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峰
安徽東方風景建設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0000
紅色旅游是為了適應傳承紅色文化的需要而興起的,社會的客觀需求是紅色旅游興起和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作為紅色文化傳承的現實有效載體,紅色旅游不僅僅是政治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文化工程[1]。
羅霄山紅色旅游區橫跨湘贛兩省37個縣(市、區),集革命老區、中央蘇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新時期脫貧攻堅重點區域。羅霄山紅色旅游區地處羅霄山脈中南段及其與南嶺、武夷山連接地區,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該區域是長江支流贛江和珠江支流東江的發源地,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補給區,也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高,植物種類與礦產資源豐富。羅霄山紅色旅游區歷史文明久遠悠長,擁有炎帝文化、青銅文化、中醫藥文化、中華茶文化等中華文明源頭文化。各地域歷經朝代更迭,人文歷史積淀深厚,孕育了客家文化、花炮文化、陶瓷文化、書院文化、理學文化等多元文化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羅霄山紅色旅游區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紅色文化,是全國特色鮮明、歷史意義重大的紅色文化共同體。
1 紅色旅游資源界定與類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羅霄山區域安源路礦就成為中國共產黨最初開展工人運動的重點區域[2]。從1922年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到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出發,在突破前三道封鎖線后離開羅霄山,留下余部繼續堅持3年游擊戰爭,前后歷時11年的相關紅色旅游資源。在內容范疇上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構成:一是革命文物。主要包括與羅霄山紅色旅游區革命歷史直接相關,被認定為羅霄山紅色旅游區革命文物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形態可以分為建(構)筑物和建筑群落、戰場遺址、標語和宣傳畫、交通設施、烈士墓以及紀念設施等;二是紅色文化遺存。指除羅霄山紅色旅游區革命文物外,與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的紅色歷史緊密關聯的其他歷史文化遺存,主要包括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建(構)筑物、紅軍路、紅軍墳、紅軍洞、紅軍井、紅軍樹、各類戰斗遺跡、駐扎地(紅軍村)等;三是紅色文化展示場館及紀念設施。主要包括以羅霄山紅色歷史及以相關文化為展示主題的各級博物館、展示館、陳列館、紀念館,以及不屬于文物范疇的烈士陵園、紀念碑、紀念園等紀念設施;四是相關重要自然及歷史文化資源。指能夠輔助展現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紅色歷史背景和歷史環境的各類重要自然、歷史文化資源,涵蓋世界遺產(文化和自然)、歷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鎮、傳統村落、森林公園等。
根據國家標準對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紅色旅游資源進行分類,涵蓋地文景觀(A)、水域景觀(B)、生物景觀(C)、天象與氣候景觀(D)四大類自然景觀,還有建筑與設施(E)、歷史遺跡(F)、旅游購品(G)和人文活動(H)四大類人文景觀[3]。
2 數據來源
羅霄山紅色旅游資源調查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7)(以下簡稱國家標準),通過對羅霄山紅色旅游區涉及市縣區文化廣電體育局(以下簡稱文廣體局)革命文物資源現場調查和發放問卷征集,獲取具有明顯社會、文化、經濟價值的資源單體或紅綠古復合型資源。本次普查在各級文廣體局反饋問卷中對羅霄山區紅色旅游資源逐個進行篩選和整理,共收集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紅色旅游資源950處,其中湖南省有256處紅色旅游資源,江西省有694處紅色旅游資源。
1 紅色旅游資源空間分布
本次普查共收集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紅色旅游資源950處,其中湖南省有256處紅色旅游資源,江西省有694處紅色旅游資源。采用ArcGIS10.2對其空間分布進行可視化分析,從分布的聚集密度看,形成井岡山市和永新縣主要聚集區和銅鼓縣、萍鄉市安源區、汝城縣、瑞金市四大次級集聚區。整體上,文物資源點分布態勢形成了以沿羅霄山脈帶狀分布與局部聚集的結構。
2 紅色旅游資源類型統計
羅霄山紅色旅游資源類型涵蓋了歷史遺跡類(F)和建筑與設施類(E)兩大類社會人文旅游資源,其中包含EA人文景觀綜合體、EB實用建筑與核心設施、EC景觀與小品建筑、FA物質類文化遺存等4個亞類。
紅色旅游資源亞類的分布相對聚集。在950個資源單體中,EA人文景觀綜合體812個,占比85.4%,EB實用建筑與核心設施95個,占比10%,EC景觀與小品建筑為14個,占比1.5%, FA物質類文化遺存為29個,占比3.1%。
3 紅色旅游資源的結構特征
(1)保護級別
在羅霄山紅色旅游區950處紅色旅游資源點中有667處明確了文物保護等級,保護層次覆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5類。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9處(14%),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9處(25%),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6處(6%),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3處(25%),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283處(30%)。
(2)完殘程度
文物完殘程度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在羅霄山紅色旅游區950個文物點中,其中文物完殘程度好的單位272處(29%);文物完殘程度較好單位184處(19%);文物完殘程度一般的單位347處(36%);文物完殘程度較差單位44處(5%);文物完殘程度差的單位103處(11%)。大多數的文物保護狀況良好,但部分文物也存在年久失修、周圍環境較差的狀況,未來的文物保護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產權歸屬
科學地界定和厘清產權關系,將紅色文化資源分為國家所有產權單位、集體所有產權單位、私人所有產權單位,以及其他(不明)所有產權單位4類。在羅霄山紅色旅游區950個紅色資源點中,其中國家所有產權單位207處(22%);集體所有產權單位253處(26%);其他(不明)所有產權單位169處(18%);私人所有產權單位321處(34%)。產權歸屬的多樣化,影響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的保護。
