為事情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有計劃和有意義的。德謨克利特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超越,他認為宇宙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世間萬物是由原子的漩渦運動,即必然性構成的。
(二)必然性思想的理論意蘊
德謨克利特的必然性思想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一方面,必然性是世界萬物的締造者;另一方面,因果律是理解和解釋必然性的中介和橋梁。
1.世界萬物的締造者——必然性
在《博士論文》中,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觀點蘊涵了他對自然力、自然規律的態度,他把“一切都歸結為必然性,認為必然性是命運,是法,是天意,是世界的創造者。”[4]25世間萬物因必然性而生、因必然性而滅,世界由必然性所創造,必然性是萬物的締造者。這種觀點無疑與前人阿納克西曼德的“命運”不謀而合。必然性是萬物運行的“法”,這個“法”是指的是什么。其實早在德謨克利特之前,赫拉克利特就開始將自然運行的客觀規律稱為“邏各斯”。這個“邏各斯”是支配一切的“命運”,是指導一切的“東西”,是“必然性”,亦是人們行事需要遵從的“法”。德謨克利特的“法”是與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的涵義大體一致的。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按照各種必然性和邏各斯運動、相互抗擊、和碰撞而形成物質實體,最終創造出整個宇宙世界,萬事萬物就是這種必然性的實體反映。德謨克利特發展了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思想,并將其發展為一種具有宿命論色彩的決定論,認為必然性操控一切。
2.理解必然性的中介——因果律
德謨克利特還借助因果規律來進一步闡釋必然性,他認為“存在著一系列的條件、原因、根據等等,這種必然性是通過它們作為中介的。”[4]27例如,人在饑渴的情況下,喝到水后心情就會變得舒暢,德謨克利特認為渴是人獲得這種愉悅感的必然性原因。水是生命之源,當人們感到饑渴的時候,會自覺主動地去找尋水源,以使生命得以延續。饑渴問題的解決是一種實在的可能,這種可能的實現本身帶有必然性,這是因為水在自然界本身就已經存在,而不是人們在腦海中憑空想象的,更不是人們違背客觀規律而隨意創造的。
事實上,德謨克利特并沒有避開偶然性,他沒有看到人因為渴而發揮了能動作用去解決渴的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喝到水之后心情才變得愉悅起來,他忽視偶然性的存在,忽略偶然的能動作用,只強調人的發展只是一種“無自由之定在”的狀態。
二、“無定在之自由”——人定勝天的唯意志論
伊壁鳩魯雖然繼承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和虛空是世界本原的思想,卻提出與其相反的觀點,即人定勝天的無定在之自由的唯意志論。
(一)斯多亞學派對必然性思想的繼承
斯多亞派學者確信有一種宇宙命運在支配一切事物,他們相信有一種普遍同情或宇宙法則在使宇宙各部分成一體,這種觀點與希臘時期的占星術高度一致,即通過天體決定人類的生存。斯多亞學派早期宣揚宇宙實體是神、天命、命運,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分子,應該壓制自己的私欲,而服從和順從自然的支配,具有明顯的禁欲主義傾向;中期更是強調在自然的強大力量之下,人要從清心寡欲逐步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后期更是直接主張人要安于現狀,服從命運,要將個人生死完全交給命運來支配。斯多亞學派崇拜天體和自然的同時,也反映了其服從命運、畏懼自然、順從自然的思想,這種思想實則是一種聽天由命的心理。同時,人生而有罪的理念根深蒂,自然對人的懲罰被當作救贖,一種軀體和心靈上的雙重救贖,人不需要有能動作用,更不需要用能動作用去改變,只需服從這種天命的安排即可。
(二)伊壁鳩魯創造性提出偶然性觀點
伊壁鳩魯則完全反對必然性,并通過將偏斜作為一種“實在的可能”、將想象作為一種“抽象的可能”彰顯偶然性。
1.“實在的可能”對偶然性的彰顯
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只有兩種運動,即一種是直線運動,另一種是原子間的相互排斥。直線運動,是指原子由于自身重力而作直線式的下落運動;排斥運動,則是指原子之間存在著本質或一般的差別,運動過程中因為這些差異而相互排斥著。在繼承德謨克利特的這兩種運動的基礎上,伊壁鳩魯創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種運動形式,即原子偏斜運動。在原子的運動過程中,直線是它的形式規定,規定著原子的運動軌跡,是原子自由運動的定在。但原子在自身的能動作用下發生偏斜,偏離直線,使自己從自身的定在中解放出來,從而形成物質實體。伊壁鳩魯認為排斥是原子自由和直線約束相對立的外在表現,而偏斜則是原子本身所具有偶然力量的體現。
伊壁鳩魯除了闡釋偏斜的實在的可能性,還強調了想象的抽象的可能性,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肯定偶然性這一范疇的支配性地位。
2.“抽象的可能”對偶然性的凸顯
在宇宙空間,萬物的締造通過原子的偏斜表現為一種實在的可能;在思維領域,自我意識的能動性通過想象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可能。
伊壁鳩魯認為“被某些人當作萬物主宰的必然性,并不存在,無寧說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則取決于我們的任意性。”[4]25伊壁鳩魯肯定人的偶然能動性,否定神的必然決定性,認為主宰萬物的必然性——神并不存在。與此同時,他還認為“偶然作為一種蘊涵可能性的現實性,只要對象是可能的,是可以想象的就行了,至于這種可能性是否成為現實,那是無關緊要的。”[4]27-28想象是偶然能動作用在思維領域的表現,雖然極具抽象性,但對人們的行為活動有著預見性和指導性作用。如果想象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就是一種能夠實現的理想;而如果想象超出事物發展規律,就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但在伊壁鳩魯看來,重要的是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去想象,不需要考慮這種想象是否符合實際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更不需要思量這種想象是否可以成為現實。這種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任意想象,其本質是偶然性在思維領域里展現出的一種唯意志論觀點,是唯心主義立場的顯現。
另外,德謨克利特認為人是在必然性中雖然痛苦不堪,卻也只能順從天命的安排。伊壁鳩魯認為在必然性中生活是非常不幸的事,人應該生活在偶然性中,在偶然性中獲得心靈的寧靜。
