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露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 400052)
金融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金融多元化發展背景下,對具備綜合理財規劃能力、投資管理能力、風控和創新等專業素養的技能型金融人才的需求缺口較大。金融業態的發展要求高職學校在注重學生金融知識培養基礎上,還要加強業務實操能力,后者對學生高質量就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把“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探索一條科學可行發揮校企協同作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通過多年探索,校企共建課程體系、共建實訓基地等形式在培養金融人才方面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可觀察到金融人才就業不對口率居高不下、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等情況突出,由于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工作中的任何失誤或有違職業道德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1],加之監管機構對金融業務的開展環境、設施有嚴格的要求,高職院校與金融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困難。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實訓基地落后、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不能適應企業需求等問題正成為制約專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是金融企業對一線人才的需求難以滿足,另一方面是學生在畢業后難以勝任崗位。探索一條易于施行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提升技術技能型金融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學校金融大類專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現階段高職金融專業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類相對有效的模式。
金融競賽是指由各部門舉辦的不同類型、規模和層次的金融類比賽,其競賽主要涉及銀行綜合業務、保險綜合業務、證券投資、金融產品營銷等。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專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強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抗挫折能力、競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2],學生通過競賽直觀展示自己的專業水平,通過比賽既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長短板,也能在未來求職中用比賽排名展示自身能力。競賽一般包括教育部及其下屬機構主辦的技能大賽、學校自己單獨舉辦或聯合企業合辦的競賽活動。企業通過參與競賽組織工作,一方面可以選拔特定人才、減少后期人才培養成本,另一方面還能宣傳企業文化、提升企業影響力。
項目化培養指將教學內容、教學任務、項目任務、崗位任務融為一體,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為輔、以承接真實項目為主要任務[3],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相應工作任務達到專業能力、素養的提升。一方面,企業把真實的項目引入課程體系來引導學生完成,學生通過模擬扮演證券分析師、客戶經理、理財規劃師等來完成相關工作。另一方面,企業面向學校開放部分企業員工培養等模擬資源庫,讓學生體驗商業銀行柜臺業務、保險經紀業務、證券經紀業務實操等真實業務環境,學校也與企業共享部分資源。
為保障培養質量,還需結合當下經濟環境,邀請企業深度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建設、師資建設等環節中來。第一,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把企業認為必要的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核心課程構建理實一體化內容,以“1+X”證書制度試點為生長點、突破點,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4],并結合技能比賽等活動,形成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多維考評體系。第二,師資建設方面,主要包括企業老師進校園和專職教師進企業。一方面是學院聘請合作企業業務骨干作為兼職教師進行實踐課程的授課、開展講座、推行“雙導師”制。另一方面是安排專職教師參與職業能力培訓,到銀行、證券公司、財富管理公司等企業金融崗位進行掛職、開展調研,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實際教學能力。第三,企業文化滲透。培養過程中除了技能要求外還要注重企業價值觀、職業道德等工匠精神的引導,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文化、建立職場思維。
金融職場鍛煉模式主要指學生在完成校內階段的學習后,依托校外實訓基地,在校內外指導老師的引導下,進入企業直接參與生產實踐,完成企業真實的工作,這是項目化培養的升級,也是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重要過渡階段。
首先,常見的職場鍛煉形式是學生自主聯系實習企業,履行學校和企業的制度安排,通過團隊配合完成企業工作,這種形式較普及,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企業開展職場鍛煉,但實習效果不佳、專業不對口等情況突出。此外,隨著校企合作推進,可以看到一種相對容易推行的校企牽頭的定向培養模式的出現,即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和保障制度,面向在校高年級學生組建定向班,把企業部分崗前培訓內容提前嵌入到校內課堂教學中,按照企業專家為主、校內教師為輔的模式進行培養,在學生完成校內階段的學習并經考核合格后進入企業頂崗實習。最后,還有一種是學生根據情況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一般高職學生的學習階段為3 年,校內聯合培養主要指在學生大一到大三上學期前三個月,以校內教師教學為主、企業教師為輔在校內開展的培養的階段。
在第一學年,學生主要接受學校安排的通識課教育,專業課的涉獵不多。此時,學生會對未來發展和學習規劃等迷茫,缺乏對專業的認同感,這個時期通過引入金融競賽模式,以賽促學,提升學生對專業的感性認識、促進自我職業規劃的形成,同時為第二學年的核心課程學習打基礎。實踐方面,可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每年舉辦的“東方財富杯”全國大學生金融挑戰賽、校企合辦的專業知識技能比賽等賽項。特別的,證券投資相關的賽項較多,有參與門檻低、獎勵豐厚的特點,可以看到每年百余所高校學生參加校、市級選拔。這類比賽提供了一個與全國學子同臺競技的平臺,在全國比賽取得名次的學生更有機會直接到金融企業實習,是高職金融專業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檢驗專業能力的理想場所。
在第二學年,學生主要接受專業課學習,開始深入學習證券投資、銀行、保險等理論與實訓內容,金融競賽模式和金融項目化培養模式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有效模式。這個時期,通過日常的項目化教學,滲透企業文化、技能,確保學生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顯著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另外,伴隨專業知識框架的進一步完善和項目化訓練,可匹配的技能賽項更多,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優勢選擇參與不同級別的股票投資、銀行綜合業務、期貨、保險等相關賽項,通過準備比賽考取相應資格證書,這個時期可以以在比賽中獲獎為目標。另外,部分學校已開始積極試點“1+X”證書,學校可以和各類龍頭企業對接,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制定合適的技能證書及考評體系,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證書,引導學生學習更專業的技能知識。
在大三上學期前三個月,在校內原授課內容及學時的基礎上,融入企業崗前培訓選修內容,引入金融職場鍛煉模式內容很有必要。在現有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學院與保險等金融企業開展“定向班”等項目,學生可根據自身職業規劃選擇參與特定定向班課程內容,跟隨企業老師完成學習,企業給考核通過的學生發放培訓合格證,并接收學生到企業實習。在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第一屆“北大方正定向班”的實踐中,行業專家圍繞自我認知、職業規劃、銷售技巧、職場禮儀等八大模塊講授,學員在完成相應學習后到企業實習。考慮到新冠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在實踐過程中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應共同協作針對學生開展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現代通信軟件,如騰訊課堂等媒介開展網絡授課,共建線上資源庫,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企業文化、崗位能力培訓走進學生校內課堂。
這個階段,學生的專業知識已經更加完備,且具備了一定的金融業務操作能力,校內仿真實訓已經不能滿足其技能提升需要。因此,本階段適用于金融職場鍛煉模式。通過走進企業頂崗實習,在企業導師的帶領下去迎接工作中的不同挑戰,開展包括理財產品銷售、保險產品電話推銷等一系列工作,在實戰中提升能力。同樣的,對參加定向班培養的學生,安排班主任和企業導師指導學生集中完成企業工作任務,全面提升自身競爭力。
在這兩個階段的推進過程中,始終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學校和企業開展密切合作,以崗位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科學編制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對專業教師和教師質量嚴把關,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形成“生、師、企”三方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