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樓,黃宏杰,周 琴
(南京醫科大學,南京 211100)
目前,世界經濟正在不斷地向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以及大數據的廣泛運用,我國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所以,高校要從自身的行政權力、政治權力、學術權力等自身結構出發,樹立審計觀念和危機意識,在高校內部構建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進而促使自身發展和完善,并且對高校權力運行要不斷地升級和轉型,還要不斷地改變高校內部各項工作的開展方式,對企業與時代發展要求不相符的部分,要積極及時地進行調整,促使高校在健康穩定發展的教育領域中,能夠實現長效的發展[1]。
構建高校的內部審計監督體系,還可以對戰略發展目標進行有效的實現[2]。實際上,內部審計監督體系不僅體現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的科學性,同時,也進一步提高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效率,另外也促使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結構得到了良好的優化,同時與OCR、ADSS 等互聯網信息化平臺相互融合,并利用目前最為先進的審計監督模式,從而有效地控制高校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危機與風險[3]。
高校事業發展和持續穩步推進過程中,最具先導性和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內部審計監督工作,這項工作不但可以及時地發現問題,還能良好地解決問題,因此,在構建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同時,也要對教育發展新常態進行有效的分析,及時把握住轉瞬即逝的發展機遇,對高校進行長期的規劃和部署。
內部審計監督體系,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對高校日常教學、科研、行政工作進行標準化、細致化的監督,同時進一步完善管理流程與監督流程,進一步加快高校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構建,并且還可以對學校工作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敦促,進而促使高校在審計監督工作更加體系化及規范化,可以對內部的行政權力運行、政治權力運行、學術權力運行進行有效的控制,而在此基礎之上,還可以對高校權力運行模式以及組織管理結構進行有效的升級和轉型,可以使高校教育事業管理系統性以及科學性得到極大的提高,進而使內部審計監工作的綜合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目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時期,而高校內部審計監督和運行需要現代化管理模式,傳統的高校內部審計監督模式無法與大數據時代的特征進行匹配。所以,高校要構建比較高效的內部審計監督體系,必須要依據教育發展新情況新常態,在現實性與科學性的基礎之上公正客觀地對內部審計監督體系進行評價,及時發現體系中與時代發展不符的部分,有針對性地加以完善,從而充分地發揮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功能與作用。
高校要認識到內部審計監督體系中組織結構的重要性,并且要不斷地對其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完善,在對內部審計監督體系進行構建的時候,要對內部審計人才隊伍建設的作用重視起來,同時,還要與大數據時代特征相互結合,并且要按照構建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要求,來不斷地挖掘人才隊伍以及潛力,進而促使企業的組織管理結構可以進行有效升級和創新[4]。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以管理層面的深化和技術作為發展起點,以應用智能化平臺作為補充,將績效考核標準作為終點,促使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可以形成一個內部的發展鏈條,協調性和系統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實務未動,制度先行[5]。在目前新形勢背景下,高校在構建審計監督體系的過程中,要把統一、科學作為原則。但是在當前階段,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對于未來的發展缺乏長遠的考慮,只注重高校短期的經濟利益,同時,在沒有對制度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急著開展實務,從而缺失了操作規程與相關的制度,并且這種現象不僅降低了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綜合效率,同時也進一步制約了教育事業穩定發展,并帶來了比較大的限制,導致高校管理人員對內部審計監督體系失去了熱情和信心,甚至棄用內部審計監督體系,同時也不能很好地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教育、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社會職能。
把客觀性作為有效的保障,對具體的工作流程進行聚焦,然后對內部審計監督工作開展動態的評價機制,可以幫助高校發現之前內部審計監督工作中一些不足的地方,從而促使對存在的不足部分進行反思,進而提高處理內部審計監督工作問題的能力[6]。而在當前階段,要想在內部審計監督體系中構建動態的評價機制,首先,高校教育要把行業內外構建審計監督體系的優秀企業作為學習的典范,并組織全體審計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管理崗位人員學習他們的經驗,并對照自身的內部審計監督體系,分析不足的地方,再進行優化和改進,提高內部審計監督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其次,還要與實踐相結合,對出現的一些經濟風險和行政風險進行充分分析,然后再調整和審核內部審計監督各個工作環節,并且在對風險進行管控的時候,要積極地引進一些先進的電子化風險管控平臺,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進行責任機制的建立,如果發生問題,要對出現問題的環節和責任人進行及時定位,降低風險和損失,從而提升內部審計監督工作的效率。
把現代新的思維模式以及新技術作為重點,把科學性作為前提條件,對內部審計監督體系進行構建,從而推動內部審計監督工作的順利開展[7]。在當前階段,推動審計監督體系的高效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高校自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和借鑒,對典型和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案例進行學習和分析,借鑒它們的一些優點,取經典案例中一些值得學習的部分,來彌補高校自身內部審計流程等方面的一些缺點,在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要結合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行政工作要點,使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構建與基本制度相符合,促使全校上下齊心協力,有效推動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建設與運行。第二,在對實際工作進行分析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同時還要結合之前內部審計工作經驗,制定內部審計監督工作操作規范與基本流程,對遇到的一些經典案例,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總結,同時,還要預測在以后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突發情況,然后制訂相應的應急預案,并且還要盡量避免因個人原因而導致工作發生失誤,給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第三,充分發揮規模效應,使各項審計工作之間可以合理協調,并且各項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在對內部審計監督體系進行構建的時候,要以高校整體的發展規劃為立足基礎,對高校內部各個學院部門聯系進行密切的關注,進而使規模效應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高校全面發展和進步。
目前,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發展過程中,要想有效地保障運行的效率,就要完善高校內部審計人才儲備以及管理機制,為高校長期的穩定發展帶來持續動力,對內部審計監督體系進行構建的時候,有效地增強人才隊伍建設,促使全校自上而下認識到審計監督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并且還要把這個體系的構建作為第一重要的工作,以點帶面,利用工作導向力來逐步開展各項工作。高校審計監督工作要把內部教育培訓作為重點,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和提升高校內部審計的認識程度:第一,要增強內部審計監督工作隊伍建設,并且,要從長遠發展規劃方向出發,對審計監督中的各項工作以及智能地位的優先級進行有效地提升,促使審計監督工作實現專人專責,同時,還要順應時代的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模式,進行流程優化。第二,可以邀請審計監督專業領域中的專家和學者,開展關于這方面的專題講座和培訓等,進而促使審計監督人員的綜合素養得到良好的提升[8]。另外可以利用校園招聘與社會招聘相互結合的形式,選擇專業性強的高水平人才,促使高校內部審計人才隊伍具有一定的平衡性。第三,鼓勵審計監督人員參加國家開展的相關資格證的考試,促使工作人員在工作的時候實現持證上崗,促使中高水平專業的工作人員數量比例有所提升,把內部審計監督體系作為一種強大的動力來支撐企業的運行。第四,對審計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進行有效的完善,在績效考核體系中將工作人員的實務工作納入進去,同時還要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并且還要把工作責任落實到個人,獎罰要分明,進而從根源上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熱情和積極性。
當前,高校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快速變化,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構建日益重要,內部審計監督體系不僅對高校的持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對未來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雖然,在目前階段內部審計監督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點,但從客觀性和科學性以及工作力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加強戰略規劃,還是可以有效地推動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構建,并且進行靈活運用,從而保障高校教育事業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