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玲
(浙江省江山市賀村第三小學禮賢分校,浙江江山 3241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教師要把課堂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體會到生活化學習的樂趣。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是指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信息技術和生活實際融合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挖掘可以運用到信息技術課堂的實際生活案例,并做到二者無縫對接,自然統一,使學生快速理解、快速接受,從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傳統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只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往往忽略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教師如果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站在學生的立場開展生活化教學,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知識,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給學生講解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興趣的關鍵時期,教師應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傳統課堂模式更注重單向思維和技能的培養,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符合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尋找更適合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新模式,而生活化教學恰好符合這一要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信息技術作為一門主要課程已被引入小學階段的教學體系中。這對幫助學生更早地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提早適應信息化社會,提高綜合素質具有深遠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引用生活中的實例,能幫助學生理解信息技術知識,使其認識到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信息技術課堂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傳統課堂的弊端在于,過分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基本操作,而忽視培養學生將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并利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沒有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就無法提升思維能力,更不會積極主動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學會開展生活化教學,把實際生活情境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且能夠及時和周圍的同學討論交流,從而提升綜合能力。
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一定要融入具體、切實可行的生活實際案例,如可以將目標設定為“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這里提到“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目的就是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展開思考,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所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獨立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時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只有在確定具體可行的目標的基礎上有序開展教學,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率。
教師制訂的目標不僅要包括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還要與生活相關。通過制訂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會更加有條理,學生也會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教師通過確立可行的目標,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開展課堂教學,能不斷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修養。
教師應不斷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知識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做好鋪墊,使學生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中,并有所收獲。例如,浙教版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玩轉鼠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鼠標。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上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桌,以學生整理過程的感受為鋪墊,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如何整理桌面文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鼠標快速整理電腦桌面。可見,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感受到學習信息技術的樂趣[1]。
要想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教師需要多加思考,從生活實際出發。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更感興趣。
例如,在教學小學信息技術六年級上冊“數據處理與分析”一課時,教師可以貼近小學生實際生活的視力健康情況為例,在導入環節和學生聊聊有關近視的話題,并通過現場調查的方式統計班級內學生近視的情況;再通過電子問卷調查的方式,擴大調查范圍,得到真實的數據來源。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又能以點帶面地引出本課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又如,在教學浙教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上冊“豐富幻燈片內容”一課時,教師可以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為主題,讓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填寫與中秋節相關的民俗和詩詞來豐富幻燈片的內容。最后,小組之間交流賞析,在彼此交流中學習,進一步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和文化。這樣借助生活化素材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方法,既能夠輕松地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又能夠強化與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學習能力。
教師可建立生活化雙評課堂體系,在每節課結束后,對本節課教學進行總結與評價,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應用;加強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如對課堂上認真聽課、積極回答問題、積極和教師溝通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當然,獎勵的類型有很多種,有獎勵個人的,也有獎勵團隊的[2]。同時,每位學生也可給予教師評價。在評價前,教師可分發給學生“教師授課印象評價表”,主要內容是對信息技術與生活的結合度的評價,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的建議等。評價調查問卷是匿名填寫的,最后由學習委員統一收集起來供教師查看。教師在查看的過程中也要思考自己課上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對學生提出的建議要慎重考慮,積極采納合理的建議。
此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從生活細節入手,對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給予鼓勵,定期選出“優秀小標兵”,促使學生積極投入信息技術學習中,不斷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能力。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把生活化素材和生活實例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確立生活化教學目標、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開展生活化教學、建立生活化雙評教學體系等,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進而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獲,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全面提高學生信息素養,使其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