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岱莉
(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學,福建福州 350000)
“時間與空間”是組成歷史的兩大要素。“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借助歷史地理知識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也應注重對歷史地圖的學習,提高用圖意識,并養成“左圖右史”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歷史地圖在歷史知識學習中的作用。本文對如何在課堂上更好地利用統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地圖提出了一些建議。
2019年統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和舊教科書相比,引用了大量的歷史地圖,再現了歷史事件發生的空間輪廓。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歷史地圖,使課堂更具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地圖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的特點,教師將其與課本文字表述相結合,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地圖是平面上空間的展現,歷史是時空的統一。學生學習歷史時只有具有空間意識,才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歷史地圖中不同顏色的標記、符號,有利于將學生的思緒帶入其中,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教師通過歷史地圖幫助學生熟悉有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探究拓展,能加強學科間的知識交融與滲透,鍛煉學生的遷移和應用能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利用歷史地圖展開自主合作、主動學習探究,能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歷史地圖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從空間、時間相結合的角度將人類的行為活動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自然等方面的變化用特殊符號以一種“動態”方式呈現出來[1]。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歷史地圖進行分類,并注意到歷史地圖的特殊性。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一共有70 幅歷史地圖,大致分為路線圖、形勢圖、示意圖、分布圖、位置圖五大類。歷史地圖中的“路線圖”蘊含的信息十分豐富,可以直觀地展現某一主題的歷史變遷與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不同時期同一主題的路線圖進行對比,如可將《絲綢之路路線圖》與《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觀察漢唐時期陸路變化、發展趨勢;可將《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與《鄭和航海路線圖》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觀察海路變遷狀況。“形勢圖”大多數為歷史時期某朝某代勢力范圍、形勢或疆域,通過對比不同朝代的“形勢圖”,學生可以獲取重要的歷史信息。例如,通過對比春秋、戰國時代列國形勢圖的變化,結合課本內容,學生可得出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和民族變化的結論:國家走向局部統一,民族走向融合,華夏認同形成;政局日益動蕩,諸侯紛爭加劇。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編撰者在書中引用了大量歷史地圖,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以空間變化為中心掌握歷史發展的線索。一幅歷史地圖反映了某一歷史現象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狀態,相關的多幅歷史地圖則反映了該歷史現象的發展變化趨勢。例如,在教學《綱要》下冊第1 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在圖中分別找到古代西亞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的地理位置,并讓學生分組合作,共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這樣的教學不僅時空觀念的指向性明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檢測性,有利于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時空信息。
歷史地圖便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在空間上的演進過程,這一點在軍事史的展現上特別明顯。教材中有許多戰役、戰爭等態勢都是用歷史地圖來表示的。所以,教師借助歷史地圖能夠讓抽象的歷史知識形象化[2]。例如,《綱要》上冊第25 課“人民解放戰爭”,教材選用了《三大戰役示意圖》。通過地圖,學生可了解“三軍挺進,經略中原”的戰略部署,但教材并未說明三大戰役運用了何種戰略戰術。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這幅圖的地理位置補充各大戰場戰略戰術的運用,并讓學生根據地圖提示分析三大戰役勝利的原因和經驗。通過這一方法,學生在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可以學到更豐富的課外知識。
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這一素養的過程中,除了時間呈現方式,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空間的呈現過程。例如,在教學《綱要》上冊第14 課的“清朝疆域圖”時,教師可設計問題:為什么說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請根據清朝疆域圖,指出清朝開拓和鞏固疆域的主要成就。教師可播放中國歷代疆域變化動態地圖視頻,讓學生清晰直觀地感受國家疆域的變遷。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學生能自行總結清朝經略邊疆的舉措:清朝通過實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保證了局勢的穩定;康乾時期,統治者一改前朝的民族政策,從“華夷之辯”轉變為“華夷一家”的民族思想,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推動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的歷史進程。教師有效地運用歷史地圖,不僅有利于學生“內化”所學內容,使靜態的歷史靈動起來,還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動力[3]。
歷史地圖中含有大量的隱性信息,這些信息在日常教學中容易被教師、學生忽略。歷史地圖有的與教材正文相互印證,學生認真解讀歷史地圖便可以挖掘出許多隱性知識[4]。例如,《綱要》上冊第63 頁《元朝運河、海運路線圖》隱藏了眾多史實:元代南糧大量北運,漕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將江南糧米物資運至上都,一靠河運,二靠海運;元朝在前代基礎上,大規模整修運河;元政府先后開鑿了通惠河和會通河,修通南北大運河;元世祖時,大都的糧食供應,主要依靠運河運輸;在整修運河的同時,元政府又大力發展海運;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最后確定了路線,即從長江口的崇明附近出海,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北趨成山(山東半島南部),經渤海南部,至界河(海河)口的直沽,再轉運至大都。這些隱性知識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證明和拓展,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中學歷史教師應重視歷史地圖的應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多積累相關知識,將地理知識和歷史學科巧妙結合,這樣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開闊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