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詠英
(湖南省郴州蘇仙中學 湖南 郴州 423000)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形成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精神。經過歷史歲月的沉淀,堅毅的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一代代發展,發展到現今強大的中國。在新時代的學校教育下,傳承傳統文化已是必不可少要開設的課程,讓各個年級的學生深入學習和體會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新時代學生的愛國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
堅持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塑造初中生的獨立人格。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叛逆階段,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處于系統性形成的關鍵階段,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為學生指明前進道路的大方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比如傳統文化中包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勤勞勇敢,熱愛和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各種具體的表現,也是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需要具備的精神品格。充分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對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大有裨益,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把培養一名具備良好道德素質和法律規范的學生作為我們的終身教育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了解優秀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成長為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青少年。
2.1 分析寫作背景,滲透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古文,由于寫作時間與現代生活相去甚遠,所以學生可能難以清楚地了解字詞的正確含義,也難以體會到文章中所蘊含的文化寓意和情感。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根據相關的課文內容,向學生適當地介紹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這也就是語文教學中常用到的“知人論世”的方法。這可以讓學生在充分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對文章擁有更加深入和獨到的理解,并且能進一步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寓意。
例如:教師在教學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在正式講解之前,向學生講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寫作背景以及詩人概況。這首詩是詩圣杜甫于公元761年,即唐肅宗上元二年所作。當時正處于安史之亂時期,局勢動蕩不安,戰爭連綿不斷,百姓苦不堪言。作者幾經輾轉清苦不堪,時逢秋風破屋,更添潦倒之窘,由此想到自戰亂以來,萬方多難,國家興亡,所以感慨萬千,寫下著名的現實主義經典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是盛唐時期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早期生活在開元盛世,與許多讀書人一樣,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唐朝陷入一片戰爭的混亂之中,詩人在戰爭中幾經輾轉,見識到了戰爭帶來的種種苦難,所以產生了濃濃的憂國憂民之情。也因此,杜甫困厄潦倒而作詩時,其表達情感并不局限于自身的苦難,而是聯系到廣大窮苦百姓和天下寒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并且表達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奉獻之情。通過知人論世,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從而培養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
2.2 緊密結合課本內容,有效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在人教版《《論語》十二章》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開展一場“儒家思想文化交流會”,“儒家文化的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思想是“仁””。讓學生把自己了解的儒家思想文化內容寫在卡片上,用簡短的詞語總結出關鍵點,寫完后上交到講臺上,教師將答案匯總后進行公示,進行知識串講,讓學生對儒家文化有較為系統的深入理解,在講解過程中要穿插一些趣味小知識,并配合播放相關視頻影像資料,活躍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豐富的儒家文化知識。接下來教師先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行翻譯出文章內容,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逐字逐句進行翻譯,教材選取的論語句子大部分是學生從小接受閱讀教學時就聽過的內容,翻譯難度不大。另外,教師在進行課外拓展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成語,由《論語》語句逐漸演化,比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等,把儒家文化精華部分、成語故事積累在素材本上,作為寫作素材。
總之,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重要的文化瑰寶。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了解中華文化,能夠增強其文化自信和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且能夠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