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蘭 王櫻桃 王夢軼 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
滿足社會需要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導向和目標,而其中的效能如何,不僅僅受制于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體系,也受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其結果關系到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而作為體育專業中,融合社會性、教育性、體育性于一體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更是如此,專業的直接就業方向決定了多元化培養人才的策略,其專業特點和特征也決定協同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研究社體專業校企協同的運行機制,是對黨和國家教育改革頂層設計的積極響應,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職業化教育的現實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專業改革與教育現代化的原則是一致的,需要充分發揮社體專業優勢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符合人才培養的教育形態與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教育改革指向社體專業人才不僅要有專業的體育健身知識與技能,也要具備更高的社會適應能力。而將專業知識深化成職業核心素養,這離不開崗位上的打磨和歷練。因此,這就要求搭建社會平臺,解決好“知識+實踐”的能力培養,進行學校、企業、社會的深度融合和資源重構,形成“校企引領、市場主導、專業驅動、深度協同”的育人格局。
當前,根據用人單位所反饋的意見,反映出當前學生社會性能力低、身份轉變意識薄弱,職業能力素養較低。而導致問題的直接原因在于人才培養方案脫離市場需要,難以正確培養適應性人才,這也倒逼著當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無論是優化產業結構還是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體育人才培養不應局限于單一的學科領域,而應該積極面向社會,突破學科門類的壁壘。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群眾健康思想迅速提上戰略高度,促進人民健康水平成為時代的號角[1]。這也暴露出我國當前衛生健康領域的困境:一是重大公共衛生事業管理體系仍需優化,二是影響健康因素日益增多[2]。體育健身是促進人體健康的重要途徑,不同于醫療手段的是,它更具有可持續性和安全性。而全民健身及體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與之相對應的便是社體專業人才,該專業集體育運動技術、保健健康知識、體育事業管理于一體,能夠為社會提供多元化的體育健身服務,從而達到持續、有效、科學的大眾健康保障作用。
校企協同育人作為一種創新型多元主體的培養模式,是具有問題導向的特色育人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協同育人是基于當前多主體治理、精細化管理、高質量人才的需求而產生,高層面、深層次、重實踐是其新的價值取向。針對社體專業而言,實施校企協同育人,是深化人才培養體系,落實產教融合、高效育人的要求。社體人才是推進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的重要動力,一方面,要在社會中承擔起普及體育與健康知識,推廣科學體育鍛煉的責任,另一方面,還起到增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該專業對具有較強的社會傾向,其服務主體在于多元需求的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精準做好校企協同育人,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使得全民健身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標準相統一。
社體專業校企協同育人要精準做好社會鏈、人才鏈以及能力鏈的協調和融合,將社體專業緊緊圍繞體育產業、全民健身以及體育強國事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需求去規劃,突出“整體性、實踐性、有效性”。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發展的重構,使社體專業聚焦于多元功能培養,從而實現實際就業方向與培養方案高度匹配,建立起以方案對接工作、人才對接社會、能力對接需求的社體校企協同育人創新模式,突出“精準謀劃、精準定位、精準育人、全面發展”。
以人才為中心,就業為核心,能力為基點,持續提升,是社體專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的基本導向。培養群眾體育人才是社體專業的最終目標,可持續、精準化發展是本專業的價值追求,而多元主體協同共育社體人才,是實現內涵式專項發展的時代動力。從教育模式上講,需要明確起學校之外的企業實踐教學體系,逐級培養、習訓交替、內外結合、多管齊下、構建起企業教學的目標、內容、管理、評價及保障體系[3]。另一方面,社體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將群眾體育事業作為就業方向,而群眾體育的復雜性要求人才培養模式上就要突出“多元、專業、創新”,不僅是社體專業學生能力的多元性,更突出培育方式的多主體性,實現社會與學院的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人才共育,提升人才和職業的匹配度。
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融合更多聚焦在業務上,而非組織形式,即學校和企業對接、產業與專業對接、課程與標準對接、教學與實踐對接、學歷和職業證書對接[4]。當前,社體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指向產教深度融合發展,也就是將創造物質文化財富的過程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共同促進群眾體育波浪式螺旋發展。因此,進一步拓展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在人才培養的進行協同,更要建立起長效的供需關系,承載起區域急需的運動健身、游泳培訓、戶外指導、社區管理等領域需求,深化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專業建設等,將企業扎扎實實的融入到學院發展和學生培養之中,為社會及時培養人才[5]。培養雙高型人才是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建設思路,即培養“高學歷”“高技術”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學歷可以通過學校來實現,而技術則更多的依靠社會企業。
首先,就業是學生最大的民生,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讓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機會去進行相關實踐機會,參與到相關企業的全程運營之中。第二,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建立平臺共享平臺,校企之間各自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在校企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學生到企業中參加跟崗實習,可以利用好相關企業的設施和平臺,提高學生在工作中的能力;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教學 資源優勢,為企業職工提供培訓。教師同樣可以去企業一線進行鍛煉,為組織教學積累實踐經驗[6]。
社體專業實施校企協同育人的管理體制,需要做好校企之間的規范與管理工作。學校和企業兩個獨立的個體在共同育人方面都要做到制度規范和管理科學。首先,培養方案的規范化。社體專業的專業知識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因而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校、企業需要積極研究市場人才需求,為學生制定學習方向,最后達到幫助學生正確選定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第二,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由于牽扯到兩大培養主體,所以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確立好科學的管理機制[7]。
社體專業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從結果出發”,從想培養出一批怎樣的學生,到怎么培養目標學生,再到具體的課程設置,進行反向設計,時刻關注設置課程與學生畢業要求間的聯系,考慮課程的實用性與發展性,以及課程對學生畢業后的幫助。因此,為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必須充分了解各類課程之間的關系,其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室內課程與室外課程的關系,其二則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關系[8]。
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必須制定針對性的建設方案,考慮的內容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如何引進“雙師型”師資力量、如何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及關于校企人力資源互通共享的問題,只有解決了以上的三個問題才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9]。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也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教師培訓需要依靠現代信息技術的助推,兩者之間相互融合可快速實現“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例如微格、慕課等課程。為積極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重視教師培養模式,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培養形式多樣化,開放線上與線下、培訓與反思、校內與校外等多模式培養機制,以更為便利的方式實現教師的個性化與全面化的發展。