三、“定在中的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論
馬克思對兩位哲學家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必然性于偶然性相統一的,這也表明了他所想要實現的是定在中的自由。
(一)闡釋必然性與偶然性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兩位哲學家在彼此的理論建構和實際應用當中,也發現了所持觀點的現實困境需要對方的觀點來補充。所以馬克思認為必然和偶然雖然相互對立,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關系。
必然性是德謨克利特用一生走訪大半個世界學習各類知識,竭力掌握所有因果關系,在大量具體的實證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發現“在一般的東西和神性的東西開始的地方,他的必然性概念同偶然沒有差別。”[4]26這里一般的東西開始的地方,無疑是人們開始進行思考的時候,是人們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更是人們具有能動性的時候。必然性是人們通過偶然性習得的,是偶然性的產物,所以這個必然性概念同偶然是相一致的。而神性開始的地方,是神被創造的開始,也是凸顯人性自由與否的時候。馬克思認為人把諸神當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心靈慰藉創造出來的,它傳達了人類對解放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是人主觀能動作用的體現。一切神靈的存在是因為人的偶然性,人們通過思維的可能性創造出了具有必然性色彩的神靈,神靈開始反過來禁錮人性的發展。神性,一方面展現人性自由;另一方面禁錮人性發展。
馬克思還發現了宣稱偶然主義的伊壁鳩魯也注意到了必然性的存在意義,但“他為了避免承認任何必然性,甚至否定了選言判斷。”[4]26選言判斷本身包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兩種元素。這一論斷的存在讓伊壁鳩魯意識到偶然之外還有必然的存在,但為了堅守偶然主義立場,他斷然否定了選言判斷,否定了必然性的既在性。馬克思在批判的過程中,也逐漸認識到必然性或者偶然性并不是萬物運行得以運行的唯一條件,必然性與偶然性雖然相互對立,但又相互依存,即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
(二)協調遵從自然規律與發揮能動性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將這一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的思想延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他認為,“如果個別的自我意識事實上從屬于自然界的規定性,或者自然界事實上從屬于自我意識的規定性,那么個別的自我意識的規定性,即它的存在,便會停止。”[4]62無論是個別自我意識從屬于自然界,還是自然界從屬于個別自我意識,此時的“我”都沒有實現其真正的自在自為的發展。個別的自我意識在與不同于它自身的他物發生關系,當這個他物是自然時,自我意識的發展都是與自身的真正自由發展是相矛盾的,因為人要實現的自由是擺脫了存在和自然的束縛,無所依憑的狀態。自我意識與自然發生聯系,且不是彼此的附屬品和產物時,自我意識才是自由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馬克思認為人要成為真正的人,實現真正的自由,必須消除純粹自然對人的束縛。純粹自然力量對人的束縛則表現在自然力量的強大,個體力量的弱小至只能任由自然統治著人類社會,操縱著人們的思想,而毫無能動作用。無論是外在的定在,即自然對人的束縛,還是自身內在的定在,即欲望對真正自我的羈絆,此時的人都沒有實現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發展是在掌握自然運行的內在的、必然的、穩定的規律之后,還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三)實現自然的人道主義與人的自然主義的統一
馬克思認為德謨克利特認識到排斥的物質存在形式,而伊壁鳩魯則認識到排斥的感性意識形式,即自我意識的自由與定在相排斥,這種排斥可以通過偶然性——想象來解決,形式雖具有主觀性,卻不乏為一種超越。馬克思還發現了“伊壁鳩魯應用了排斥的一些更具體的形式。在政治領域里,那就是契約,在社會領域里,那就是友誼。”[4]38伊壁鳩魯創新性地發展了排斥,將其范圍擴展到政治、社會生活領域。馬克思在繼承兩位哲學家觀點的基礎上進行了超越,認為個人的自由發展不僅與內在的定在相排斥,而且與外在的定在相排斥,并在這雙重排斥中得到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發展,只有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達成定在中的自由,形成契約式、友誼般的和諧狀態。這種和諧不是自然支配、統治人類的聽天由命的發展模式,也不是人類支配、統治自然的人定勝天的發展模式,而是一種自然的人道主義與人的自然主義相統一的發展模式。
四、結語
馬克思的生態致思在《博士論文》初顯之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闡述到“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人通過自由自覺有意識的活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人的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在自然界中進行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時,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又提到“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6]馬克思將人臣服于自然界的“無自由之定在”狀態,歸納為純粹動物式的意識。純粹動物式的意識使人像動物一樣,因為缺乏能動意識而不得不屈從于自然界。
參考文獻:
[1]冒從虎,張慶榮,王勤田.歐洲哲學通史(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20-2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
[3]北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 (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3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
作者簡介:
朱麗潔,女,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