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格日勒 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
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作為蘊含著大量思政元素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不僅是中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實現高校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載體。在新的時期,高校武術教學應當抓住課程思政改革的契機,深入挖掘武術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其與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充分發揮出高校武術課程思政的作用。
課程思政是指深入地挖掘各學科的思政教育資源,使各學科教學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最終形成高校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課程思政的內涵具體來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從本質上來講,課程思政突出的是立德樹人,是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后備人才;二是從表現上來講,課程思政表現出同向同行的特色,即思想政治教育與各科課程互融共同,共同發展;三是從結構上來講,課程思政體現出多元統一的特點;四是從思維方式上來講,課程思政主要表現為科學創新的思維。
中華傳統武術蘊藏著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所以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背景下,高校武術教學應當深入地挖掘武術中的優秀文化資源及其思政內涵,充分發揮出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說,高校武術和課程思政的契合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育人理念方面的契合。課程思政教育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各門課程當中,將所有課程的獨特教育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高校武術教學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掌握武術動作技術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觀的構建。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武德、民族精神、和諧理念與民族精神上,學生在進行武術學習的過程中,思想行為不斷地接受武術文化的熏陶,在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上能夠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二是在育人主體方面的契合。課程思政教育是新時期國家針對高等教育提出的重要舉措,目的在于使高校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武術在實現思政教育目標方面,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習武先習德”,在武術的傳承發展過程中,習武之人道德素養水平的高低始終是重要的考核標準。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逐漸養成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最終擔負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三是在育人內容方面的契合。課程思政育人的內容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自信心。中華傳統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武術文化的完美結合體,蘊藏著舍身報國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謙和有禮的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等,因此其價值不僅局限于武術動作技能的傳授,還在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染而得到思想道德層面的升華,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武術育人內容的內涵是不變的,所以高校武術與課程思政教育在育人內容方面是契合的。
目前,多數高校武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為忽視武術中所蘊含的豐富育人內容,只是將武術作為一項體育項目進行教學,最終的考核也是以學生的動作技術完成程度為標準。例如,雖然在武術課上教師都有教學生抱拳的禮儀動作,但是多數教師并未深入地講解這種禮儀的深刻內涵,僅僅是將其作為武術套路開始和結束的必要動作來講授。多數的武術教師并沒有充分意識到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武德、武禮等的培養處在較低的層次,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只有武術教師真正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深入地挖掘武術中的思政內容,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地融入武德等思政元素,才能夠真正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目的。
目前,多數高校的武術教學課程考核評價標準較為單一,主要是以學生的武術動作技術完成度為考核標準,相關的武術理論知識等的考核處于真空狀態。由于考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導致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武術文化內涵的教學并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他方面的情況也得不到及時的反饋評價,學生很難真正地對武術產生熱愛和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對教學的效果也產生不利的影響。教學評價方式偏重于量化,這就使得武術的育人內容等不到充分的挖掘、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武術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說必須要對高校武術課程的評價標準進行完善。
高校武術的教學效果與教學環境氛圍的營造密切相關。目前,高校武術教學環境氛圍營造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一是大多數高校的武術場館布置較為簡單,并沒有利用一些武訓、武諺等進行氛圍的渲染,更有一些高校在場地、器材上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武術教學在戶外操場上進行,遇到天氣不好的情況,甚至會導致教學計劃無法順利完成。二是多數高校武術教師在教學中很少使用音樂伴奏,主要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講解—演示—練習”的教學方式,沒有新意并且較為枯燥,不容易激發出學生武術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多數高校并沒有專門的武術服飾要求,學生在武術課上的著裝基本上就是運動服,這在很大程度上就缺少了一種心理上的儀式感,也沒有發揮出武術服飾的文化作用。可以這樣說,高校武術課程教學環境思政氛圍的不足,對武術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如果想要更好地在武術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就必須要不斷地提升武術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在武術課程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武術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起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同向并行的育人理念,要自覺地將課程思政融入武術教學中,深入挖掘武術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充分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二是武術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對武術中思政元素挖掘的能力,要意識到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蘊藏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真誠有信的倫理道德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等,在對這些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挖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對武術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能力,努力將思政內容與武術教學融合到一起。三是武術教師應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思政教育相關培訓講座,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和融合教學的水平。武術教師要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轉變傳統“重動作傳授技術而輕價值觀引導”的教學觀念,在有限的課時中,積極創新教學手段方式,將武術動作技術和文化價值觀念滲透并向前行,以便最終實現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
教學評價既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又是教師教學計劃調整的依據。課程思政教育目標是否實現,主要還是得通過教學評價體系反映出來。武術教師應當注重教學評價標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要改變現下的偏重于學生動作技術完成度等結果性評價而忽視學生價值觀塑造等過程性評價的現象,建立起科學的、全面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既對學生的武術動作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又對學生參加武術相關活動的表現和課堂態度表現等情況進行評價,全面激發出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同時,還要將武德、武禮等文化層面的內容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對學生價值觀、禮儀和意志品質等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夠最終實現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
首先,高校應當加強對武術場館的建設和相關器材的配備,并且在武術場館中要懸掛一些具有震撼力的文字口號或是張貼具有吸引力的海報等營造出良好的武術文化氛圍,令學生在場館進行武術訓練時,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武術文化的熏陶。其次,武術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各類場合上武術服裝的穿戴要求,突出武術服飾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明白武術服飾的重要意識,并且強調武術服飾內蘊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高校可以利用學校的宣傳欄、校園廣播等宣傳武術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還可以在校園里放置雕刻有武術諺語的景觀石或是武術大師的雕像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受到武術文化的熏染。
武術課程思政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悟到武術動作技術背后的文化價值,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促進武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可以從提升武術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完善武術課程思政教育評價標準體系,以及營造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環境氛圍三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