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艷
(東營職業學院,山東 東營 257091)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經濟循環梗阻,企業將在一個更加不確定、不穩定的國際環境下謀求發展。基于國際市場環境和國內經濟發展結構的新變化,2020 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戰略。東營市有關部門要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科學布局,找準發力點和突破口,從供給和需求兩個層面,探索高水平融入新發展格局之路。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內容十分豐富,只有正確理解其精髓要義,才能在實踐中把握好、落實好。
我國有14 億人口、9 億勞動力、4 億多人的中等收入群體,2020 年我國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 3 2189 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2019 年有所下降,但仍高達 39.2 萬億元……強大的國內市場、巨大的購買能力、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是我國從容應對內外部壓力和國際市場不確定增強等一系列挑戰的優勢和底氣。新發展格局強調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即是指要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雙循環”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社會終端需求,推動產業鏈提質、供應鏈升級,“以我為主”“練好內功”,把經濟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通過完善和暢通國內大循環,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釋放我國的內需潛力,加快國內市場需求結構升級,形成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另一方面通過需求牽引供給,進一步推動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結構與供給能力提升,進而在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動態均衡。
構建完整的內需新體系,既包括消費和投資兩翼、內需和外需兩端,也包括商品和要素兩個市場,以及配套的綜合性的改革舉措與政策,是一個系統工程。內需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構建完整的內需新體系,要充分發揮消費和投資兩大因素的作用,將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均衡增長;外需是整個需求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構建內需體系的同時,要重視與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使內外需求融合共生;要積極擴大進口,引進國際上優質產品和要素,滿足國內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要統籌商品和要素兩個市場,不斷完善商品需求體系和要素需求體系,深化商品和要素市場化改革。
國內大循環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的往復循環,其中生產是國內大循環的起點。生產與供給體系優質高效,國民經濟循環才能順暢和高效。因此,要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戰略方向和最大推動力,繼續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創新供給模式,提高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使產品與服務的供給結構能夠更好適應和及時匹配需求的變化與升級,減少并疏通生產和供給環節存在的國內經濟循環梗阻,并通過高質量的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擴大就業,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個整體,不可人為、機械地分割成涇渭分明、完全獨立的內外兩個循環體系,同時也是一個追求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雙循環”,核心思想是以國內大循環推動國際大循環,以國際大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外循環服務內循環,強調在夯實內循環、保證內循環穩定高效的基礎上,在經貿、服務、投資、金融等各個領域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贏,建立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方位、多元化對外開放合作格局,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而使外循環更加順暢。通過“雙循環”互補、內外互濟、協同運行,實現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更好聯通,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
持續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所在。“雙循環”背景下,東營市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補短板、強弱項,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發展壯大新動能,推動實現東營市內部自我循環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營商環境是生產力,是一個地區的“軟實力”。圍繞優化營商環境,東營市出臺了《東營市政務服務管理辦法》《中共東營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關于嚴格依法辦事優化法治營商環境的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相關部門要狠抓落實,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全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增強城市吸引力。
在資源環境、公共服務、財稅金融、市場監管、人才制度、法制環境等方面進行改革攻堅行動,以政府有為,推動社會有序、企業有利;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破除市場準入的“隱形門檻”,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服務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務服務環境,減環節壓時限,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抓實抓細各項優惠政策落實,簡化優惠事項辦理程序,使政策紅利精準直達市場主體;暢通企業訴求和權益保護反應渠道,讓投資者順心、安心;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在加速通關、優化監管、精簡審批、提升服務等領域出臺配套措施和政策,讓更多企業享受海關政策福利,助力企業的國際市場開拓。
生產要素供給決定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數量、種類和質量,東營市要高質量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要打通要素市場壁壘,暢通要素供求大循環,讓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各種生產要素真正按市場規律順暢運轉。
穩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城鄉、區域間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對限制要素與資源流動、實行地方保護主義的現象要追責到人,嚴肅處理;建設高效率金融體系,合理引導資金流向,降低融資成本,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大力發展技術要素市場,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建設有利于技術創新及推廣的制度體系;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培訓形式提升勞動力素質,根據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變化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建設數據統一開放共享平臺,安排專業部門整理、管理并有序開放政治、經濟等各領域,國家、省、市等各層級的公共信息數據,促進數據流通交易,深化大數據開發利用,將數據要素市場發展與政府宏觀管理、產業發展、企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最大化發揮數據要素在經濟循環發展中的創新引擎功能。
