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 王翔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等十個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印發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的通知》(以下簡稱“導則”),在《主要類型特色小鎮建設規范性要求》部分,共列出了九類特色小鎮,其中就有體育運動類小鎮,鼓勵發展球類、冰雪、水上、山地戶外、汽車摩托車、馬拉松、自行車、武術等八類項目。這為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描繪了更廣闊的藍圖。因此,如何借助政策與市場優勢,加快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成了重要研究課題。
首先,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體育需求的創新探索。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源于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構成的多元背景,其不是體育與特色小鎮的字面組合,也不是特色小鎮加入體育的簡單堆疊,而是強調將體育產業與文化有機融合到大眾健身、日常生活等之中,注重民生和以人為本,建構具有體育產業與文化內涵的復合型功能載體空間。這不但強化了其本身具備的強身、休閑、療養等功能,同時也能夠承接體育體制改革釋放的體育資源,多元化開發體育功能,讓體育事業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其次,是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實踐。[1]從太倉市的天鏡湖體育電競小鎮、北京豐臺足球小鎮,再到承德冰雪體育特色小鎮、水北鎮旅游體育特色小鎮等,這些地方的體育特色小鎮通過走體育+發展路線,如體育+旅游、體育+健康、體育+教育等,將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產業資源與體育文化相連接,實現了體育事業與區域經濟產業的跨界融合與共生發展,顯著提升了區域整體發展水平。以水北鎮旅游特色小鎮為例,其通過與云靈山景區的合作,將地域美食文化、地方性賽事舉辦權、飛拉達攀巖等引入到體育特色小鎮之中,不僅提升了區域旅游游客總量,同時也帶動了景區與周邊消費增長,產生更多的工作崗位,增強了當地的社會吸引力。
在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國家與地方政府扮演著制度支持者、資源統籌者、建設指導者的角色,其通過積極提供扶持政策、治理政策、規范政策,能夠幫助體育特色小鎮解決建設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經濟、文化、景觀等問題,科學推進體育小鎮規劃,作出有特色的跨界融合的架構設計,協助各種資源的有效導入,促使體育特色小鎮找準優勢、凸顯特色,朝著少而精、少而專的高質量發展方向,確保其在建設發展的路上不迷路、不跑偏。
社會公眾在我國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起著主動作用,是對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需求動力。只有社會公眾形成健身意識與體育文化消費意識,才能夠引發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大批量與精品化市場需求。媒介技術是拉近社會公眾與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重要工具,能夠促使社會公眾以一種樂觀與開放的態度看待體育特色小鎮,潛移默化地提升社會公眾對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好感與認同,進而促進全民體育消費時代到來,讓具有綜合能力的市場主體參與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
體育特色小鎮服務人才在我國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起著紐帶與推廣作用,是直接接觸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建設需求和供給系統的力量。無論是體育小鎮的整體規劃,還是特色內容的精細打造,都離不開體育特色小鎮服務人才的支持,能夠防止不利形勢出現,提升體育特色小鎮市場吸引力與可持續運營能力。當前,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逐漸進入發展、深化的新征程,這比過去任何時期都需要專業化的體育特色小鎮復合型人才。[2]因此,如果想要加快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就要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廣泛凝聚人才第一資源,不斷壯大體育特色小鎮人才隊伍,為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注
入源頭活水,促使體育特色小鎮永續發展、經久不衰。
體育特色小鎮的供給系統指的是體育特色小鎮的核心服務內容,包括產品項目、服務內容、特色資源等多個要素,主要通過物質和服務的提供,來培育特色體育產業鏈,滿足需求方的多方面的需求。在當前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市場空窗期,供給系統要建立良好的可行性研究,建立多方管理機制,積極進行供給側改革,在開創戶外體育精品旅游路線、產業鏈延伸與消費支撐、打造基于深度體驗消費階段的體育產品等層面下功夫,設計出特色發展的產業模式。
