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運城市體育局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我國500米雙人皮劃艇巔峰的開始,自那以后,皮劃艇項目得到了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青睞,但和傳統的歐洲強國相比,我國在這一項目上的起步相對較晚,無論是運動理念,還是配套性的訓練,都還不足以和西方國家相抗衡,使得自2008年奧運會后的數年內,皮劃艇項目都沒有太大的突破。本篇將通過研究皮劃艇訓練中最為重要的平衡能力訓練展開討論,分析功能性的力量訓練對皮劃艇運動員究竟有沒有實質性的幫助,通過實驗結果,反映了這一訓練確實能夠有效提升運動員的平衡能力。
我們以A、B兩個皮劃艇測試班組開展實驗,每個班組為分別為數量相等的12人,并保證參測人員服役時長、身體各項條件大致相等,盡可能的降低兩個班組之間存在的偏差,以確保實驗結果的真實性。
在測試過程中,A組為參照組,B組為實驗組,并對實驗組采取功能性的力量訓練,經過約105天的測試后,將兩個班組所體現出的運動參數進行統計和分析。
由于平衡能力分為靜態平衡能力和動態平衡能力,本測試本著測試簡單易行,誤差小,測量方便的原則,分別用閉目單足站立檢測法測試靜態平衡能力,采用八點星形偏移測試方法測試受試者動態平衡能力。
一般而言,功能性力量訓練,其宣導的內核是:將運動視為一個整體,力求在訓練當中調動人體適用于皮劃艇項目的所有發力點,而傳統的訓練模式僅僅只是單純鍛煉人體的耐力、爆發力,每個訓練環節并沒有構成銜接。
前文說到,傳統訓練模式僅集中于對單一肌肉組的突破,無法起到力傳遞的作用,但是皮劃艇運動上,運動員不僅需要整個肌肉群的發揮,同時還要求肌肉群發力的協調性,這樣才能將運動員的真實實力發揮到極致。尤其是在非平衡條件下身體的伸展,而這也是運動員取得更好成績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關。
為了驗證實驗結論,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力量訓練,具體分為兩個階段:1.前四周進行小負荷的肌肉訓練,目的不在于力量的提升,而在于動作的規范,防止第二階段運動員出現受傷情況;2.在接下來的11周內,進行高強度的力量訓練,提高肌肉的爆發力。
首先,我們需要在測試開始前,記錄運動員在常規狀態下的平衡力表現,記錄顯示,對照組A組的平均成績為90.12cm,實驗組B組為90.15cm,在不影響最終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這樣的誤差可以接受,接下來就可以進行針對性的測試。
經過15周的測試之后,首先采集兩個班組經過不同模式訓練后的表現數據,數據顯示:參照組A組在經過了15周的常規訓練后,平均成績由原先的90.12cm提高到了90.57cm,可以看出,經過大量高強度的常規訓練,其所帶給運動員的提高十分有限;反觀實驗組B組,經過了15周科學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后,成績由原先的90.15cm大幅提高至98.53cm。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測試的局限性,對照組A組所反映的提高數據不排除運動員因年齡、體重、身高增長所造成的自然提升,簡言之,傳統的訓練模式并不足以讓運動員力量的爆發性有明顯的突破,而實驗組B組的數據已經充分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效果要遠遠高于前者。
在測試進行之前,我們已對兩組運動員的靜態平衡能力進行了比對,測試前兩組人員并無太大差別,但在經過15周不同模式的訓練之后,B組的測試數據的增長幅度仍然要高于A組,而A組提升的數據依然是反映在局部的肌肉群,主要是下肢力量。相較于B組,其提升的成績幅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進一步表明,功能性力量訓練人體的整套肌肉系統乃至于神經系統,都能夠起到良好的激發與協調作用,充分的運用于職業運動。
綜上所述,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功能性力量訓練對于提高運動員平衡能力的作用十分明顯,能夠充分調動運動員的肌肉及神經系統,使兩個系統之間的協調更加的緊密,針對局部的力量和協調也能夠也更多靈活的方法,例如專門進行小肌肉群功能的激發。對于運動員本身而言,科學的訓練方法是一個福音,既能最大限度的激發運動員的潛質,還能調動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有利于運動員生理和心理健康,運動員的服役年限,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發揮于賽事當中,同時也增強了皮劃艇運動訓練的科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