實行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從制度層面構建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著力提升人才與產業、人才團隊與城市戰略的匹配度,為融入“雙循環”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堅持需求導向,立足東營市石化、橡膠、石油裝備、有色金屬、新材料五大優勢產業,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游兩大特色產業以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兩大未來產業的“5+2+2”產業體系布局,以及“優勢產業+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靶向引才,精準招引、儲備、培養“高精尖缺”人才;打破唯學歷論和職業壁壘,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制度,健全晉升通道體系,為技能人才暢通職業發展渠道;暢通人才供求信息,實行“線上+線下”雙向聯動的人才招聘模式,方便求職者應聘和就業;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優化人才評價標準,創新多元化評價方式,將人才評審權賦予用人主體,使人才供需兩端實現精準匹配。
科技創新是提升生產要素投入效率的關鍵因素,是貫穿“雙循環”的邏輯線。東營市要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突破核心技術壁壘,創造高質量新供給,夯實“雙循環”根基。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出臺配套措施,打通科技創新內循環;社會協同,為科技創新提供要素、資源、金融、政策等全面保障;強化基礎研究,做好重點實驗室建設,激發東營市的國家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臺活力;圍繞東營市“5+2+2”產業體系和優勢產業鏈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產品創新項目,不斷強鏈、延鏈、補鏈,克服“卡脖子”技術的短板,把科技創新滲透到產業體系的全領域,提高產業鏈整體科技化、現代化水平;注重關鍵和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加大對推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項目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以企業為主體,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加快研究成果產業化應用,打通科技創新轉化斷點,把科技創新落實到產業發展上來;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將自主創新與引進創新結合,在開放合作中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2019 年末東營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 24.36 萬戶,保護好并進一步激發這些市場主體的活力,對東營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減稅降費、減租降息等各項紓困惠企政策直達市場主體,落地見效,幫助企業降成本增收益;積極營造適宜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不論是哪一種性質的市場主體,均享有公平競爭的權利,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和自主經營權給予同等保護;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增強金融產品與服務滿足不同市場主體多元化需求的能力,通過“政府+銀行+信保”合作機制,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面向個體工商戶、初創實體,及時提供直接有效的階段性、針對性幫扶政策,幫助其解決債務償還、租金稅費、擴大融資、社保繳納等困難;構建親清政府關系,健全常態化政商溝通機制,推行“企業家懇談日”等制度,暢通企業反映問題、提建議渠道,使企業家心無旁騖,以恒心恒業扎根和深耕東營市場;針對全球需求萎縮、外貿進出口受阻現狀,加大穩外貿力度,幫助企業出口產品轉內銷,提高穩崗補貼,為企業紓困解難。
2020 年山東省提出構建“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格局,推進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強省級統籌,引導7 市錯位協同發展,探索“雙向飛地”“異地孵化”“共管園區”等跨區域產業合作新模式。其中,東營市作為省會經濟圈中的七個城市之一,重點發展石油裝備、現代高效農業、新材料等產業集群,推進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建設。2021 年4 月山東省政府發布《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優化“一群兩心三圈”格局,做強省會經濟圈,支持東營建設國家綠色循環能源石化基地,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保護治理示范區和現代化濕地城市。
東營市要精準對接山東半島城市群、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破除城市之間行政和市場壁壘,借勢發展并積極融入省內一體化發展戰略和省內循環;要發揮比較優勢,南北借力、東西逢源,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承接經濟發達地區高端產業和優質創新要素轉移,爭取更多優質企業和產業落戶東營;加強與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的協同發展,積極推進石油化工、石油裝備、有色金屬等產業的轉型升級協作,攜手打造沿黃現代產業合作帶;打造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民航、鐵路、公路、水路運輸建設與網絡融合,大力發展智慧交通,盡快形成內外聯通的交通網絡,尤其是要積極配合省會經濟圈高鐵網、高速公路網、機場群、水運網,以及省會經濟圈城際公交線網等的建設規劃與布局,和全省交通網絡一體融合發展戰略,暢通市域之間的綜合交通通道,促進人、物高效便捷流動;積極利用“齊魯號”歐亞班列,彌補海運、空運運力短缺,融入東聯日韓、西接歐亞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以及經濟、科技、文化互聯互通通道,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國內國際循環;打破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突破點,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專業化、集約化、生態化,提升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協調互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積極解決制約城鄉融合的戶籍、土地等問題,打破城鄉要素流通和融合發展障礙,使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醫療、教育、養老等各類服務在城鄉之間均等化發展,充分釋放農村發展潛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就業水平。
“出口轉內銷”不是讓企業退出國際市場,而是保住已經建立的外銷渠道的同時,開拓國內市場,實現轉型升級。東營市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結合東營實際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外貿企業盡快適配國內市場需求,走上“墻內墻外兩頭香”的轉型升級之路。
外貿企業適應適配雙循環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全社會熱心參與和大力支持。東營市政府各部門要協同合作,積極引導,將“出口轉內銷”作為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抓好抓實,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一起謀劃。要為“出口轉內銷”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生態環境;切實解決企業轉型過程中涉及的稅務、結算等瓶頸問題;堅持市場化原則,引導內、外貿企業在國內市場拓展過程中遵守市場規則,進行公平競爭;針對出口企業缺少國內營銷渠道及開發新營銷渠道成本過高的問題,幫助企業盡快建立線上營銷渠道,并指導企業對接國內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臺企業,助力企業通過多種途徑開發客戶,實現供需對接;從出口企業自身的角度來說,在國家穩外貿、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基礎上,要立足國內市場需求特點,積極構建新的適應我國國內市場的生產、銷售與服務體系,將原先主要根據國外目標市場的消費文化、需求特點和消費習慣確定的產品技術標準、功能款式等進行重新設計,原先沒有自己的品牌而主要以加工貿易或貼牌生產等方式出口的企業,要積極考慮新建或改造生產線、建立自主品牌、面向國內市場開展營銷活動,培育既能參與國際競爭、又能開拓國內市場的競爭新優勢。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全方位的、重大的調整和重塑,對每一個省、市的區域經濟發展,都帶來了一系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東營市既要從需求側入手,促進消費,科學引導投資需求,擴大有效投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更要從供給層面精準發力,從營商環境優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科學選才用才、科技創新、市場主體保護、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入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障礙,暢通“雙循環”發展通道,提高經濟供給質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