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齊,韓 影
(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沈陽 110870)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在2018 年11 月1 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給予了高度肯定,并旗幟鮮明地提出“三個沒有變”:“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2]這無疑給我國的民營經濟吃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也充分肯定了其地位和價值。總之,民營經濟在推動發展、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和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進一步參與全球經濟建設責任重大。因此,認真研究我國民營經濟目前面臨的挑戰,找到有效的應對之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民營經濟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五六七八九”的簡明概括備受推崇,民營經濟發展概況事關產業結構優化、國民就業率增減,特別是在國內外經濟動蕩的今天,民營經濟的存在價值尤為凸顯。基于國內大循環環境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民營經濟固有的機動靈活性特點得到充分體現。就目前來看,民營經濟在拓展國內需求、優化產業結構和擴大最終消費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又是我國經濟質量得到改善的關鍵環節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消費方式、消費需求正發生巨大的變化,其中也有民營企業在長期發展壯大中所做出的貢獻。一方面,民營經濟通過大量吸納勞動力并穩定就業,保證了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保證了居民消費需求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變。另一方面,民營經濟又利用自己市場化程度較高、轉型迅速的特點,成為產品供給的主體,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不斷改善民生中屬于不可或缺的存在,是經濟社會穩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在2020 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的情況下,民營企業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抗疫出力、為國家分憂,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民營企業家的精神和責任擔當。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民營企業的海外競爭意識逐漸增強,開始著眼于大局,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并注重現有資源的整合與合理安排。經過了解發現,國內民營企業在制定和執行全球化戰略時,其關注點并非只局限于產品輸出,技術和資本引進同樣屬于重點,而且能夠基于全產業鏈開啟全球化布局,旨在增加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如今,這些穩扎穩打、以實業為重心、兼顧科技與服務的民營企業,正在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貼心的售后服務贏得海內外客戶的肯定,同時能夠助力中國經濟發展。
在市場競爭中,公平競爭屬于基本原則之一,事關市場機制作用呈現。從客觀角度來看,相較于國有經濟,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有限,備受政府和政策制約。一方面,市場準入不公平,民間投資“負面清單”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同時,地方保護和所有制壁壘未能完全打破、部分行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開放力度不夠大,“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甚至“無門”、不知道“門在哪”等現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市場競爭不公平,有些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習慣性的以國企為重,并未將扶持和引領民企視為工作重點。另外,有的地方政府不尊重民營經濟產權,國有企業利用自身壟斷優勢,在商務服務、房地產、酒店等眾多競爭性領域無度擴張,使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受到擠壓,對廣大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產生不利影響。我國政府應適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借助行政力量打破客觀存在的市場準入隱性壁壘,為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提供更多利好條件。
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舉步維艱,盡管不少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已取得階段性的成功,但是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仍然突出。在這個關鍵階段,我國民營企業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外有全球激烈競爭的壓力,內有企業自身實力不足、管理不善、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民營企業迫切需要實現轉型升級。正如一些企業家坦言,現在不轉是“等死”,轉不好可能就是“找死”。尤其是處于低端傳統行業的民營企業,更是深感自身能力不適應轉型升級的步伐。那些規模有限的中小企業和家族性民營企業,一方面忽略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創設和應用,另一方面客觀存在任人唯親、管理者能力不足卻獨斷專行等問題。當企業發展過于依賴企業所有者,而企業所有者推崇小富即安,眼界不足,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費用成本縮減和利潤提升中,不僅影響對專業管理和技術類人才的引進,又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今,以上問題已然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穩健發展的瓶頸。從本質上看,今天的民營經濟發展依舊以“量”取勝,需要得到生產要素和投資提供的驅動力量,并非技術及管理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其轉型之路舉步維艱。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民營經濟的營商環境還有待提高。首先,缺乏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營商法規。當前我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各種困境和掣肘,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加強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其次,政府監管執法方式有待規范。政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簡單粗放、不顧實際的“一刀切”現象,這種監管執法方式看似雷厲風行,實則不顧及企業,給不少民營企業帶來困擾。此外,有些執法人員存在履職意識不強,甚至不作為的工作態度,勢必會給民營企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最后,政府誠信建設仍需完善。在實踐中,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承諾給企業很多優惠政策等條件,但這些條件往往不能落實。企業家對此類情況并不陌生,招商引資兌現程度不高等現象已然成為了政務失信的“重災區”。