(4)“紅綠古”資源融合
羅霄山沿線自然資源、綠色資源品級高,與紅色旅游相互烘托。羅霄山紅色旅游區境內山高深谷,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嶺谷相間,造就了大一批獨有的自然資源景觀,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擁有地球同緯度保護最好的一片原始次生林和南國動植物基因庫,自然地質公園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云陽山國家森林公園等都是羅霄山紅色旅游區極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融合多彩發展。
1 紅色主題突出鮮明,類型構成豐富多樣
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既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和革命先烈故居、革命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遺址遺跡、中國革命紀念設施(墓地和革命公墓、陵園、紀念碑、塔、亭、紀念館、革命偉人和早期領導人雕像),又有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體現艱苦創業和改革創新精神的人物、事件和舊址等,豐富的資源類型為紅色旅游產品多元化開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 革命文物保護級別整體較高,部分文物點仍未確定保護等級
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的縣(市、區)被國家定為老革命根據地縣市,紅色旅游資源中有667個明確了保護等級,其中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占比為39%;地(市)級和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占比31%;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占比30%。近三分之一份額的未定級保護單位為未來開發利用帶來了挑戰。
3 空間分布相對集聚,便于區域整體性保護利用
從紅色資源點空間布局來看,江西省贛州市最多,占比34.0%;江西省吉安市位列第二,占比18.1%;湖南省郴州市占比13.6%;江西省宜春市占比7.8%;湖南省株洲市占比7.1%;江西省萍鄉市占比6.7%;湖南省瀏陽市占比5.3%;江西省修水縣占比4.1%;江西省樂安縣占比2.2%;湖南省平江縣占比1.1%。羅霄山紅色旅游區文物點形成在贛州市(北部)、吉安市(西部)、郴州市(湘東南)、萍鄉市、長沙市(東部)的羅霄山脈兩側集聚區域整合聯動。因此,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紅色資源點分布態勢形成了以沿羅霄山脈帶狀伸展與局部聚集的結構,形成井岡山市和永新縣核心聚集區和銅鼓縣、萍鄉市安源區、汝城縣、瑞金市四大次級集聚區,便于區域整體性保護利用。
4 “紅綠古”資源相伴而生,資源組合較佳
“綠色”旅游資源強調的是生態旅游資源[4]。區域內3處5A級景區當中,紅色景區1處(瑞金市共和國搖籃景區),自然景觀為主的山岳型景區1處(明月山旅游區),“紅綠”結合的景區1處(井岡山風景旅游區)。區域內39處4A級景區當中,包括云陽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在內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景區共有29處,包括平江起義紀念館等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景區共有9處。區域內“紅綠”資源特色突出,紅色旅游資源與區域內綠色生態資源或相伴而生,或彼此融為一體,兩種資源間的組合情況較好;另外羅霄山紅色旅游區擁有“炎帝文化”“花炮文化”“客家文化”“廬陵文化”“將軍文化”“民族文化”“溫泉文化”“紅瓷文化”“理學文化”“非遺文化”“古道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狀態。自然風景和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交相輝映,與紅色旅游相互烘托,為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5 革命文物保護較弱,紅色內涵挖掘不夠
將文物完殘程度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在羅霄山紅色旅游區紅色旅游資源單體的革命文物中,完殘程度好與較好單位占比48%;文物完殘程度一般的單位占比37%;文物完殘程度較差與差的單位有占比16%。大多數的文物保護狀況良好,但部分文物也存在年久失修、周圍環境較差的狀況。一些重要的革命舊址缺乏系統有效的保護,很多革命舊址未設置標志牌,也未納入相應級別的保護范圍,或正在遭受毀壞,很多瀕臨倒塌的革命舊址和革命紀念建筑物亟待維修搶救[5]。
6 強調“硬件”建設,紅色文化傳承不足
羅霄山紅色旅游區內部分縣(市、區)的紅色旅游產品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紅色文化資源利用單一,忽視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內涵的傳承弘揚。多數紅色文化場館、紀念園、博物館主要是以簡單陳列為主,缺乏具有體驗性、參與性、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展陳和活動設計,場館、景點內容同質化現象明顯,紅色旅游講解詞較為陳舊,講解模式單一,感染力不強。講解員結構不太合理,素質有待提升,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特別是對青少年群體的吸引力不足,削弱了紅色文化教育傳承效果[6]。
7 紅色旅游精品偏少,區域品牌不鮮明
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多集中于井岡山市、瑞金市、于都縣、安源區、瀏陽市等地,其他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及財政資金投入條件制約,開展紅色旅游發展與建設能力較弱,造成紅色旅游資源利用不佳,造成難以產生紅色旅游精品產品。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共和國搖籃瑞金、工人運動搖籃安源等旅游品牌馳名中外,但由于資源整合和整體營銷不足等原因,公眾對羅霄山紅色旅游區整體品牌認知較弱,呈現“弱干強枝”的現狀。
羅霄山紅色旅游區擁有良好的不可復制的紅色旅游資源,正是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地考慮如何合理地利用好這些資源,通過 GIS 對羅霄山紅色旅游資源進行初步定量評價,劃分了主要旅游資源的類型、文物保護的等級、實體紀念物的產權歸屬及與周邊“紅綠古”組合等內容,結合對紅色旅游資源的屬性挖掘和周邊旅游資源的開發等角度進行綜合評價,使羅霄山紅色旅游區在開發過程中更加注重區域資源整合和整體營銷,增加紅色旅游資源有效利用,產生紅色旅游精品產品,完成有意義的紅色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