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華招
(福建省上杭縣臨城中心小學 福建 龍巖 364200)
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學生主要是務農和經商的居多,許多學生除了學習語文課本,很少閱讀課外書,學生基礎不扎實,缺乏閱讀策略,往往只是走馬觀花、不求甚解地瀏覽一遍,讀完說不出文本大概的內容,學生閱讀與理解能力的提高成為教學的難題。為此,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十分重視指導學生品詞析句,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品析能力,讓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有效發展。
語文課程特別關注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1.1 抓住關鍵詞句,在閱讀文章時,充分讓學生感悟品析語言的優美,體會文字的情感溫度。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教學課文《荷花》時,老師先課件出示配圖文字:“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朗讀幾遍之后,提示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先后提問:“你覺得荷葉長得怎么樣?從哪個詞看出來的?從哪個詞中可以體會出荷花這樣的特征?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為什么要采取這種修辭手法?”逐層深入的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循循善誘地提示和引導,學生的回答就會順著老師的思維,從朗讀中找到比較準確的答案:學生能夠準確的找出相關詞語,體會到荷花長得很茂密,長勢很好,很多生命力。
1.2 辨析句子,可以讓學生體會用詞造句和語言表達的精確性。比如《荷花》文中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中的“冒”字是關鍵詞,執教者讓學生先查字典,找出字典中的解釋,讓學生選擇文中這個字的意思。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冒”字的用詞特點。“冒”和“長”僅一字之差,引導學生考慮:哪個詞用得更好一些?你認為用上其他的字會更好嗎?說一說你的看法。
1.3 指導學生深入閱讀,熱愛寫作。特別是讓學生養成長期積累的習慣,重點抓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盡量讀一本一本的書。讀好書,運用“學習通”,讓學生參加閱讀的測評和評價;充分利用積累本,每天摘錄讓6個詞語和成語,摘錄兩句優美的句子,背誦一首古詩。看完一本書,都要進行測試比賽,完成學習平臺的測試題目。從而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同時,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和課堂小練筆。
品詞析句教學要針對各個年級、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閱讀方法指導。對于低年級學生著重落實漢語拼音,字詞的積累,生字的教學多指導學生閱讀簡短淺顯的文章,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繪本,初步指導學生品詞析句。
比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的閱讀教學,著重指導學生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首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段文字,讀完后思考: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最有趣?劃出來。然后指名學生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劃出優美的句子第二句。但是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老師追問:“山草、野花會流動嗎?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特點?你讀后有什么感受”學生想了想,有人回答道:“老師,是因為野花有香味,風吹來時,我們就聞到了花香了。”另一個學生說:“老師,月亮會倒映在小溪了,小溪會流動,月光都變成有動態了,讓人感覺很有趣,很優美,對不對?”老師即時進行點撥:“對呀,孩子們,你們真是很有想法,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有仔細觀察。寫作文時,也要學習這種寫法,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充分調動自己的感覺器官。把靜態的事物,寫出動態的美。”
上好“品詞析句,落實語文素養”閱讀指導課,是教師強化閱讀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師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科目、不同體裁,要認真地指導學生有效的深層次的閱讀與思考。比如,對于小學4-6年級學生,應該重點研究學生有效閱讀的情況,了解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并且要指導學生將學習到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在閱讀實踐中感悟語言文字的溫度和氣味,為此,老師在梳理出適合不同年級學生課外讀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指導課。
比如三年級課外必讀書目《夏洛的網》充滿童真童趣,也富有想象力。我在指導閱讀時,利用“預測”和“跳讀”的方式進行精讀專題指導,夏洛用織網寫字的方式救了威爾伯的情節,孩子們覺得好神奇呀!我讓孩子找一找夏洛寫了什么字?來參觀的人有什么反應?主人為什么舍不得殺威爾伯了?孩子們找出關鍵語句品析,邊讀邊思考,發表出自己的觀點。
語文老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讀書系列活動,比如開展詞語積累“擂臺賽”、閱讀競賽比賽賽等多種多樣的比賽,以比賽促進閱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老師得到更多的指導,收獲更多知識,體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良性循環,讓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更大的激發,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兩年來,所教學生邱芯怡、鄧梓軒等同學均獲得縣小學生講故事比賽一等獎。何秋敏、藍安寧等同學獲得縣級“暑假讀一本好書”征文比賽一等獎和三等獎,羅榮輝、林昕鴻、黃佳麗、陳詩涵等同學分別獲學校講故事比賽一、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