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凡
(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江蘇鎮江212000)
以2017 年特朗普政府對華實施“301”調查為標志,美國開啟了對中國的新一輪的貿易戰。2018年,針對301 調查結果,特朗普政府決定對中國2000 億商品加征關稅,在國內外引起巨大爭議。為了更好的研究美國政府對華征收關稅會對美國和我國造成哪些影響,本文以經典的中美輪胎特保案為案例,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對加征關稅給兩國帶來的經濟效應進行研究,研究結論對更好的分析此次特朗普政府對華征收關稅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我國可采取的應對舉措具有參考性意義。
“特保”是“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簡稱。中美輪胎特別保護案是美國針對中國的最大特保案,具體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009 年6 月提出對中國連續三年出口美國的乘用和輕型輪胎分別征收55%、45%和35%的從價特別關稅,美國政府于當年9 月對提案給予通過并實施關稅限制。中國政府對此行為給予反對并于世貿組織進行申訴,但被世貿組織駁回。世貿組織認為,美國政府征收懲罰性關稅這一行為沒有違反規定。中美輪胎特保案對有關方面產生巨大影響,嚴重阻礙了中美兩國的正常貿易關系。為更好研究美國對中國征收懲罰性關稅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本文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對中美輪胎特保案進行研究。
局部均衡理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所提出,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市場中一個因素對市場中有關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即單獨的考察市場中供給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局部均衡理論作為常用于經濟領域分析的理論,適用于分析靜態情況下,美國對中國進口輪胎征收關稅所產生的經濟效應。一個國家對某一商品征收關稅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大小由其進口量大小決定,當進口量小時,對國際市場總需求的影響較小,征稅對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當進口量大時,對國際市場總需求的影響較大,征稅將影響到國際市場的價格。因此,將從美國作為輪胎進口大國和輪胎進口小國出發,研究征收關稅所產生的經濟效應。
假設1:美國為輪胎進口小國
從關稅的局部平衡分析可知,在自由貿易情況下,美國輪胎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相同,如果美國政府決定征收關稅,進口企業必須提高成本,進而提高產品價格。由于進口輪胎價格上漲,進口輪胎的需求量自然減少,但美國是輪胎進口小國,因此國際市場價格保持不變。進口輪胎價格上漲導致美國市場進口輪胎競爭力下降,國內輪胎競爭力上升,消費者購買方向的轉變刺激了本國輪胎的生產。一些原來生產成本高于國際企業的本國廠商也開始生產輪胎。由于對進口輪胎征收從價稅,小國市場只能是價格接受者,即只要國內價格低于進口輪胎價格,國內輪胎就存在市場,生產就會持續擴大,直至與進口輪胎價格相同。總之,美國作為輪胎進口小國情況下,征收關稅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具體包括:增加了國內輪胎行業生產,即生產者效應;減少了輪胎商品消費,即消費者福利損失;增加政府稅收,即稅收效應;輪胎消費量減少,進口量減少,即關稅貿易效應。綜合來看,當美國作為輪胎貿易小國時,消費者福利的損失會覆蓋生產者和政府取得的經濟效益,即征收關稅會導致社會總體福利凈損失。
假設2:美國為輪胎進口大國
