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英
(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止馬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4100)
感官能力是指學生借助感官感知進行習作、表達的重要語文技能。感官能力由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化感官技能構成,訓練感官能力是對學生語文習作能力的再開發[1]。訓練學生的感官能力,落實教學指導工作,在習作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寫作技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情感。教師結合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感官能力,將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視覺是個體獲取信息的第一手段。在日常交流與學習活動中,學生借助眼睛的觀察來獲取信息,并在審視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感想,為后續的學習、創作與表達提供經驗。就目前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活動來看,圍繞著“視覺”開展的習作教學不計其數。比如,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會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看見了什么”,隨后讓學生圍繞著這種“看見”根據習作教學要求進行創作。觀察是應用視覺的過程,更是幫助學生掌握習作技巧的過程[2]。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針對學生的視覺進行訓練,在鍛煉學生感官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習作素養。以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中的《金色的草地》的教學為例,文章從現實生活中常見的“草地”入手,描繪草地的形態與生機,對草地進行聯想。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想到的關鍵詞是綠色、生命等,但對草地的具體形態并沒有清楚的認識,對文章也會產生疑問:草地怎么會是金色的呢?這個問題指明了習作教學的方向。教師要求學生多角度觀察草地、草坪,為后面的習作表達提供經驗。近距離觀察草地,學生能夠看見各種昆蟲、生命,草地就是一個小國家;遠距離觀察草地,草地是一塊地毯,鋪在山坡上;陰天時的草地是黑色的,晴空下的草地是嫩綠的。借助觀察活動,學生看見了草地中的“美”,形成了習作表達的靈感。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視覺來尋找習作靈感,并以“視覺”上的看見來收集寫作素材,為后續的習作表達提供經驗。
伏爾泰將聽覺定義為“通往靈魂的路”,這位思想家認為,在聽的過程中,個體才是沉靜的、具有智慧的。對小學習作教學活動來說,聽覺的訓練同樣不容忽視。一方面,“聽”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并對學生的信息處理素養進行開發;另一方面,“聽”的過程能幫助學生進行思考,在聽的過程中,學生能將自己的感受與所掌握的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形成自己的靈感。聽,是一個整合信息的過程[3]。
要想在小學習作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感官能力,教師可圍繞學生的聽覺素養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以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中的《西門豹治鄴》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將文本閱讀轉化為“聽”的過程。教師可以先利用音頻文件向學生播放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思考:《西門豹治鄴》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復雜的情感波動:西門豹是個好人,他很勇敢,愿意為百姓伸張正義,要向西門豹學習;三老和巫婆都是壞人,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能危害社會和人民。通過聽的第一個環節,學生便基于故事形成了堅定的道德觀,這種道德觀將為學生的習作表達增添正氣。隨著“聽”的深入,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如果我是西門豹,會如何保護百姓?文章中的人文之美借助聽覺進入學生的腦海中,隨著文本閱讀的不斷深入,“怎么寫”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在習作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觀察、積累與聯想,較少引導學生應用觸覺。其實,觸覺也是學生接觸美、感受美的方式。在習作教學中,教師也要抓住學生的觸覺開展教學工作,在落實感官能力訓練的同時,要為學生創造接觸美的機會。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解讀美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4]。
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中《落花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配合教材文本,以花生為教學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觸碰,用觸覺感受自然產物中的文化之美。在接觸到花生之后,學生會對花生的外貌、形態進行客觀評價:雖然坑坑洼洼,但包含圓形、弧形等幾何形狀,其實花生的外表并不丑。由此,學生提出了第一個觀點:花生是代表美的植物。在第二個環節的教學活動中,“觸碰”逐漸深入,學生對花生包含的美形成了一個新的認識:打開花生,能夠看見一個挨一個的花生豆,花生中蘊含著收獲之美。這樣的切實接觸,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創作靈感,促使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被《落花生》形容為“不好看”的花生,它真的不好看嗎?由此,學生明確了新的表達方向:對花生之美的形容,如“花生中的美”;對課文觀點的反駁,“我眼中的花生”是不同的。教師不能限制學生的靈感與思維,而是要抓住關于“觸覺”的語文知識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近距離接觸美、主動表現語文之美的機會。
關于味覺的訓練,很少有教師會將其應用在習作教學活動中。這是因為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喚醒學生味覺的材料難以呈現在語文課堂上;另外,小學生的文字積累量不足,即使教師喚醒了學生關于味覺的記憶,其也很難進行流暢的表述[5]。但味覺的訓練是感官能力訓練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教師必須調整習作指導方法。
教師可嘗試借助一些“食材”來喚醒學生的記憶,讓味覺在學生的口腔中重新活躍起來[6]。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中《臘八粥》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展示紅豆、玉米、白糖等材料,在教學活動中喚醒學生的語文表達熱情。在看見有關材料后,學生的腦海中便會閃過臘八粥的模樣。此時,習作表達活動步入正軌,教師可要求學生描繪記憶中的臘八粥。課文《臘八粥》珠玉在前,為學生提供了清晰的寫作思路:寫臘八粥的色香味,寫臘八粥的甜美。但在一些學生的記憶中,臘八粥并不美味:“年邁的奶奶為我煮粥,粥糊掉了;疲勞的爸爸為我煮粥,粥里沒有放白糖。”學生的味覺在課堂上表現出來,以情感為調味品,在別樣的臘八粥中,學生看見了不一樣的感動。教師給出的素材成了喚醒學生靈感的材料。在語文習作指導中,學生看見了多樣化的語文知識,對“作文”也有了新的認識。味覺上的經歷,喚醒了學生對事件的記憶,有助于學生形成豐富的情感。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感官能力,不能只在感官的表面價值下功夫,而是要嘗試利用感官上的表達調動學生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體驗到“不一樣的味覺”。
在習作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感官洞察力,教師不必強調感官技能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應用,只要按照正常的習作模式開展教學指導,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感官能力即可[7]。讓學生明白語文習作的學習要求,對學生的語文習作能力進行訓練,讓學生在感官的引導下了解習作要求,這是訓練學生感官能力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