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勝利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水土保持工作站
水旱災害的記載頻繁地出現在史料中,我國作為農業發展大國,自古以來便深受其害。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不僅對農業生產造成了阻礙,更是對農民經濟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害。本文從水旱災害的危害出發,闡述災情發生前后防災減災的建議,為防治水旱災害工作的開展提供完善的理論支撐。
水旱災害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糧食的產量與質量。糧食產量降低會影響到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阻止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引起人們不同程度的恐慌。質量低劣的糧食進入糧庫或市場會對國家糧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糧食安全問題出現重大失誤會降低民眾對國家的信心[1],使得國家公信力降低,嚴重時甚至會動搖民心,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
由于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為了追求短期效益,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被廣泛采用。為了掠奪耕地資源、放牧資源等采取的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等強硬措施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植被生態不堪重負。一旦遭遇水旱災害,土層結構隨之破壞。遭到破壞的土地因為自身調節能力不足導致表層肥沃土壤隨之流失。土壤是作物生長的根本,表層肥沃土壤的流失會導致土地資源匱乏,嚴重影響該地農業長期發展。
由于農業收入是農民賴以維生的重要經濟來源,水旱災害的影響首先直接體現在農民收入上。水旱災害不僅會降低受災時段的作物產量,還會破壞農業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種情況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帶來的一大批問題是長期性的。在災情嚴重的年份,糧食的匱乏甚至會影響農民基本生活。反復出現的災情得不到控制會長時間阻礙農業發展,甚至會出現一個地區由富變貧的現象。
當水旱災害頻發引起的災害在短期內得不到有效解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低限度時,最惡劣的情況是發生大規模災荒。生存資源的匱乏可能導致社會正常秩序變得動蕩和混亂,根據以往經驗,災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時,對生存資源的搶奪甚至會升級為惡性傷人事件[2]。
水旱災害防御系統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災前防范,即利用大數據預測降水和干旱情況,及時通報,利用新媒體等進行信息發布;二是災中救助,在災情發生時迅速動員各單位部門進行積極救援,盡量減少由于水旱災害代理的巨大損失;三是災后及時統計受災情況,對受災群體及時撫慰,促進災后秩序重建。要做到災前、災中和災后統一協調就要建立以政府為主體,其他各級部門配合,社會各階層普遍參與的模式。
首先政府是水旱災害防御系統的主體,其發揮著統籌管理、協調各方人力、資源等的指揮作用。作為整個防御系統的中樞,需要針對災情制定合理計劃,對物資流向進行規劃,確保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災后應動員各單位部門對被破壞的基礎設施進行重建,總結經驗教訓,重新規劃布局。
其次是作為受災主體的農戶、企業和社區。受災主體要在政府的統一指導下,在各部門具體措施的救援下,對自身安全與經濟進行保護。配合救援團體積極自救,并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實施互救。企業應通過加強自身基礎能力建設,構建防災設施,防止企業員工傷亡,保障災后生產能力,提高抗風險能力。各社區應響應災前防范的號召,對社區內的居民進行宣傳,提高防災意識與自救能力[3]。農戶應響應學習號召,豐富自身知識,聽從指揮,開展自救。學習科學農業生產方法,合理布局作物種類,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科學種植,減小受災范圍。
最后是自發組織的民間團體。除政府組織的救援團隊外,自發組織的民間團體同樣可以為災區重建、災民安置等作出自己的貢獻。以往的災情充分驗證了這一點。一般來說,民間團體提供的援助分為兩種:經濟與人力。民間團體對災區經濟上的援助可以緩解地區財政壓力,捐贈必需物資為災區人民提供基本生活保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物資嚴重短缺的情況,但不能作為長遠之計。大批志愿者奔赴災區,為災區群眾發放物資,提供人力援助,保障災區人民生命健康。國家及各級政府應當鼓勵非政府組織或個人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對災區群眾展開救援,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或個人進行褒獎,形成全社會關心、全國援助的氛圍。
首先利用現代監測手段,建立健全預警體系。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充分結合氣象預報、水文狀況等因素實時判斷災情發生的可能并及時進行通報。完善的預警體系應當具備覆蓋面廣、預測準確性高、各部門協作高效的特點,從而抓住災情發生前的關鍵時間進行減災。
