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霞
北海職業學院,廣西北海 536000
會展旅游是旅游服務的綜合體現,其發展需要以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便利的內外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旅游環境和服務體系為支撐,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會議、展覽和節事,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開展貿易洽談、旅游觀光、信息與技術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動,從而帶動交通業、物流業、旅游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1]。會展旅游是會展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呈現出消費檔次高、經濟效益好、信息交流廣、出游計劃性強、內容主題明確等特點,已成為一種新的旅游形態發展迅速。
近年來,廣西憑借自身的地域優勢和少數民族特色,舉辦了一批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會展活動,如中國—東盟博覽會、廣西三月三民歌節、南寧東南亞國際旅游美食節等。這些會展活動提高了廣西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廣西各地旅游觀光,促進經濟快速發展[2]。
“全域旅游”理論的提出,為會展旅游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培養模式、評價機制,使各領域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培養一批文化和旅游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高技能人才”[3]。隨著全域旅游的不斷推進和廣西旅游開發步伐的加快,對服務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增加,人才資源的關鍵性越來越重要。在全域旅游視角下,研究會展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問題,為培養適合產業發展新需求的會展旅游人才提供對策迫在眉睫。
在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中,廣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目前廣西有桂林市陽朔縣、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等5個市縣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北海市、桂林市等6個設區市獲得“廣西全域旅游示范市”稱號,桂林市臨桂區、南寧市武鳴區等19個縣(市、區)獲得“廣西全域旅游示范區”稱號。廣西推進全域旅游工作的全面展開,對會展旅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會展業是通過舉辦會議、展覽、節事活動和獎勵旅游獲取經濟效益的行業,會展活動舉辦的前后涉及裝修、廣告、餐飲、旅游等行業,相關的產業鏈、涉及的行業相當龐大,對會展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有較高要求。旅游業是依托旅游資源,借助旅游設施,向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的綜合性行業。會展業與旅游業有公共服務方面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產業節點,這為兩大產業的融合交錯發展提供了前提,也是會展旅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基于以上分析,可見會展旅游兼具兩大產業的特點,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帶動性。由此可見,會展旅游人才需要具備關聯產業的相關知識,知識儲備豐富且多樣化,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及綜合業務能力。
全域旅游是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全局性、系統性的優化提升,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的發展,使會展旅游人才不只局限于會展業和旅游業,還擴大至會展+相關的產業,如文化、教育、貿易等,形成各行業人才相互流動和相互滲透機制,這大大增加了會展旅游人才在數量上的需求。
廣西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帶動下,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會展活動,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擴大,會展旅游逐漸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大量的基層服務人員做好會展旅游服務工作,還需要大量的高層次專業化的策劃人才、管理人才和行業專家,做好會展旅游的資本運作、項目運營和管理、產品設計和推廣等工作。同時,廣西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紅色旅游、濱海旅游等資源類型,這就要求與之相關的會展旅游人才知識結構多元化,不僅需要懂得會展專業、旅游專業知識的從業人員,還需要了解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濱海文化的相關人員,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才共同合作,因地制宜地開發具有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會展旅游產品。
會展旅游的產業聯動性特點決定了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別大。目前廣西會展旅游從業人員在知識結構上普遍存在以下現象:只懂會展知識,不了解旅游知識;或者只懂旅游知識,不具備會展知識;又或者同時具備了會展和旅游知識,對其他關聯產業卻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會展企業從業人員沒有參加過專業培訓,臨時上崗,既沒有專業知識也不具備相關的業務能力,導致廣西會展業總體水平較低,無法提供高質量的展會設計、創意或服務,影響了會展旅游的發展。
在疫情影響下,舉辦聚集性活動的數量銳減,廣西許多地區暫停舉辦各類會展現場活動,部分展會只能延期或者借助互聯網改為線上辦展,會展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受到巨大影響,經濟效益不斷下滑,使得一部分會展旅游人才轉行流向了其他行業。而集中在傳統旅游行業中的會展旅游人才,如旅行社、景區、酒店等,面臨工作壓力大、社會地位不高、負面評價多、勞動強度大等問題,也導致了一部分人才流失[4]。
從人才隊伍構成來看,具有多年規劃、運營、管理經驗的高層次會展旅游人才占少數,絕大多數人才在景區、酒店、民宿等地方從事講解、表演、接待、銷售等旅游基層服務工作。這部分從業人員只經過很少的培訓,甚至不經過培訓,勞動技能單一,文化水平不高。廣西是少數民族自治區,各民族聚集區憑借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逐漸成為會展旅游的新興地,但是由于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偏遠地區,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思想相對封閉保守,觀念落后,缺乏創新意識,更缺乏勇于創業和善于創業的帶頭人[5]。