關稅的局部均衡分析表明,當美國是輪胎主要進口大國時,美國對進口輪胎征收的關稅不僅會影響國內的供給與需求,同時也影響著國際輪胎市場的價格。征收關稅會導致進口輪胎價格提高,輪胎進口量減少,美國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量減少。由于美國是輪胎的進口大國,需求量足以影響世界市場,導致國際市場輪胎價格下跌,因此進口價格也進一步下跌。同時,征稅導致國內市場價格上漲,輪胎消費減少,消費者福利損失;同時,輪胎價格的上漲,刺激國內生產商的擴大生產。與小國征稅不同,作為輪胎進口大國,征稅帶來的負擔由國內的消費者和國外的生產者共同承擔。總之,美國作為輪胎進口大國情況下,征收關稅產生的經濟效應包括:增加國內輪胎業生產,減少輪胎商品消費,增加政府稅收,進口輪胎價格降低,貿易情況得到改善。綜合來看,當美國作為輪胎貿易大國時,進口輪胎價格下降、生產商及政府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是否覆蓋消費者福利的損失不明確,即征收關稅對社會總體福利水平的影響不確定。
當美國決定對中國輪胎實行反傾銷征稅措施消息公布后,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中國作為被制裁的對象首當其沖,A 股市場包括雙錢股份、青島雙星等在內的上市企業開盤后價格均出現大幅下跌。商品市場上,大量投資者受消息影響,結清橡膠市場多頭頭寸,包括日本東京商品交易所及上海期貨交易所等多家重要商品交易市場橡膠期貨均出現跌停。除橡膠有關金融衍生品受到影響以外,國際市場上包括原油,倫銅,美元等在內的多種重要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
從市場對美國對中國進口輪胎加征關稅這一行為的具體反應可知,無論是股市還是期貨市場,橡膠及輪胎的股價和期貨價格都出現了下跌,這表明美國是輪胎的進口大國。因此,美國對進口輪胎加征關稅,將導致國際市場輪胎的銷量減小,進而導致國際輪胎市場價格下跌,對國內總體福利水平的影響不確定。
1.積極的影響
在美國對輪胎征收關稅的影響下,其國內輪胎市場將進一步擴大。隨著美國輪胎行業的擴張,企業利益增加,就業機會增長,行業工人工資提高和工人消費能力提升,一定程度上促進其他行業的經濟增長,有助于提高就業率水平,改善社會福利水平。
2.消極影響
(1)影響就業水平。美國提高關稅目的是增加輪胎業的就業率,但征稅的行為直接給輪胎進口商造成沖擊,行業的不景氣導致有關經銷商和零售商進行裁員。據數據統計,美國光經營中國進口輪胎的零售商就達4.3 萬家,這也就意味著美國輪胎制造商就業率的增加是以犧牲輪胎進口商的就業率為代價的,通過對進口產品征稅無法從實質上降低失業率。
(2)沖擊優勢行業,加劇貿易摩擦。美對中國輪胎進行征稅這一措施也引起中國政府的對等反制,包括汽車和農牧加工業在內的行業遭到中國反傾銷的調查,相關行業受到一定影響,加劇了兩國在更多領域的貿易摩擦,不利于兩國保持正常的經濟往來。同時,原本中國通過出口輪胎賺取的外匯將換取美國優勢行業的商品,但由于出口的減少,中國購買的美國優勢商品也將減少,進而間接影響美國優勢行業的發展。
(3)造成消費者福利損失。對中國輪胎進行征稅,雖然會促進行業經濟的增長,但同時由于國內輪胎市場價格的上升,消費者必須花費更多的價格購買同樣甚至更為劣質的產品,即是其他行業購買力的轉移導致的經濟損失促進了輪胎行業經濟的增長;同時原本由中國產品占據的市場將出現短暫性的空缺,美國消費者將在尋找新的替代用品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對擾亂供應鏈市場。
(4)降低社會生產效率。美國之所以從中國市場進口輪胎,本質原因是美國在進口的輪胎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在關稅政策保護下,本國行業得以擴大生產,其背后是將原本擁有生產優勢的資源傾斜到處于生產劣勢的輪胎業。生產效率低的輪胎業占據更多的資源,導致社會整體生產力的下降,降低社會生產效率。
此次特保案是美國針對中國最大的一次特保案,對中國有關方面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削弱市場需求,造成業內產能過剩,沖擊行業發展。2009 年正值金融危機,受經濟低迷影響,國際市場汽車消費需求明顯減弱,上游輪胎業也因此市場萎縮。據中國海關統計網數據顯示,2009 年1 至4 月,中國累計出口輪胎8131 萬條,價值20.1 億美元,分別比2008 年同期下降23.3%和21%。而美國此次輪胎特保案對中國輪胎業的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需求的減少將導致輪胎業產能過剩,加劇業內企業的競爭,生產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同時,輪胎業受到的沖擊也將影響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生存發展,行業失業率將進一步擴大。
