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珍
(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高中時期是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階段,對其政治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關鍵。在以往的政治課堂上,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比較沉悶,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議題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引入此種教學模式,能提升政治教學的效率。
議題式教學指的是圍繞各種問題開展教學活動,把內容與活動結合在一起,在課堂上師生、生生積極互動,提高課堂的參與度。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路徑,是對原有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議題式教學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以學生為主體。議題式教學主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圍繞議題進行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最終目標。其次,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高中思政課程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開放性,教學內容和國家意識、政策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貼近生活的議題,突破教材的限制,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具開放性[1]。
高中政治是綜合性的課程,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要把學生當作核心,落實素質教育。構建議題式高中課堂,可以實現政治課堂的活動化。議題式課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議題,另一個是活動。議題是活動的依據,師生需要圍繞議題開展各項活動。高中政治教師在議題式課堂上,可以引發學生主動思考,讓他們探尋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議題討論的形式十分豐富,如情境再現、分組討論和辯論賽等,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分享自身看法,收集并整理數據,得出最終的結論,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應調整重心,轉變過去以成績為主的教學理念,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集中體現學科育人的價值。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為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及公共參與。教師采用議題式教學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使其在多次論證后得出正確的結論,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公民意識,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2]。
在議題式課堂上,學生是主要的研討參與者,所以,教師在確定議題時,首先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他們熟悉且感興趣的話題,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其次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在了解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置議題。若議題的內容太過深奧,脫離了高中生的最近發展區,那么在活動中,學生就會出現無話可議的情況,從而嚴重影響課堂效率。不僅如此,教師還應意識到生活即教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置議題,避免議題的假、大、空,調動學生參與議題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把學習的知識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影響價格的因素”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食堂作為切入點,把“食堂的菜價為什么不斷變化”作為議題,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并安排他們到食堂開展調研活動。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高中生直觀地掌握價格變化的原因,實現政治知識的內化,還可以為他們今后解決問題、參與社會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3]。
議題是整個活動的線索,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教師在設置議題時,可以先擬定一個主議題,然后結合教學內容與目標設置一個個子議題,保證各個子議題之間不是獨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各個議題間存在一種并列關系,我們應從不同的方面剖析并細化主議題;從縱向的角度來看,議題是一層層不斷深入的,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依次遞進,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有助于學生借助原有的知識實現新知識的同化,形成新的見解,進而推動他們思維能力的進步和發展[4]。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經濟生活“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把港珠澳大橋當作背景,把“怎樣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步入新時代”當作主議題,然后分別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如何做設置四個子議題:(1)看完港珠澳大橋的視頻你有哪些感受?(2)耗費巨資建設港珠澳大橋到底值不值?(3)如果三地通行不限制牌照可不可以?(4)怎樣把個人夢與中國夢聯系在一起?學生可通過子議題來論述主議題,而且議題的制訂應分別對應這部分教學內容中的變革和成就、新的發展理念、新矛盾和新征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隨著一個個議題的解決,學生可以調動自身的思維,在討論和交流中實現自身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和其他的課程不同,高中政治更注重道德層面的教育,旨在讓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在確定議題時,不僅要凸顯學科的教學內容,還需要體現出學科的課程特點,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發揮出議題式教學的價值引領作用。2013年,我國公安機關開始開展依法打擊網絡謠言的犯罪活動,相繼查處了傅學勝、“立二拆四”、周祿寶、“秦火火”等網絡造謠案件,令人拍手稱快。高中政治教師可以借助這些事件開展一節法治教育專題課教學,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當作主議題,然后把“如何看待沈陽警方依法處置楊某的行為”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該如何做”當作兩個子議題。通過討論第一個議題,學生了解了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性,提高了政治認同。在第二個議題的分析中,學生可樹立起法治意識,意識到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公民在享有言論自由權的同時也需要履行應盡的義務。與此同時,教師還可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思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做。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生意識到,如果以后遇到類似的事件,需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進而提升道德素養。
在政治教學活動中,僅靠教師的講解是無法讓學生完全掌握教學內容的。在確定議題后,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使其深入探討和議題有關的內容,采用問卷調查、網絡查詢或者考察、參觀等多種方式,收集相應的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整理,形成獨特的見解,進而保證議題式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政治提出的教學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可以充分參考上述議題式教學的策略,圍繞教學內容制訂具有思辨性和層次性的議題,讓學生在交流和探討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進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