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江蘇南京 211135)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看重人才的專業技能,也看重他們的身體素質。所以,高職學校也應該改變人才培養方針,加強體能訓練,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
職業需求是指個體對某種職業的渴求和欲望,如果從個體出發,職業需求就是個人參與職業工作和社會活動的動機,通過滿足個人的職業需求,可以發揮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有利于更好地服務社會和造福社會,提升個人價值。高職院校是培養人才技能的重要階段,能夠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進行培養,滿足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1]。近年來,我國的高職學校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發展貢獻了大批優秀的職業人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經濟、科技、文化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在人才需求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要求,人才要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而身體素質也是其中的關鍵要求之一。如果人才的身體素質與職業技能要求不符合,或者身體欠佳,不能從事高強度的工作,在工作中就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對實現其個人價值、滿足職業需求都十分不利。
國內很多高職學校都非常重視學生文化素質的教學,但并沒有重視體能訓練工作。雖然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成績優異,但身體素質欠佳,導致他們不能達到社會對人才身體素質的要求[2]。在工作過程中,很容易因為身體問題失去競爭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
為了保障學生未來的更好發展,高職學校應將學生身體素質培養放到與文化知識培養等同的地位,讓他們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具備足夠的身體素質滿足未來工作的需求,使學生可以長久地服務社會和從事一線生產工作。因此,高職學校應該針對不同專業進行職業技能訓練,確定訓練的理念、方法和內容,采取不同的模式進行職業訓練,保證高職人才的身體素質,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創造條件。
健康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必須保證高職學生具有健康的身體素質,應對未來高強度的工作要求。而高職學校在保障學生健康發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責任和作用[3]。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體系的建設中,學校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滿足學生的體能要求,保證高職人才的素質,以及結合學生體能的現狀、興趣和愛好,設立多元的體能訓練體系,滿足學生的專長需要。
與普通的本科高校相比,高職院校在教學方面更加注重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教學更偏向就業。目前社會上的各種用人單位都十分看重人才的體能水平,但是不同的職業對體能的要求不同,所以高職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應該建立正確的職業體能訓練觀念,充分分析各種工作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要求。
高職學校的領導決定了學生的職業體能訓練計劃和目標,所以學校領導必須改變陳舊的思想,認清社會對高職學生更為全面的素質要求,主觀上接受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有利于學生擇業、就業和創業的理論。確保制訂出科學的,符合人才職業發展計劃的職業訓練方法[4]。體育教師是高職學校體能訓練的執行者,決定學生體能訓練的內容、方法、管理模式、評價方法,體育教師同樣要改變思想觀念,必須在職業體能訓練中建立“以人為本”的訓練模式,充分結合職業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同時在體能訓練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灌輸正確的訓練觀念,保證學生能正確看待身體機能對未來發展的作用,并形成自主訓練的習慣。
體能訓練教材對體育教師和學生開展體能訓練有著關鍵的指導作用,是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目前,多數高職學校的體能訓練內容都只是離散地出現在教材內容中,而且內容的介紹也并不全面,大多數都只是從宏觀層面上介紹如何進行職業體能訓練,但是并沒有真正結合學生的職業需求,所以存在體能訓練與教材之間脫節的情況[5]。實際上,高職學校的專業性很強,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對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體能。例如,警察學校,學生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體能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爆發力、靈敏性等,滿足未來職業工作的需要。因此,高職學校應結合學生的職業需求進行體能訓練教材的開發,針對不同的職業工作內容,設置不同體能訓練內容。
為保證教材開發的精確性和易用性,高職學校可以通過學生和教師收集教材編寫的意見和建議;為了解不同職業的真實需求,高職學校可以和用人單位交流,分析不同崗位的職業病,針對性地制定體能訓練內容。學校可以組織本校體育教師自行進行教材的研發,也可以聘請校外專家指導教材的設計和研發。為了進一步提升教材的針對性,學校還可以選擇一定數量的學生加入到教材的研發工作中。
高職學校的生源比較多樣,而且專業也比較廣泛,因此造成他們所處職業的體能需求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體育教師需要選擇職業體能訓練模式,因材施教。但實際上,很多高職學校在指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往往都使用“一刀切”的模式,對任何專業,都采用相同模式和教學方法,所以體能訓練存在僵化的問題,并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預防職業病[6]。雖然對不同的專業采取針對性的教學能夠減輕體育教師的教學壓力,也有利于體育課的統一實施,但是實際作用很差。因此,體育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職業需求,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實踐工作中,體育教師需要依據不同專業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要求,采用針對性的訓練方法。比如,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要通過體能競賽,小組對抗的方法,提升他們的動態身體素質,包括爆發力、敏捷性等。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理解不同職業對體能的要求,為學生創造一個符合體能訓練環境的平臺。
評價體系的建立能確定學生的身體素質,確定有哪些素質需要加強訓練,所以評價活動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對整個教學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職業需求的視野下,教師需要做好對體能訓練活動的評價,還要判斷學生的身體素質、各項體育活動的能力,以及從學生的專業出發,判斷學生的體育活動情況[7]。另外,學校領導也需要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評價,衡量學生的職業體能訓練理念、方法和內容是否能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除了直接評價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要對學生參加體能訓練的動機做好調查,包括學生的體能訓練態度等。同時,需要定期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體能訓練是否滿意。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體能素質,學校應該為參加體育課程的學生建立體能檔案。從學生入學開始,就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調查,并且做好數據歸檔工作。在建立體能檔案之后,還需要定期進行學生的身體素質檢查,同步和更新數據。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體育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資料調查能力、分析總結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在教學管理工作中,也應進行相關數據的檢查,分析學生體能的發展趨勢[8]。
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也要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為保護學生的更好發展創造條件。當前社會有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高職學生要在社會上立足,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確保他們可以具備更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而職業體能訓練也能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由于體能訓練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且訓練內容比較單一,可以提升學生意志力和自我調控能力。教師在訓練的過程中采取小組競賽等方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變化,及時調整訓練內容。
為了吸引學生參與體能訓練,學校可以開設特色體能訓練課程,使學生對體能訓練有更積極的主動性。例如,在體能訓練中增加民族體育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體現當地的地域特征;開展賽龍舟等活動,吸引學生參加,達到弘揚民族體育精神的目的。
為了訓練高職學生的體能,高職學校的領導需轉變辦學理念,并認識到體能訓練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作。為了能培養更多的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高職學校應該構建體能訓練的培養體系,做好評價工作,為學生未來的長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