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鋒 郭彩云 商丘工學院體育教學部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1]。目前關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很多,而針對武術文化自信的較少,研究內容主要針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自信的培養等理論層面的研究,關于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證研究較少,容易造成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無法落實到實踐中。因此,本文將武術教學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有機結合,挖掘整理武術文化的精神、核心內容,通過武術教學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學生接受技能教學的同時實現正確的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培養,實現武術教學與文化自信的培養相統一,提高武術教學的育人作用。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相對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強調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無法自立自強的。
通過對商丘工學院實地調查和對相關專家及有關負責人的訪談,了解高校武術教學的開展現狀。商丘工學院領導歷來重視開展學校體育活動開展,并組建健身氣功、跆拳道、武術業余訓練隊,對有特長的學生實施針對性的訓練,在國內、省內各級各類比賽中屢屢獲得佳績。現狀調查分別從課程建設、社團建設、文化展示活動開展方面進行分析。
商丘工學院的課程設置了必修課和選修課,每種方式均開展了具體的教學內容。自2011年升本以來在全校開展了通識必修課,課程輻射全校六個學院所有學生。必修課程的內容包括太極拳、健身氣功、長拳三大類,具體內容包括十多種拳術。每年有7位老師開展健身氣功課程,課程內容除了功法還涉及理論知識的傳授。2017年以來8個老師先后開設太極拳課程,涉及的具體內容包括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八法五步、陳氏太極拳等內容。公共體育選修課開展的內容有陳氏太極拳、武術健身養生。
必修課健身氣功和太極拳兩門課程開設力度有保證,涉及學生參與人數足夠多,內容有健身氣功、太極拳、健身養生等十三門課程,學生可以有多樣的選擇。每學年選修課開課的老師較少,目前開設的選修課為三個課程,選修課的人數上限約為40人。可見課程設置在課程內容門類較多,學生參與人數相對較廣,因此課程建設及傳承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優勢。
通過調研和查資料找出大學生武術文化自信養成和技術形成的規律,不斷優化教學計劃,在課程建設內容方面,要在原有授課內容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技能,還要使學生懂得技能背后的文化內涵,使得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感受武術文化,更深層次的了解武術文化的含義,進而建立文化自覺已形成文化自信的目的。
商丘工學院社團建設從2011年升本至今建立了武術、跆拳道、太極拳三個武術類協會。在學校前身商丘科技職業學院之時便建立的武術和跆拳道協會,定期組織協會會員進行鍛煉、訓練,并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文體活動,據現任武術協會會長口述在協會剛創立最初三年會員人數達到四百人之多。協會會員訓練的時間主要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下午課余時間,興趣使然參加社團訓練學生的求知心切,訓練積極性較高。社團納新工作一般安排在新生開學之初,武術社團一般通過下連隊、下班級、學校宣傳片的方式進行納新,社團也會通過參加學校的一些問題活動擴大影響力,如元旦晚會、大學生藝術團演出、運動會以及每年一度的老生歡送晚會。
高校武術社團是大學生武術項目開展、武術技術傳承、武術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通過團建設不僅使學生傳承武術技能,還能使學生自發性、多角度、深層次了解武術文化,從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能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做到武術文化創新性轉化,以促進大學生武術文化自信的形成。
商丘工學院文化展示活動大致包括武術、健身氣功、太極拳三大類,每年參加校內校外各項文化展示活動。展示展演活動分為比賽和校內校外每年的各項文體展演活動,尤其是武術和健身氣功主要參加國內省內各項運動比賽和文化展示活動,重視武術文化傳播,提升同學們對民族武術文化的認同。
綜上所述,商丘工學院的展示活動涉及校內校外的眾多領域,通過運動競賽、文化活動兩個方面進行宣傳,從整體上宣傳武術文化、發揚武術精神,強化民族認同,推動了武術文化的有效傳播,提升參與者對武術文化的認同,增強學生文化傳承的自覺性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
云杉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武術教學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統籌“課堂教學、社團建設、文化展示”三級機制。武術教學是基礎、社團建設是拓展、文化展示是升華,整個過程中要始終將武術文化的“物器技術”“制度習俗”“心理價值”三個層面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教學的同時實現先進文化價值引領,以思政為導向,武術課為載體,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武術教學對大學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
