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枝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21
體育作為五大幸福產業(精神文化產業)事關民生福祉,據有關數據顯示, 體育產業增加值每增加1%,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04% 。[1]我國貧困范圍廣、任務重、體系復雜,又因體育覆蓋面廣、產業鏈長,實現全面脫貧僅靠體育部門或組織獨立是完全不夠的,仍需社會其他部門或組織相互扶持。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促進體育制造業轉型升級,體育服務業提質增效。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體育+文化”“體育+旅游”“體育+健康”“體育+養老”等“體育+”成為區域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是兩大產業價值鏈條進行優化與重組,從生產、整合與發展各個環節集聚力量可實現人才、產品、技術及資源等共享,提高其工作效率,使得不同資源能有效的整合、科學的分配。“體育+”或“+體育”的扶貧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因貧施策原則,發展貧困農村地區特色化體育資源,可以使得體育與其他扶貧主體之間優勢互補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達到“1+1>2”效益,使“體育搭臺,經貿唱戲”在貧困地區釋放更大的能量,有利于推進體育與其他產業提檔升級。如涼山彝族火把節,達體舞、斗牛、斗羊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備受游客們青睞,傳統的體育文化與豐富的旅游文化相融合,保存了傳統的體育項目又吸引了眾多游客的到來,拉動了當地的經濟水平。貴州岜沙苗寨、瑤山古寨等少數民族村寨通過建設民俗博物館陳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器械道具、知識圖譜、人物雕像等方式既向游客展示當地的村落體育文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盧梭指出“虛弱的身體使精神也跟著虛弱。”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于江蘇省調研時提及“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曾說,人們常把健康比作1,事業、家庭、名譽、財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圓滿全系于1的穩固。而缺乏身體活動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占全球死亡人數的6%,除此之外亦是慢病發生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2]相關調查顯示,中國85%的人死于慢性疾病,貧困地區人民因療保健系統薄弱,作息不規律、飲食營養不良等患慢性疾病,威脅到了健康與社會的發展,給政府及社會帶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大量研究表明運用體育鍛煉運動處方的方式,對慢性病進行干預,可有效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而提高勞動力工作年限和勞動生產率,助推貧困地區在健康方面脫貧。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將全民健身作為“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并要求使其“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公式定義為健康=醫療(8%)+遺傳(15%)+環境(17%)+生活方式(60%)。對于個人健康而言,生活方式干預的可控比高達60%。體育作為以發展身體,增強體質為本質特點的身體文化活動,已成為人們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質量的作用,且隨體育系統價值的多元化與新時代跨界融合大趨,體育越來越多的滲透到各個領域,因其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責無旁貸。[3]
文化是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 同時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載體。全面建成小康指的不僅是經濟上進步,更是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同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及下形成的某一民族文明與文化的結晶,且蘊含著該地區的特有的文化底蘊。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體育活動相關的身體運動,具有民俗性、群體性、運動性等特征,是文明與體育的結晶之物,體育活動相關的身體運動,更是一種“活態人文遺產”。[3]而傳承民俗體育文化需要練習者通過口耳相傳、身體示范或資料記錄等方式。[4]我國的民族體育文化擁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發揮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者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激發貧困地區自身的文化活力,以“體育+旅游”“體育+文化”“體育+大數據”……的精準扶貧方式,豐富我國的傳統文化,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下去。
“體育+”或“+體育”扶貧模式并非是簡單的套用成功扶貧案例模板,如若“體育+”扶貧模式不考慮貧困地區地域、資源及民族差異,其扶貧效果反而適得其反。體育+扶貧模式發展過程中政府及有關部門應改革創新體育資源配置,在可做增量的地區,于量與質一同下文章;于不可做增量的地區,充分利用其他資源,因人因戶施策,找準癥結把準脈,發展本土特色,挖掘體育開發優勢資源、注重體育文化傳承培育,實現“體育+”或“+體育”扶貧“一鄉一品”合理布局。同時也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當地的生態環境。如德清莫干山“裸心”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盤錦市大洼區發展本地特色盤活閑置資源“吃、住、游、購、娛”為一體的田園養老,拉動當地經濟的增長。
在我國貧困群眾當中, 由于教育而致貧的人約占10%左右。教育是擺脫貧困代代代傳遞的重要渠道,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更要加強民俗體育文化豐富地區的基礎教育,同時加大對貧困地區的體育器材設施配送、建設體育場地,促進全民參與體育活動。如武陵山區學校根據當地的民俗特色,將少數民族武術項目納入到學校體育教學中。一方面既提高了當地學生的文化水平,打破傳統的封建觀念,另一方面又使得當地的體育資源得以開發、體育文化得以傳承。除此之外,還可通過體育旅游傳承、產業化傳承、民族間組織傳承等方式將民族體育文化進行傳承。人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不僅是傳承技能的核心,更是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紐帶,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政策體系融入生活環境的實踐者。隨著現代文明和文化的沖擊, 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發生變化,加之傳承方式單一阻礙了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出現傳承人斷層現象,以致于一些民俗體育面臨消失的危機。而加強政府對傳承人的政策及資金扶持力度,有利于激發其內生動力,減少人才的流失,促進文化的代際傳承。
主體多元化“體育+”或“+體育”精準扶貧模式的特征,不同的知識及資源被不同的組織掌握,采取集體行動必須依靠其他組織。因此不同主體之間的協調始終是扶貧有效治理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否則相互之間的摩擦與鉗制反而會導致“反效率”的結果。搭建對話平臺,破除信息壁壘,由政府出面,召集不同部門統一協商,充分發揮其各部門的信息及資源優勢,取得協調合作的最優化效果。社會層面,互聯網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如相關媒體加強對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使其原生動力、異質文化得以凸顯,勢必可促使相關部門采取行動。于社會體育組織方面,需上下聯動,打通需求表達渠道,將工作落實到基層,打破供需錯位,達到精準供給。
地方政府是體育扶貧的發起者、啟動者、管理者,也是政策制定者和服務提供者,它對貧困地區和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政府應以目標細分為中心,明確不同模式發展的重點任務,體育賽事小鎮、體育健身休閑小鎮、體育裝備及用品制造小鎮等。全面清理“僵尸化體育扶貧地區項目”,完善考評機制,對他們的工作進行科學評價,加強對政府審核通過體育+扶貧項目的管理、評價與考核。政策法規頒布是體育扶貧工作開展的前提,但政策的實施是其發展的重點和難點,監督評估機制主要對體育精準扶貧的參與部門進行適當的約束, 以整合式的監督模式取代單部門的監管,監督各級各部門與組織的政策執行力度,將監管標準同全過程監管機制融合,使得監管的重心從監管機構轉向監管服務,[4]從而破除相關部門“重要而不迫切”的認知,使得政策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