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華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武漢 430000)
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它的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對接地區產業、滿足地區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根本要求。2017 年12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2019 年4 月3 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印發并實施《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 (試行)》,倡導將企業技術技能、工匠精神、創新文化等思政要素融入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創新創業全過程。政策鼓勵企業以各種形式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行業企業闊步前行。企業舉辦職業院校、成立職教聯盟、承擔現代學徒制試點任務、承擔實施“1+X”證書師資培訓任務、與學校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積極申請產教融合型企業,政府在落實項目審批、購買服務、金融支持、用地政策等方面對企業給予支持。校企產教融合的大環境正趨于形成。
(1)“高職院校”為主體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師資隊伍組成、實踐教學等方面起主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延伸出“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企業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模式。“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與傳統學校培養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人才培養的主體除了學校以外,還有企業的參與,人才培養的目標以技能培養為主線,依托行業發展,企業根據學校要求,提供相應的實踐場所,同時還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的制訂。在校企雙方聯合培養的過程中,學生在實習中不斷提升崗位技能,企業優先挑選、錄用實習中表現出色的學生,降低企業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獲得了實惠與利益。與此同時,學校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企業建立校內實訓基地”由學院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和師資,在校內建設仿真實習場所,對企業員工和學生進行培訓,同時承包學院的相關實訓課程。
(2)“校中廠、廠中校”模式。這種模式是把企業請進來,在校園內設立工廠,工廠由企業或學校自己設立,學生邊學習,邊實踐,獲取經濟效益。校企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但這種模式投入成本高。
(3)現代學徒制模式。在現代學徒制中,學生作為“徒弟”,不僅接收來自企業的培訓,也學習學校的理論課程,學習地點更多在企業進行實訓。但現代學徒制對電子商務類專業的學生的吸引力不太大。原因在于:一是學徒制注重手藝相傳,適宜于理工類專業,如人物形象設計、汽修等崗位,而電子商務類企業環境復雜多變,更多以技能思維培養為主,不太適宜于舊式的學徒制;二是很多企業不愿意招收學徒工,特別是行情不好的時候,不愿意花精力去培養學生;三是缺乏體系化的技能導師教學能力考核評價體系;四是企業員工有限,特別是高級技術型人才有限,無法做到一對一及時交流和溝通,導致學生的技能無法得到很好提升。
(4)“企業主體型”模式,即企業自己設立職業院校。一些資本實力比較雄厚的電商企業,如阿里巴巴和京東設立學院,培養有企業文化特色的人才,或者與學校共建產業學院,進行專業技能培養和技術研發。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中采取“高職院校” 為主體教育模式、“校中廠、廠中校”模式、現代學徒制模式、“企業主體型”等方式,并貫穿訂單培養,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解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問題。
不過從電子商務類專業就業結果導向看,校企合作企業招聘在校畢業生比率為50%左右,學生選擇校企合作企業的比率是60%左右,學生通過其他途徑就業的有40%左右,錄取后主動流失的比率有26%左右,被動流失的比率有9%左右。通過對不同的教育模式進行分析,高職校企產教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接地區產業企業的實力或精力有所欠缺,同時調整人才培養過程的措施不多。對接地區重點產業和產業發展目標,人才培養上的難度在于大部門高職院校實力不強或企業精力有所欠缺,或擔心為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直接融入知名電商類企業業務活動的項目較少,一般以模擬實訓過程開展實踐教學過程。另外,由于電子商務類企業發展速度快,人才培養方案一般三年進行一次調整,原來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趕不上三年來新技術、新業態發展和企業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2)政校企“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體系建設中,監管機制和保障機制還未形成體系,協同育人不夠深入,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不強,對行業企業合作育人的吸引力較弱。特別是文經類專業,與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或服務項目少。
(3)單一主體模式的弊端在于無法平衡教育和技能培養的關系。以“高校”為主體的模式教育功能強,但職業技能培養能力相對較弱。而以企業為主體的教育模式,雖然技術技能培養能力強,但教育功能弱,特別是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內容的少。
總體來說,隨著職業教育政策的傾斜,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建設培育、試點認證等正在成為解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的社會化認證體系已在建設中,正成為激勵企業發揮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的強大動力,推動校企建立命運共同體。
產教融合需要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著力點。一是尋求更有利于雙方的校企合作方式,二是尋求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在校企合作思維之下,教育模式改革更多地被看作是教育問題。當前的職業教育正在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扎根于地區經濟,與地區產業緊密結合,開展技術研發、服務型合作。哪一種模式是好的教育模式,沒有唯一的標準,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特色。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能力本位”模式、英國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模式等都為本國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1]。學習和借鑒國外的職業教育模式,再結合本國、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特色,以下幾種教育模式在部分高職院校進行了試點,比較適合于電子商務類專業。
(1)校企“雙主體”辦學教育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和共同分享,雙方均作為辦學的主體,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全過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把企業文化和學校文化、企業管理模式和學校教育模式深度融合,企業高級技師和學校專業教師深度配合。雙方共同創設專業、打造實訓基地、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安排人才培養情境、簽署合作協議,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學生入學即入職,擁有學生和員工兩種身份,有兩位導師,即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或者進行工學交替,或者直接將課堂搬到企業。
(2)校企“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教育模式。2019 年2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建設多元的辦學格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開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同時支持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職業院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學校與企業可以專業群為依托共建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服務于地方產業,從就業質量、社會培訓、創新創業等方面打造出特色,進行實體化建設,提高師生的實踐技能,為企業儲備人才,輸送人才,實現校企利益共贏。
(3)以企業或學校牽頭建立職教聯盟。職教聯盟的建立一般都是企業或學校以該校實力較強的專業牽頭組建,職教聯盟發揮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性,通過資本投資、教學產品研發、技術設計研發,建設成集教學、培訓、鑒定、生產和新產品研發等功能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實現職業院校之間實習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推動企業人才需求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對接,節約企業的人才招聘成本和崗位培訓成本。
當前,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斷創新,合作的領域達到了一定深度和廣度,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但當前職業教育不被認同,學歷教育起點低,上升空間不夠,導致高質量人才輸出難,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需要。要真正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甚至校企一體,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的共同參與,才能形成有效的閉環。教育既是一種公共產品,也是私人產品,如果作為私人物品提供,會降低教育功能,強化利益特性,不利于思政教學。高職教育有公共產品屬性,需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高職教育又是對接地區產業、服務地區經濟發展,并為企業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對教育資源起配置作用,讓學校有一定的自主權。
校企一體化育人過程中,有企業不積極、學生不認同、實施效果不理想等問題。但隨著國家對職業院校辦學條件的放開,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推進,學生的職業技能水準由社會認證,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增強,需要建立高校、企業、政府結合的多維度的、立體化的校企一體化長效機制,讓高職教育在新經濟、新技術、新格局背景下精準對接市場需求。
找準校企合作的利益點,才能找到長效機制建立的基礎,實現人才輸入與輸出的有效對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體現在綜合素質方面的要求、技術技能方面的要求等,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在雙方共同利益點的基礎之上,建立長效機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建立企業人才需求預測長效機制,企業提供勞動力需求預測,崗位類型、崗位對人員的素質要求,學校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課程教學實施;二是建立產學研融合長效機制,學校發揮科研人員和勞動力的人才資源優勢,與企業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服務性合作;三是建立社會服務長效機制,雙方共同開展對在校生和社會人員的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為企業生產服務;四是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長效機制,學校對接區域支柱產業,聯姻知名企業,建立多種維度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比如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崗位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