首先,改變民營經濟市場地位,發展完善市場經濟。解決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問題,率先要解決民營經濟的“地位”問題。很多人在思想觀念上對民營經濟還存在歧視,需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這就急需政府在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同時,在資源配置層面,要發展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消除傳統的行政管制思想,“讓市場說話”,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其次,打破行業壟斷,實行壟斷行業改革。壟斷行業改革涉及深層次的政府管理和經濟體制改革,如果政府不能打破行業壟斷引入競爭的話,那么壟斷行業內的利益集團必然會為了維持壟斷地位而阻礙新企業進入。因此,需要做到政企分開,然后進行產權運營改革,對壟斷企業進行拆分重組,削弱其市場壟斷地位。以此為背景,只有允許民營企業涉足壟斷行業,針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民營經濟市場準入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決。
最后,積極創新,塑造核心競爭力。創新是企業前進的動力,我國民營企業仍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領域,并大多采取模仿、跟隨戰略,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力不強。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單純靠勞動力取勝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民營企業在各個方面堅持創新。這種創新包括在技術層面的技術創新,在市場競爭中的市場創新以及在管理戰略方面的管理創新。同時,基于創新基礎,企業應注重市場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增強,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較高的市場適應力,如此一來,伴隨著企業綜合實力的持續強化,其可持續發展目標才能夠得以實現。
首先,要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針對那些規模較大,底蘊較雄厚,目前發展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去實現企業產業轉型升級。因為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抵抗外部環境變化能力較強,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又保證了這一過程不會半途而廢,良好的社會公信力讓其能更快適應新產業。
其次,產品轉型升級。針對那些中型以上傳統工業和加工業的民營企業,有自己的產品和品牌,有較強的生產能力,但是限于市場環境和經濟環境變化,導致現有產品利潤空間逐步下降,而不得不對產品進行轉型升級,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對這種企業來說既有足夠的實力保證,能滿足進行產品轉型升級的各項要求和條件,又對轉型升級有著迫切的需求。同時,產品轉型升級路徑對環境也有較高的需求,整個產業鏈的技術發展程度是否滿足企業的需求,也直接影響著企業產品轉型升級的成敗。
最后,企業體制結構轉型升級。針對那些中小型民營企業和新興領域的企業,往往受困于企業規模而無力進行其他環節的改革,企業本身只在某一技術領域或市場具有優勢,企業發展模式單一、管理簡單,自身造血能力不強,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扶持,但是政府扶持力度畢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民營企業尋找其他途徑解決企業發展困境,打破傳統家族思想,大膽引入資金和人才,民營企業彼此之間加強合作甚至合并,才能更有力地面對外部競爭和激烈的市場環境。
首先,完善民營經濟發展的營商法規。一是提高營商法規政策的健全程度。根據新時代的新形勢、新要求,結合本地民營經濟結構與產業分布的實際情況,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在重點領域制定并完善相關法規和政策。二是提高與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務實可行的法規制度是改善營商法治環境的前提和保障。三是將成熟、成功的相關政策進行鞏固提升,將其制度化、法規化,增強民企獲得感,從而進一步穩定市場主體預期,提升市場主體信心。
其次,不斷提高政府監管執法效率。一是正確處理好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利與政府行政部門監管執法權力的關系,尊重民營企業經營自主權,規范政府部門監管執法的行為,整頓市場經濟秩序;二是進一步厘清政府監管執法部門的責任邊界,明確各部門的監管執法職能,杜絕因監管執法職責邊界不清晰而出現監管執法沖突或監管執法推諉的現象;三是積極整合政府監管執法職能和機構,推動監管執法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推動涉及多部門、跨部門監管執法的事項,確保沒有監管執法漏洞和盲區。
最后,提高政府公信力。一是要強化政府誠信意識,將政務誠信貫穿優化營商環境的始終。將誠信上升至意識層面,加強對公職人員的培養教育,打造一支誠實守信、講規矩、守規矩、高效率的公務員隊伍。二是政策不能朝令夕改,要強化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若基于公共利益必須進行調整的,應當結合實際,確定是否為市場主體留出必要的適應調整期、過渡期,并提前向社會公眾公開說明。三是注重失信懲罰與責任追究機制的創設和健全,嚴懲那些工作態度不積極、履職意識匱乏的公職人員。以懲罰和責任追究機制倒逼政府守信踐諾的常態化和長效化。
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質上是我國市場經濟完善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放寬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優化民營經濟營商環境等舉措,應對當前民營經濟存在的重大挑戰,最終為提升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是建設新時代國家的關鍵舉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