目前廣西會展旅游專業人才主要來自省內高校會展專業和旅游專業畢業的學生,學歷層次以??坪捅究茷橹鳎┦垦芯可⒋T士研究生等高學歷層次會展旅游人才人數較少[5],并且畢業生初次就業選擇會展或旅游相關行業僅占20%—30%,能穩定就業的比例更低。
從事會展旅游行業本質上是進行“人對人”的服務,需要具備一定的吃苦耐勞精神和較好的服務意識,無論是會展或旅游專業的學生還是家長,以及其他社會群體,都認為從事服務業就是端著笑臉伺候人,社會地位低,對行業有較大的偏見。因此,學了相關專業的學生只有少部分人從事會展旅游行業,造成了會展旅游人力資源的浪費,影響了人才隊伍的壯大。部分從事旅游基層服務工作的人員,把此項工作當成過渡性工作,只做幾個月就轉行,人員從業時間短、流動性大、職業認同感低,進一步影響了會展旅游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壯大[6]。
廣西區內院校是會展旅游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目前院校人才培養存在側重技能訓練、忽視職業素養教育、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理論與實踐脫節、頂崗實習缺乏實效等問題,在培養目標的準確性、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師資力量的完善等方面存在不足,培養的學生缺少敬業精神、服務意識、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會展旅游人才在質量上得不到保障。
在企業方面,目前會展旅游行業培訓的形式主要是員工入職后,企業自發組織崗位培訓,培訓的對象主要是旅游景區、旅行社、旅游飯店、會議展覽公司的從業人員。雖然政府已經加大對行業培訓的投入,但是企業仍然是會展旅游培訓的主力軍,而企業培訓成本有限,導致培訓層次較低。企業自帶的盈利屬性決定了崗位培訓的內容主要側重于技能操作,幫助從業人員盡快熟練業務為企業賺取利潤,因而缺乏對會展旅游專業性、針對性、系統性的高質量培訓,從而導致會展旅游人才隊伍質量不高。
在少數民族聚集區方面,當地居民是會展旅游行業的主要從業者,行業培訓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少數民族聚集區會展旅游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人才質量的提高和發展。少數民族聚集區地理位置偏遠,遠離城市中心,培訓資源傾斜較少,當地居民獲得行業培訓的機會非常少,加上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使得居民在從事會展旅游基層服務工作時,出現了服務意識淡薄、服務水平較低、服務形式單一、服務產品同質化等問題,影響了會展旅游在當地的發展。
會展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造成的,需要政府、企業及學校多方配合才建設一支合格的會展旅游人才隊伍。
一是加強對會展旅游培訓工作的指導,拓寬職業技能培訓資金使用范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會展旅游行業培訓工作支持的重點是充分協調院校、企業、行業的師資,建立一支具有多行業知識的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會展旅游培訓師資隊伍,并結合會展旅游行業各層面工作的特點,建立一套系統、高效的人才開發體系和開發機制,夯實基層服務人才隊伍。同時引導一批會展旅游專業技術人才向少數民族聚集區和基層一線流動,依據當地的地域特點、人文環境和經濟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并給予一定的職業培訓補貼和生活費補貼,減少培訓人員的經濟壓力。通過以上措施,培養一批高質量的基層創新創業人才,推動會展旅游不發達地區走特色化、專業化、系統化發展道路。
二是完善會展旅游人才發展戰略規劃。各地方政府要根據地區會展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會展旅游人才發展戰略規劃,使會展旅游在人才總量、人才結構、人才素質方面與會展業快速發展相適應,實現會展業帶動會展旅游人力資源開發和會展旅游人力資源開發促進會展業發展的雙向互促。
三是加強對高校專業建設的監督和管理。教學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院校會展專業和旅游專業教學條件的評估,特別是對實訓條件、實習基地的評估,對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專業,限期整改或取消招生資格,提高對口就業率在高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重要性,減少會展旅游人力資源浪費,促進會展旅游復合型專業人才數量逐步增加。
一要重視員工的教育培訓。企業為有意愿接受繼續教育的員工提供資金支持,并采用簽訂勞動期限合同的方式為企業留住人才。同時注重員工的精神建設,建立企業內部學習空間,使員工通過不斷學習,增強敬業精神、服務意識和職業認同感,減少會展旅游人才流失。
二要與高校形成緊密聯系,深化校企合作之路。企業要與學校合作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對學生實習敞開大門,認真扮好企業實習指導老師的角色,為學生實習提供更多機會,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做出貢獻。
首先,明確培養目標,致力于高質量人才培養。針對廣西會展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現狀,高校應重新規劃會展專業和旅游專業設置,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使人才培養方向有效對接市場需求。廣西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高校應以旅游專業學科優勢為基礎,在桂林、北海等旅游城市建立人才培訓基地,緊靠旅游市場推進會展旅游高質量緊缺人才的培養。
其次,加強對會展專業、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高校的會展旅游人才教育,要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立足點,在教學內容上融入課程思政,注重對學生開展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創新能力教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最后,依托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做好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頂崗實習,是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培養高質量會展旅游專業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許多高校的校企合作處于粗放式階段,合作水平低,層次淺。企業只在頂崗實習階段與高校合作,其余教學環節幾乎未與高校開展實質性合作。學生即使到企業頂崗實習,也逐漸變成廉價勞動力。高校要與企業共同探討頂崗實習的科學化、規范化、實效性等問題,制定符合專業實際和崗位要求的頂崗實習方案及管理制度,使學生通過頂崗實習能夠接觸真實的工作任務,體驗工作過程,獲得更多提升專業實踐能力的機會。
全域旅游視角下,為會展旅游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素質較高、能力全面的從業人員,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面開展深層次的合作,以政策引導、行業需求、院校培養三方聯動為出發點,切實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培養出會展旅游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為廣西會展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