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花
(福建省莆田中山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古詩詞作品,它們就好像璀璨的明星掛在文學的天空。審美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助推器。在古詩詞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那么,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開展審美教育,才能讓學生充分領悟古詩詞的美與內涵呢?
審美教學必須有客觀的審美對象存在,要有“審”的手段和方法。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對象是古詩詞,而最基礎的古詩詞審美方法就是誦讀和吟詠。其中,誦讀是將視覺文字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的一個過程。關于誦讀的作用,古人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來說,誦讀是他們感知詩詞內容,體會詩詞的韻律美和音樂美的一種重要途徑。吟詠則需要學生讀出詩詞的韻律和節奏,在吟詠時,學生要有明確的聲調轉換,從而體現詩詞的構筑美。在古詩詞審美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誦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1]。
例如,在教學《錢塘湖春行》(白居易)這首朗朗上口、畫面優美的古詩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領會古詩的意境美,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情感美,讓學生以誦讀的方式進行古詩鑒賞。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古詩,并要求學生在朗讀時讀準字音,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合理運用氣息,做到“聲斷氣不斷,音斷意相連”。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詩的韻腳(西、低、泥、蹄、堤),讀出感情。那么,如何讀出感情呢?讓學生認真品讀首聯,齊讀頷聯和頸聯,再品讀尾聯,并結合古詩內容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進入古詩的意境,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誦讀來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為古詩詞審美教學打好基礎。
古詩詞是語言的藝術,也是形象的藝術。許多詩人與詞人都是寫景、寫人的高手,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到許多鮮明、具體的藝術形象。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能力,應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外到內的過程。形象是古詩詞的外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古詩詞中形象的分析和審美,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借助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法再現古詩詞中的藝術形象和美景,為學生感知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和感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提供良好的條件,讓學生在視覺作用下領悟古詩詞的形象美[2]。
例如,在教學《野望》(王績)這首清新樸素的五言律詩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清幽秋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風景視頻,讓學生借助視頻欣賞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描繪的風景、人物,如層層樹林、重重山嶺、映照著落日的余光、蕭瑟恬靜的秋景、放牧和打獵的人。詩中不僅有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還有靜態與動態的搭配和映襯,并且遠近、動靜搭配得恰到好處。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不但語言凝練,而且意境深遠。古詩詞的情感和意蘊都隱藏在文字中,讀者在鑒賞古詩詞時,必須進行聯想和想象,才能進入古詩詞所營造的藝術境界和文學世界。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借助聯想法學習古詩詞[3]。
例如,《天凈沙?秋思》(馬致遠)這首詞雖然筆墨簡練,卻字字珠璣,形象描繪了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生動地表達了旅人的羈旅心境。為了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聯想之前學過的有關“秋”和“鄉愁”的古詩詞,并從中找出能表達這兩個主題的經典意象和景物,以激活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學生進行聯想、想象做鋪墊。然后,教師讓學生根據這首詞中出現的景物,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畫面,并讓學生思考這些字詞蘊含的意義。比如,枯藤指秋天植物已經失去生命力;老樹一生滄桑,可能是作者的自我寫照;古道、西風、小橋流水,使詞的意境變得清新幽靜,說明天涯漂泊雖然凄苦,但是也不總是黯淡無光。借助經典意象讓學生聯想和想象,可以讓學生在美的世界里受到熏陶和教育。
許多古代詩詞評論者和創作者認為,詩詞只有情與景和諧、思與境共生,才算是有了真正的藝術生命。古詩詞的意境,是創作者審美體驗的藝術化加工,是經過提煉、加工后形成的。我們在鑒賞古詩詞時,要領會作者的感情、愿望,要善于發現作者寄托情感的載體,通過動情、入情、悟境進入作者所創造的世界[4]。
例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這首詩看似語言平淡、景物尋常,其實情感真摯、意境深遠,為李白詩中的名篇。在教學這首詩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是如何描述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及渲染暗淡凄楚的悲涼氣氛的,還要抓住“楊花”“子規”“隨風”等詞語仔細品味詩人是如何表達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的,思考詩人是如何通過臆想和借助經典意象創設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的。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悟其“神”,會其“意”,將畫卷般的畫面印入腦海,深刻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詩言志”“詩緣情”,古詩詞是作者喜怒哀樂的寄托和載體。古詩詞也正是因為有了情感,才有了溫度和張力。但是,古詩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還要關注古詩詞的情感,發掘古詩詞的人文內涵和思想美,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養[5]。
例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這首古詩時,學生結合詩歌內容可知,詩人在詩中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其實,這不僅是杜甫的吶喊與理想,也是無數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那么,為何詩人一貧如洗仍舊懷揣悲天憫人、憂國憂民之心呢?為何詩人年老體衰仍舊有著“濟蒼生,安社稷”的偉大志向呢?教師可以從唐代的政治、文化背景說起,從作者從小所接受的儒家教育入手,講述儒家對天、地、人關系的思考,詮釋儒家的家國情懷和普世觀。教師應告訴學生,正是因為受到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觀念的熏陶,所以許多知識分子如杜甫、范仲淹、文天祥等都身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多次為江山社稷和萬民發聲。我們既要學習他們積極進取的精神,也要尊重他們對國家、民眾的拳拳之心,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可以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思想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綜上可知,古詩詞有著積極的審美教育功能。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掘古詩詞中蘊藏的審美元素,運用多種手法開展審美教育,以啟迪學生的智慧,塑造學生的人格,促使學生的智慧和審美能力同步發展,為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