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平
(四川省成都市東坡小學,四川成都 610000)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更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小學生在生活經驗、學習環境、知識點理解程度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切實可行的、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策略,以開展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活動。而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能引導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中融入相關生活案例,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認知能力及數學思維能力[1]。
例如,在“年、月、日”“時、分、秒”等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可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案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鐘表和日歷等這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增強生活體驗;借助原本較為熟悉的事物來進行數學知識的抽象化有效轉化,從而全面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在學生掌握相關數學基礎知識的背景下,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例如,在教學完四則運算、圖形的認識、單位轉換、長度的計算公式等知識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使其具備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從而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2]。
數學模型相較于理論知識更立體、形象,有了數學模型的支撐,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不僅可以有效拓展思維,還能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來理解數學公式之間的邏輯性,從而不斷提高數學邏輯思維能力[3]。
以五年級下冊教材中“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搭建數學模型所需要的教學用具,如木條、膠水等,在進入課堂后,可以先簡單講解教材中的內容,而后再與學生一起搭建模型,引導學生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棱、面、頂點,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為他們學習更復雜的幾何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理解棱、面、頂點之間的關系后,教師便可以引入公式的推理,通過模型來推出公式的原理,如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去實踐,如測量生活中看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再結合公式去計算出它們的體積和表面積,了解它們的規格等。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積極創設基于生活資源的教學情境,通過有效模擬生活情景來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以便保障理論知識緊扣實際生活,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4]。
例如,在“單位換算”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學生非常熟悉的“超市購物”為主題,有效開展模擬超市購物的情境教學活動。在“超市”中,教師可為商品設置不同的單價的卡片,并明確相應商品分類區,如水果區、零食區、蔬菜區、飲料區等,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模擬購物情境。這種方式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使其借助模擬的方式來學習新知。通過上述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生順利掌握了“單位換算”的相應內容,為后續相應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來創設教學情境,特別要重視創設生活化情境,以便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探索,養成良好的探索習慣。所以,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采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及素材,并利用示范圖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在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基本性質和特點的情況下,實現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激發學生濃厚的參與興趣[5]。
以“運算定律”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不直接進入課程主題,而是創設生活化情境來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如提問學生:“同學們騎過自行車嗎?你們最遠騎過多遠呢?”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位叔叔騎自行車旅行的視頻,問學生從中觀察到了哪些信息。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觀察到這位叔叔上午騎行了40 千米,下午騎行了56 千米。之后,教師拋出問題:“這位叔叔的騎車路程一共是多少千米?”學生思考后回答:“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教師繼續提問學生:“你們可以把這兩道算式寫成一個等式嗎?”以此引出加法交換律。由此可見,教師創設生活化情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結合數學教學內容的主題安排實踐情況,在教學案例的選擇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考慮到學生在學習中所需要的生活化知識,并將其和數學知識點相互融合,全面開展高質量的數學學習生活化活動,幫助學生切實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6]。在全面踐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全面掌握數學問題,全方位開展數學探究性活動,保障數學知識充分融入實際生活中[7]。
例如,在教學“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裝修問題,融入表面積的計算內容,從而更好地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又如,在“分、時、秒”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時間安排情況,特別是學生的作息時間安排情況,幫助學生在合理規劃日常生活的同時,使其掌握重點數學知識,具備良好的時間規劃能力。
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將生活化內容融入數學教學中,能更好地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