其次應急響應機制協調有序、反應迅速、運轉高效。應急響應能力即災情發生時快速解決問題,迅速安置群眾,盡可能保證財產安全的能力。是對各級政府應急預案是否完善、應急響應機制是否建設完備的一個考驗。它對各部門提出的要求是:部門責任清晰,不推諉扯皮;部門間信息高度共享,優化審批流程,反應迅速;提高應急服務能力,具備專業能力才能有效保障人民安全。
我國水資源具有時間、空間分布上極不均衡的特點。旱澇災害頻發導致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失去自身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在受到旱澇災害時會產生毀滅性的破壞。災前運用科學合理的生態學知識恢復植被等天然資源,可以有效降低損失,防止不可逆轉的傷害,災后也要重視對生態的恢復,旱澇災害往往會導致當地生態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應該結合經驗盡快恢復,防止影響后續發展。恢復生態環境是從根源上保障后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政府加大對生態環境補償力度。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規模比較大的建設活動,必須要以中央政府為主導,通過財政撥款與制度制定保障生態環境建設順利實施。堅持這一建設就需要放棄短期利益,加強資源投入,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措施如堅持退耕還林還草制度、建立自然保護區等[4]。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礎建設支出,為水利工程建設提供財政支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民眾自愿參加,幫助生態脆弱區自行恢復。
其次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補償機制。由于科學技術不足,產業鏈發掘不充分,管理機制不成熟,我國加工業往往將農副產品等自然資源直接作為原料利用。原料生產者承擔生產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引起的損失,而加工者無須承擔成本。這種只享受利益不承擔損失的做法對原料生產者極不公平,不利于兩者后續合作。在災害頻發的背景下,這一趨勢愈發突出。生產方與加工方作為互惠互利的關系,國家應當將一部分風險從生產者轉移到加工者身上,從而減少生產者破產風險,提高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企業加工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也應由企業買單,國家應加大對資源消耗型企業的規范力度,引導企業承擔責任,不能以犧牲生態的方式實現短期發展。各級環保部門應督促企業主動維護受損生態,必要時采取法律手段。
土地功能的分區情況往往是影響災后恢復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對土地進行布局時,應以因地制宜為導向,合理安排耕地位置、農作物種類、基礎設施的位置等。根據地區氣象特點培育適宜品種,干旱地區選用耐旱品種可顯著降低灌溉量,避免水資源過度使用,因時制宜,靈活制動。學習國內外先進灌溉工藝,節水的同時提高作物吸收水分的效率。為農民普及專業耕作知識,提高作物管理能力。在專業知識指導下,提高土壤肥力與保水能力,避免水土流失。在雨水強度大的地區,實施排水系統的建設,及時檢查泄洪設施。
在已經獲得先進種植技術的地區,可適當開發農副產品產業鏈。延長農產品產業鏈不僅可以分擔災情對農產品生產的風險,還可以成為創收的又一重要途徑。與此同時新型農業蓬勃發展,其他行業與農業相結合的方式引起人們的關注。發展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探索新型農業發展道路,與旅游業等結合,既能提高知名度,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又能將產業所得回饋生態退化問題[5]。為新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這一系列舉措可以實現發展與環保共贏,取得長期效益。
從長遠看,興修水利是減災體系的重要一環。大型水利工程往往具有跨區域的特點,需要綜合各區域特點,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地方財政無法支撐,因此需要政府在宏觀角度主導,實現多區域協作。此外,在建造新型水利工程的同時還要對原有的、不適合當前減災要求的工程進行修繕、改造。通過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實現水資源的調配,可以有效抵消水旱災情的影響。
在進行水旱災害防御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加大智慧水利信息平臺的建設,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重點建設水庫調度、指揮調度、洪水預報預警、旱情研判、汛情快報、決策會商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防御平臺。將氣象、雨水情況、山洪災害、防汛值班和防洪工程等相關信息通過一張水利圖進行匯集展示,從而為旱災和汛期的時候提供很好地決策依據。將現有的國家防御體系進行整合,實現洪澇災害檢測預警體系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覆蓋,從而為實現國家智能化的水旱災害防御體系提供有力的支持。
要根據我們國家水旱災害防御體系構成的特征來完善旱災和洪水風險管理體系,并將這一體系很好的融入現代化和智能化的水利建設體現中。這樣就能夠在全面評估國家水旱災害的形式方面建立一整套水旱災害管理體系,如防汛抗旱調度指揮、各項工作的決策和管理、公眾參與和相關技術培訓等,從而有效地降低我國各地的水旱災害風險。
綜上所述,對水旱災害影響的調查顯示,我國需要建構一個以政府為核心的水旱災害防御體系。這要求各級政府在統一指導下,充分發揮協作精神,調動民間組織力量,鼓勵各方參與。還要在統籌安排下興修大型水利工程,發展生態農業,從而實現這一防御體系從災前預警到災后重建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