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杰
(福建省南平劍津中學,福建南平 353000)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地理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課程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能夠解決地理課程教什么、怎么教、怎樣評價等問題,是地理學科教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地理知識后獲得的比較穩定的素質。其具體包括地理情感、地理知識、地理態度和地理方法[1]。
地理核心素養能讓學生具備豐富的地理技巧與地理知識,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2]。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提到的自然資源與中國環境特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環境保護觀念、增強保護環境資源意識。地理學科的綜合性比較強,具備多元化與真實性的特點。教師可以使用信息統計法、比較法、分析法等技巧和方法研究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幫助學生轉變態度,啟發思維,從而重新認識世界。
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教材設置了地理實驗活動,其蘊含著培養學生地理能力和地理素養的實際要求。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中的“地球和地球儀”時,在正式上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制作簡易地球儀的動手作業。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對經緯線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時把地球儀活動和學習經緯線充分結合,幫助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在制作地球儀模型的過程中,學生深入理解了經緯線的具體特點,培養了空間立體思維能力。學生自主制作地球儀的過程,其實也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觀察地球儀后發現了地軸的傾斜,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研究,找到了在地球儀表面上無法繪制經緯線的解決方法,從而完成了地球儀模型的全部制作,達到了學習地球儀表面上經緯線的目的。在制作地球儀模型時,學生不僅要充分運用所學知識,還要發揮想象力與創意,在觀察、思考、實踐中反復揣摩,最終完成簡易地球儀的制作。
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與讓學生學習有用知識的角度出發,充分運用教材實驗內容,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過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理解能力[3]。
要想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就要創新教學方法,真正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4]。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節,使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自然環境”一課為例,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亞洲氣候的表現與成因,以及亞洲季風氣候的特點和成因。教師首先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自然環境”有關的知識,如地形、天氣、水等。在授課時,教師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地理環境規律用具體、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并形成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意識。除此之外,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戶外游學、爬山,或者參觀植物園、地理博物館、動物園,讓學生在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核心素養包括識圖技能。所以,如何正確引導學生使用地圖,并通過閱讀與分析地圖獲取豐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無論了解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明晰地理現象的分布情況,還是研究地區或國家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現象與成因,都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地理圖像,以獲取豐富的地理信息[5]。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圖像,激發學生分析、觀察地圖的興趣,降低閱讀地圖的難度,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識圖技能。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境”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如何綜合運用逐月降水的柱狀圖與氣溫年變化曲線判斷該地區的氣候特征,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圖片,讓學生在觀察各地理圖像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地理圖像進行對比研究,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對地理圖像的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提升學生的識圖技能。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過于關注學生成績,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要調整評價機制,不能把成績當作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要從不同角度合理評價學生。因此,教師要實時記錄和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重視學生的未來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6]。此外,教師還要客觀分析和及時彌補自身教學的不足之處,并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從而完善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因此,地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和意義,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合理設計課堂教學,以切實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為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的人才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