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小學 安徽 滁州 239000)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發展要以語篇為載體。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以文本話題為素材,將語文教材中看似散亂的知識點和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從閱讀文本中提取語言儲備、積累寫作素材、提煉寫作框架等。基于此,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活用文本資源,把思維發展融入小學語文讀寫活動中,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典誦讀不是一夜之間的經歷,它需要長期堅持。經過長時間的重復誦讀,才能理解古代詩歌的意義和傳統文化的真諦。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教學中熱愛誦讀,并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誦讀方法,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經典誦讀質量。首先,教學生如何正確誦讀。教師可以通過粉絲誦讀引導學生養成情緒誦讀習慣。學生們經過訓練可以打破句子并強調誦讀能力,這樣他們就可以誦讀經典并感受到豐富的文化氛圍。并指導學生在完成誦讀后記錄他們的經歷,這將使學生快速掌握誦讀方法。此外,教師還可以學生誦讀、父母簽名或小紅花刺激,鼓勵學生增加誦讀興趣。
2.1 關注語言能力,培養必備品質。新時期的語文課堂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必備品質就是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關鍵能力則包括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敏捷性、創造性和批判性。
教師應提升文本分析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從知、語、文、領和情五個方面入手。
知:知識、認知和延伸知識;
語:語言、語境和語用;
文:文字、文學和文化;
領:領略、領會和領悟;
情:情境、情感(經驗、生活和內心)和情懷。
2.2 閱讀策略解析及活動的優化設計。閱讀理解上有表層理解,推斷性理解和評價性理解。或者根據學生閱讀技能培養上可分為初層次、中層次和高層次的閱讀。
不同層次展現不一樣的技能和策略,從上到下依次為高、中和初層次。
通過以讀促寫的活動,學生的思維層次與積累的語言素材可有效的銜接;通過以讀促寫活動,學生的思維可二度開發或向思維的更高階層邁進。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中心,以閱讀寫作教學為支點,借閱讀文本中凝練的話題,拓寬學生的思維,從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入手,有效搭建寫作支架。
3.1 創新思維為抓手,夯實語言基礎遷移能力。創新思維是以新穎獨到的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優秀的書面表達離不開好詞好句乃至好的篇章結構。文本解讀解讀是可選取某個中心詞作為主題讓學生進行語言知識遷移活動。這樣學生的激情瞬間被點燃,靈感瞬間爆發。
3.2 訓練學生辯證思維模式,凸顯學生批判性思維。學生通過分析文本憑借自身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導向給出客觀評價。結合中考說明對學生在書面表達上有明確學生應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
3.3 以加強邏輯思維為目標,銜接學生語篇組織的建構能力。思維導圖是文本解讀的產物,文本解讀可服務于書面表達。文本解讀就如同庖丁解牛。在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學生培養訓練了概括能力,為寫作搭建文本框架,讓學生理清寫作結構思路。
有的文本,篇幅相對較長,內容多,如果仔細解讀文本,那么一節課里根本來不及寫作,因此怎樣快速有效地處理文本,抓住重點和框架,為寫作做好鋪墊的同時,又要留出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寫作和展示顯得尤為重要。明確了教學思路,接下來就是閱讀環節怎么設計,不僅要讓學生讀懂文本,讀透文本,又要讓學生形成寫作框架,獲取相關語言句式。為了讓學生讀透文本,可設計預習、理解、討論、思考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在獲取基本信息的同時形成自己的思考。
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力。小學語文課堂應該運用“文本解讀→合作分享→拓展表達”的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思維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的思維課堂,來訓練語言思維技能,實現語言和思維協同發展的教學目標。
部分學生對寫作帶有畏難情緒,甚至討厭寫作課。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學生語文基礎較薄弱,更大的原因在于閱讀語篇時教師未能設計為寫作服務的活動,導致學生不能將閱讀中學到的信息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因此,教師切忌直接向學生布置寫作任務,而是通過閱讀活動的層層鋪墊,讓學生根據閱讀文本理解框架結構和句型,并在此基礎上重組段落,嘗試寫作。學生能根據所學開展寫作,有利于排除畏難心理,也能做到有章可循。
總之,語文的閱讀不能單純的停留在字詞的翻譯,而是要運用不同思維技能掌握遣詞造句和潤色銜接。運用思維導圖構謀篇布局。通過教學活動的優化和閱讀技能和策略的運用,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