惡化貿易環境,造成巨大出口損失。美國是中國輪胎的主要出口國,在征收關稅之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輪胎占據了中國輪胎出口數量的30%左右,而征收關稅后,這一比例迅速縮減一半,造成中國輪胎近11 億美元的損失。美國此次特別保障關稅的征收不僅直接減少了中國輪胎的出口數量,還導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在國際社會上引起其他國家的效仿,引發連鎖反應,進一步造成中國輪胎出口數量的減少。
貿易摩擦加劇,外商投資流失。中美兩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彼此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此次輪胎特保案及中方的反制措施加劇了二者在經貿領域的摩擦,不利于雙方長遠的利益發展。為避免關稅壁壘以及中美貿易關系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很多外商投資從中國撤離,轉向一些貿易關系更加穩定,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一些觀望的外商也因此流失,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從一些角度看來,特保案對中國企業長遠的發展存在一定的積極影響。中國廠商在美國市場受到擠壓,進而開發其他市場或在其本土建立企業,加速全球化進程,也增強了其跨國經營的能力;行業競爭加劇,加速了中國廠商的洗牌,倒逼產業升級,增強行業競爭力。
通過對中美輪胎特保案的分析可知,美國對中國進口加征關稅雖然會給美國自身帶來一定有利的影響,但貿易戰違背了自由貿易趨勢,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從長遠來看,其社會總福利水平將受到消極影響。同時貿易戰損害了他國利益,加劇貿易摩擦的同時,也造成與他國關系緊張,影響了兩國之間友好往來,不利于構建良好的國際經貿關系。總的來說,貿易戰會嚴重損害我國正當的經濟利益,為更好應對新一輪中美貿易戰,中方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本文從政府和企業兩個主體提出具體建議。
加強國際法律研究,積極利用貿易規則。政府應推動高校及有關部門對國際相關法律和國際地區的貿易規則研究,研究學習有關貿易摩擦案件的處理方式及仲裁經驗,形成豐富、成體系的研究內容及應對方案,積極利用法律手段維護我國經濟利益。同時,要加快在企業普及國際貿易規則及地區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培養領域專才,為企業國際化保駕護航。最后,要吸取貿易戰的經驗教訓,進一步發現我國經貿領域存在的法律和規則漏洞,健全我國經貿領域的法律法規和應對機制。
反對不理性貿易保護行為,推動貿易新秩序構建。進入21 世紀以來,世界多極化發展加速,世界經貿領域競爭加劇,本質上還是舊的秩序不適應新趨勢的發展,世界新秩序亟待重構。各國為了自身國家利益,貿易摩擦固然不可避免,但應通過理性合法的方式進行保護。對非理性、非法的“多輸”貿易保護行為要通過國際經濟組織和仲裁機構給予制止,必要情況下給予對等反制,切實保護我國經濟利益。但同時也應加緊推動貿易經濟新秩序的構建,政府應通過眾多國際峰會和舞臺,以應對經濟危機,警惕貿易保護主義為出發點,呼吁構建新的多邊貿易規則,促進多贏貿易新秩序的構建。
重視技術人才,加強核心技術的突破,促進產業升級。企業要注重核心技術的掌握,要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重視技術人才培養,提高研發結果的有效轉化與市場應用。樹立國際化視野,在基于國內特色的基礎上建立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的創新體系。積極引入應用智能制造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促進企業生產制造數字化、智能化,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提高國際化經營意識和跨國經營能力。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化,加大國際市場的開發與布局,樹立國際化的品牌形象。建立適應國際化的組織結構,完善國際化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建設一支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隊伍。與國外知名企業建立密切合作關系,推動覆蓋全球的營銷體系建設,降低單一市場化風險。加大國際供應商的開發力度,建立全球化供應鏈體系,提高國際化供應鏈的管理,降低經營成本,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