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是體育特色小鎮集聚資源、項目創新、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能夠為體育特色小鎮頂層設計制定正確方向,促進相關項目有效落地與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充分發揮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引導性與支持性作用。一方面,要優化與完善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性政策。地方政府可結合區域內體育文化自然、文化與產業資源,圍繞產業確立、建設邊界、資源開發、建設方式、監督管理等問題,構建區域內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清單,并對其進行實時監督、引導、評估;出臺諸如《地方性體育特色小鎮規范建設若干意見》《地方性體育特色小鎮高質量建設若干性意見》等指導性政策,并推進規范糾偏、典型引路的指導性制度建設,來推進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模式創新、治理創新、內容創新,解決體育特色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定位不清、盲目建設、千鎮一面、質量不高”等問題,打造人民需要、特色鮮明、的體育特色小鎮。[3]另一方面,要優化與完善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支持性政策,地方政府應做好體育特色小鎮的金融、稅收、土地、市場、產業、規劃運營等層面的政策支持工作,建構各類資源協調整合機制,制定持續性的對接服務,解決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瓶頸問題。比如對審批通過的體育特色小鎮,設置公益性財政資金支持政策,將其納入地方政府專項金融支持范圍,給予一次性經費資助,減少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資金壓力與成本。
媒介是體育文化的新裝,以網絡直播、短視頻、自媒體平臺為主的媒介力量,能夠以圖形、文字、視頻等形式構成具有符號表征的體育消費符號,形成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與消費文化的共生機制,吸引更多社會企業與公眾加入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因此,要學會運用全媒體傳播的力量,為體育特色小鎮建構營銷平臺,推動體育特色小鎮消費文化盛行。一方面,要借助多媒體格局構建熱愛體育的社會文化。將體育賽事消息、地域體育文化元素融入網絡直播、短視頻、地域公共藝術空間等媒介環境中,促使體育文化精神傳播得更快更遠更廣,來增強體育消費的普及與創收潛力,為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奠定文化氛圍。另一方面,要借助多媒體格局構建熱愛體育消費的社會文化。通過加強體育消費的生活方式報道、優化體育特色小鎮市場營銷方案等方式,對體育特色小鎮消費進行宣傳,增強體育特色小鎮的社會滲透力;并借助體育+娛樂、體育+旅游等體育資訊來推行體育消費文化,開發社會公眾對體育消費享受的欲望,打開他們對精神物質文化需求的新理解,并使相關企業能夠利用這種外部性力量搭便車,助推體育特色小鎮開發建設。
專業性與職業性的體育特色服務人才,對于體育特色小鎮做大做強當地特色品牌、衍生新的產業產品、小鎮的整體運籌具有深遠且重要的價值。因此,應當重視體育特色小鎮人才的培育與職業保障工作。一方面,要加強以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為職業導向的人才培養。為了良好解決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小鎮產業品牌、如何設計未來產業鏈結構、以何種模式壯大盈利等問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三者之間的協調,可鼓勵地方高校依據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人才缺口,開設體育旅游專業、智慧體育軟硬件開發專業、體育產業管理專業等對接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人才培養課程,打造專、精、通的復合型相關人才;除此以外,也可鼓勵退役運動員、高水平運動員、高校體育畢業生、民間體育傳承人等群體接受相關的職業知識培訓,加入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實踐中。[4]另一方面,要加強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人才的職業保障。從職業地位、福利待遇、工作保障等層面入手,讓體育特色小鎮服務人才留得住、用的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事業中,激發行業內生動力。
國內外體育特色小鎮的基本經驗,涉及品牌推廣、特色塑造、經營機制等多方面內容,有助于為我國體育特色小鎮提供方法論與認識觀,創新體育特色小鎮的資源整合與運營模式。因此,要推廣國內外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的基本經驗,促使體育特色小鎮依據自身優勢來調整發展模式,占據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一方面,要做好國內外體育特色小鎮的經驗總結。可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建構基于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的數字化資源信息庫,將國內外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資源分析、產業理念、具體謀劃等信息全面記錄在數字化資源信息庫中,為其他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提供示范模板與智慧經驗;另一方面,要做好地域體育特色小鎮的創新實踐。要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科研機構在體育特色小鎮中的“智慧錦囊”作用,鼓勵地方高校、科研機構結合區域內人文資源與市場調研結果,分析區域內市場條件與經濟基礎,為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出謀劃策,推進實現體育特色小鎮IP化構建。
顯然,加快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能夠幫助區域經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實現多業態融合發展,助力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因此,應當從政策供給、文化塑造、人才支持、經驗借鑒等維度出發,加快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