高校武術教學是武術活動開展的基礎,是受眾群體最大的活動,也是建立文化自覺形成文化自信的關鍵。通過對武術課程針對性的優化與改革,一方面促進武術技能、武術文化的健康傳承與發展,使學生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熟悉武術技能,培養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增強對民族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促進了專業武術教師的培養、專業性人才的培養以及武術課程的多元化發展,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實現文化自信與教育傳承相統一。
2018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指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通過客座教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面向非體育類專業學生開設選修課[2]。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和客座教授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角色,即是如何發揮這兩者的價值。首先,客座教授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以教學者角色對高校武術教師進行專業性的武術技能、武術文化培訓,確保高校授課教授具備專業的技能和專業素養,以保障武術課的質量,促進武術技能和武術文化的良性發展;其次,課程建設升級,多元化武術教學。譬如開設以健身養生為核心,以導引行氣為主要流派的養生術體系課程,如易筋經、八段錦等;最后,加強高校武術人才梯隊建設。課程的改革說到底是教師人才的改革,人才梯隊的健康發展是武術課程建設的保障。高校應當鼓勵在校博士生、碩士生留校任教,或者是到其他有相關需求的學校從事武術教學工作,一方面保障了高校武術課程的質量,另一方面也解決了武術就業問題。
武術社團隸屬于大學生社團聯合會,由全校武術愛好者組建的一個非營利性的學生社團組織,是武術練習群體提供課余訓練平臺。社團訓練課時與其他課不同,必修和選修課一般每周兩課時,每學期共32課時,社團訓練的密度遠遠大于必修課和選修課,下面從武術社團建設的實質性作用、對武術文化的傳承、武術教學的結合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首先,優化社團建設要保障社團的實質性作用。安排教師參與到社團活動,提高社團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社團管理是提高社團活動效率的關鍵部分,使社團高速度、高效率、高質量運轉。技能培訓專業、有特點、有代表性無疑是吸引武術愛好者的最大亮點;其次,優化社團文化傳承作用,促進社團與其他高校、社團等社會團體的合作與交流,提高文體活動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最后,優化武術教學和社團相結合,武術社團在體育部老師引導下,有效地與武術教學形成互動,武術社團的活動安排與實施成為武術教學的延伸[3]。即是武術社團開展活動的同時,要兼顧到武術課堂教學,配合武術技術、武術知識的消化和延伸。如教授太極拳八法五步,社團活動要進行集體練習,將理論和實戰緊密結合,這樣一來可以使武術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武術教學與社團活動的緊密銜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高校在傳承武術技術的同時,組織開展文化展示活動,充分展現武術技術、武術文化成果。首先,在武術課堂教學扎實推進的同時,也要融合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以提高學生對武術訓練的興趣。再者,結合當地政策通過賽事展演提高展示力度,加強高校之間、高校與中小學、高校與社會在傳承傳統武術文化的經驗與成果交流。最后,高校在傳承文化、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過程中要借助新媒體提高武術文化影響力。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打破了武術文化傳播的空間局限性,為武術的傳播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空間,提高了武術信息傳播效率[4]。武術通過新媒體手段進行傳播,對其在高校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便利。
對武術課程針對性的優化與改革,能夠促進武術技能、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專業武術教師的培養、專業性人才的培養以及武術課程的多元化發展,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實現文化自信與教育傳承相統一。
優化武術教學和社團相結合,武術社團在老師引導下有效地與武術教學形成互動,武術社團的活動安排與實施成為武術教學的延伸,實現武術課堂教學與武術社團活動的緊密銜接,達到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效果。
擴大武術文化影響力。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活動、教授武術技能、傳承武術文化、培育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加大力度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武術競賽、充分發揮武術的健身養身功能,展現武術技術、武術文化的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